現在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隔壁姍姍昨天剛報了一門舞蹈課,明天媽媽也帶你去報個音樂班、書法班啥的,讓你多學點東西……」
又或許是這樣的場景:
「昨天我見人家麗莉家的女兒莎莎了,人家莎莎可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啊!趕明兒我也帶我家小小多報幾個班……」
「是啊,人家莎莎小小年紀,會的東西可真多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正是讓孩子學習的好時機!」
「……」
小區里一群媽媽激烈的討論著。可是琴棋書畫學的樣樣精通的莎莎她真的快樂嗎?都說技多不壓身,孩子雖然學到的東西多,掌握的技能也多樣,但是真正能夠讓孩子真正得到發展的又有幾個?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的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在隨大流,考研,出國,找工作,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要幹什麼,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多人在小時候也都經歷過上述中國家庭報班的教育方式,選擇的太多,以至於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中國的教育問題就在於無論是庸才也好,天才也罷,在這個流水線上,大家都是隨波逐流而已。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曾說過:「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之九分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教育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什麼樣的發展。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在自由釋放真我,釋放自身的內在能力,讓孩子有自我發展的空間,在自我的空間裡能夠發現和實現自我的價值,運用自然教育的方法來幫助和促進孩子成長,進而促進孩子的發展。那麼自然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教育方式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法國18世紀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盧梭在兒童教育方面提出「自然教育理論」,主張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其身心自由發展。盧梭認為,教育來源於三個方面:自然的教育、人品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這三種教育要方向一致、統一行動才是合理的,而且一定要在依據兒童自然發展程序的基礎上進行才有效。教育應該建立在對孩子的深刻認識基礎之上,注意孩子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為他們創造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發揮,而不是將情感、知識、觀點等強塞給孩子,成為孩子內在能力、個性、智慧等方面發展的阻力。
之前一個做教育工作的朋友遇到過一位媽媽,當她看到孩子在錄音機前自學英語,老師在一旁並沒有干預太多時,她質問道:"我家孩子自己在學習,你們老師也沒做什麼啊……"試問,是老師一個字一個字地灌輸好,還是讓孩子養成自學的能力好?在傳統教育導向中,父母越忙、越積極,老師越努力、越有愛心,就說明家長和老師越負責任,越敬業。但是結果卻截然相反:孩子完全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真正能夠關心到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家長寥寥無幾,灌輸式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只能是一成不變。自然教育表明,如果我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放開,讓孩子在承擔有限責任的情況下,在可能涉足的未來場景中自由發揮。
一個十歲多一點的孩子能通過高考當然說明他的學習能力很強,但是並不能說明其創造力同樣高,考試考的好,只不過是解決了別人出的題目;而創造的第一步是自己去尋找題目,自己尋找來的題目一定比完成別人設的題目得到和擁有的更多。所以有的時候,學習能力強的人反而會抑制他自己的創造力。自然教育通過實踐驗證了知識是能力附帶的結果,素質和知識可以兼得。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能把握一條清晰的主線和目標,教育就會很簡單。首先,家長要知道讓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讓孩子上學,讓孩子知道自己希望未來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實際上,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在社會上獲得優質的生存能力,而不是讓他門門都考100分。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1. 自然教育更容易釋放孩子天性
自然教育是「真愛」「真信」「真實」的教育,是釋放孩子本源天性的教育。自然萬物,都有其發展規律。自然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種天賦教育,是愛的教育,是造就人本身的教育,是利用自然本能,自然發展個體的教育。孩子遵循自主感受,自主發展的原則和理念,更能夠激發孩子內在潛能的發展。
試想,一個受慣成規約束的孩子比起一個沒有經歷過成規束縛的孩子是否更缺少想像力?受慣了成規約束的孩子做事方法和思路會不由自主的按照成規的方法和要求去完成,而沒有接受過成規束縛的孩子往往更具想像力和創造力,更有自身的天性而言。就像老師要開始講英語新課的時候,給學生布置英語課堂作業,要求先背完單詞再開始學習課文,一種學生是完全按照老師的要求先背單詞,再去自主學習課文,最後單詞背了好久,也沒記住幾個,到預習課文的時候還得一個一個翻單詞表;令一種學生則不同,他們有著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在預習新課的時候標記不認識不熟悉的單詞,然後再去一個一個熟悉它們,他們能夠合理的釋放自己的天性,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自主性的孩子往往比墨守成規的孩子創造的可能性更大。
