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麗的孩子今年剛剛一歲,可是孩子的脾氣卻很大,時常把家裡的東西四處亂扔,小麗和老公非常鬱悶,想了很多辦法,軟硬兼施地教育寶寶,可是孩子卻沒有一點變乖,這也讓小麗手足無措。
其實孩子在一歲左右就會有一定的獨立意識了,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會有拒絕的情緒,也會任性發脾氣,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孩子沒有學會正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好和厭惡,只能用一些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處理。
孩子隨意地大哭大鬧,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家長們可以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用來正確地引導孩子呢?
1、 孩子年紀小,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孩子年紀較小的時候,語言能力是很差的,完全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因此孩子最為有效的宣洩情緒的方式就是哭鬧,他們用哭鬧來表現對討厭的事物的厭棄之情,此外當孩子面對別的小朋友搶了自己的玩具,或者是身體出現不舒服等,孩子也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2、 孩子心理方面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可能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只需要吃好喝好就可以了,這時就會忽略掉孩子心理層面的需求和想法。其實一般情況下,孩子在五個月左右就已經慢慢學會了用脾氣來表現自己的不滿意和不喜歡了,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接觸到的事物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孩子也會對外界有著更多的需求和想法,家長這時要注重孩子心理層次的需求。
1、 要適當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面對孩子不停的哭鬧,家長怎麼勸誡安慰都沒有效果。這個時候,家長可能就會採取一種極端的方式,要麼是不理孩子,任由其哭鬧,孩子哭累了就會停下;要麼是家長用盡心力去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其實這兩者都是非常錯誤的處理方式,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不僅會從負面去激化孩子任性的哭鬧,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味地滿足孩子,會讓孩子漸漸成為一個嬌縱蠻橫,自以為是的人。
2、 延遲滿足孩子需求
在育兒方面有一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講解了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延遲滿足並非是強行刻意的拖延滿足需求,比如孩子現在想吃牛排,家長也沒有必要非得下個星期才帶孩子去,它是指在孩子有什麼需求的時候,可以要求孩子在一段時間內達到某個要求後再來滿足他。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多多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心理方面的深層次需求,多跟孩子溝通聊天,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孩子哭鬧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