2. 方案教學尊重孩子選擇,啟發孩子思考
方案教學的主體選擇由教育目標、孩子興趣和孩子選擇的方向所決定。方案教學中的方案要求是孩子生活中的、有興趣的、對孩子未來生活有促進作用的內容。方案教學尊重孩子自身的選擇性,讓孩子根據自己的選擇自主發展,啟發孩子自身的思考,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自理、自主性等綜合素質的發展。
3. 更容易促進孩子內在能力的發展
「知識來源於動作,而非來源於物體」。自然教育遵循孩子內在的發展訴求,更容易激發和提升孩子自身內在潛能的發展,引領孩子在尊重自身內在訴求和需要的基礎之上合理的發展其自主性和自我能動性,激發孩子對自身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發揮自身最大的能力與價值,更好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1. 了解孩子,讓孩子自主行動、自主發展
教育者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特點,有其自身的表達方式,有其自身的成長過程,父母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種表達方式,然後尊重、保護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條件,來幫助他們成長。這種幫助是建立在孩子自身努力的基礎之上,盡力讓孩子自主發展。與其總是牽著孩子的手,倒不如讓他們靠自己的雙腳站立。父母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充分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為孩子的自我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促進孩子的一切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諧發展。哪些名人沒有自己獨立試錯和嘗試的空間,哪個名人的偉大事跡不是專注於一件自己特別優於常人的特點獲得的成功?所以父母要善於給孩子試錯和鍛鍊自身的機會,讓孩子自主行動,自主發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裡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芒。有些孩子可能對學習方面不感興趣,但是對遊戲這方面興趣強烈,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立刻抑制孩子的這種合理訴求,而是合理培養孩子的這種興趣,儘可能地讓孩子自由發展,自由發揮,自主選擇,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促進孩子內在潛能的發展。
2. 重視父母與孩子的相互作用
孩子的知識、情感和人格的發展等不能完全自己獨立構建,必須與他人,尤其是與父母的相互作用中來構建。父母要參與到與孩子的合作中、參與到教育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活動主體,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收穫著各種信息。孩子在合作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自主性、自己的力量,收穫著自己的心得和成長,也收穫著成功,從而能夠從中得到歸屬感和自信心。
父母要重視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合作產生共贏,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形成教育合力,給孩子最優質的經驗,讓孩子能夠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想要什麼,從而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自主性,讓孩子在自身努力的基礎之上,更好的發揮自身的自主性,讓孩子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入手,鍛鍊他們自主發展的能力,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打下厚實的基礎。
3. 充分利用環境對孩子實施教育
良好的教育環境是促進孩子發展的教育因素,父母可以積極創設與孩子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環境,調動孩子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能夠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直接經驗和感受,促進孩子的自主發展。美觀而豐富的遊戲材料,往往更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激發孩子的興趣;美麗而寬敞的活動空間,室內裝有較大的鏡子,孩子可以更好更全面的觀察自己……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能夠激發孩子自主性的環境往往越是優質的影響因素。利用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可能性,感受到自身所存在的潛能性,在孩子獲得一定經驗和自我感受的同時,促進孩子在環境中自主成長和發展。
4. 做好孩子的環境創建者、傾聽者、引領者
父母要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傾聽者,創設豐富的環境,讓孩子散發自身存在的所有可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父母要在孩子需要時啟發和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某一事物的特徵和規律,引領孩子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因素和方面,充分的挖掘和培養,及時記錄孩子在自主選擇和深入探究中得到的成長,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促進孩子個體自主性更好的發展,畢竟,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方式並非一成不變的,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家長要注意順從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拔苗助長只能產生相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