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小伙王小明的炒股股市(2)

2020-02-11     張導817

同名公眾號:導演的煙蒂

第二階段——指標炒股

書接上文。

王小明在這一次既談不上熊市又談不上股災的莫須有行情中損失慘重,實際上,作為一個平頭百姓,小明股票帳戶里的錢無非就是家裡湊的一些盤纏和自己工資存下來的錢,剛工作沒多久的小明其實生活十分拮据,這一波下跌最直接的影響並不是帳面上的錢,而是小明的心態。

確實,對於小明現在帳戶的體量來說,這波下跌也就被套了三五個月的工資而已,這還是從半年前的最高點算起,實際本金並沒有太多的損失,但小明自己知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在股市中的付出完全沒有得到回報,這才是他最痛心的地方。想當初,作為半個校草的小明在找女朋友這件事上花的精力可遠沒有在股市裡投入的多,大學裡的妹子用一個多學期來攻略對於小明來說實在不是個難事,但怎麼這個破股市就如此陰陽怪氣,連個招呼都不打就能使出連續暴擊?迷茫絕望的情緒在行情持續進入低迷狀態時愈來愈濃重。

感受到這種絕望氣息的絕不僅僅是小明,個股的貼吧里、股吧論壇里、同花順行情的彈幕里到處都充斥著很重的戾氣,說什麼的都有,每天打開行情的小明,完全得不到一點心靈上的平靜,越看越躁,尤其是某花順行情里的那些彈幕,由於沒有彈幕開關,這些信息內容就像病毒一樣強行殺死了大量小明的腦細胞。

"跌才好,機會都是跌出來的!"

"我要出去,這垃圾套死我了"

"散戶要把主力洗出去?"

"下午絕地反擊,直接漲停!"

"KDJ明確反轉信號,買買買!"

"今天發什麼瘋啊,昨天剛賣"

"這股票完了,現在不清倉後悔死你們。"

心煩意亂的小明索性關上了行情軟體,和這些網絡鍵盤俠溝通太難受,思考方式千奇百怪,自己的腦洞已經完全不夠用了。稍稍平靜後,小明開始了繼續思考。到底如何在股市盈利?小明翻出了那本經典書籍《股市大作手回憶錄》,一頁頁的翻看著利文摩爾的生平。這幾句話映入眼帘。

"我交易體系的精髓就在於研究市場行情走勢。我只不過認識到了價格最有可能以何種方式運動,我會多實驗幾次來檢測我的判斷。我是開始交易以後就觀察價格對我交易指令的反映。"

"在窄幅波動的市場上,如果價格只在小範圍內波動話,想預測下一次大的波動是向上還是向下是沒有意義的,需要做的只是觀察市場,分析走勢以確定上下阻力及支持位,下定決心除非價格向任何方突破界限,否則絕不介入。"

"我以為我掌握了遊戲規則,而實際上只是我沒有看清遊戲的全貌。"

對,就是這句!小明突然意識到,K線和K線相關的交易技巧,並不是遊戲的全貌!這些交易軟體中有這麼多紛繁複雜的指標,這些指標並不是無意義的!遊戲的全貌也不僅僅是K線!

當小明意識到是自己交易技巧不足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新一輪的學習時間到來了。小明覺得,這個過程就像江湖廝殺,一次團戰被人滅了團之後,開始尋找新的、針對性的武功秘籍,學會後繼續挑戰從而達到升級爆裝備的目的。

不過尷尬的是,這一次小明的學習之旅並不這麼順利。

套用斗羅大陸里對於修為的衡量方法,如果說學習K線知識是一個百年魂環的話,那這一次小明發現自己面對的至少是一個1000年魂環。各類指標的計算、用法、含義背後牽扯到大量陌生的名詞,且由於缺乏相關的檢驗手段,想要用好一個指標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再加上指標眾多,到底是都用,還是挑著用,還是組合用,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過於複雜的局面讓小明有些心灰意冷,但是隨後小明仍舊決定,先乾了再說。

小明最先接觸的指標是成交量。網上有一個關於成交量的研究小組織,這個組織里的人似乎認為掌握了成交量告訴給你的密碼,就可以駕馭價格波動,從而獲利。市面上也有幾本關於成交量的書,比如《量柱擒漲停》等等。

除了成交量之外,在《以交易為生》這本書里,也介紹了十數個指標,不過似乎這些指標並不只是針對股票市場,而是涵蓋了所有的交易市場,包括黃金、外匯、期貨等等。書里首先把指標體系分成了兩類,趨勢類和震盪類。在趨勢類指標里,MACD、均線、布林線這三個是書中最推崇的,在震盪指標里,RSI、KDJ是最推崇的,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小明之前已經預計到會出現數字爆炸的情況,但還是有些低估現在的複雜程度了,光從這兩本書里提取的指標就已經有了6個,何況還有別的呢?小明決定,算了,先用好這6個吧,其他書籍中介紹的東西就權當了解,不做應用了。

接下來進入下一階段的工作——檢驗。所為檢驗,是指去測算指標的有效性。我們知道均線也有一個時間的設置,5日均線和10日均線的樣子差異巨大,所謂的短期均線和長期均線金叉,到底多少日均線和多少日均線金叉效果最好呢?這個是有標準答案的,可不能拍腦門。來股市炒股的人千千萬,真正去檢驗的人鳳毛菱角,光一個均線就有一大把不同的參數。

大部分人使用某花順系統默認的設置,5、10、20、30、60、120單位均線。

有少數人會對整體參數做改變,改成斐波那契數列,即5、13、21、34、55、89的組合。改變後的均線組合使用上也有所調整。比如典型的,某股票暴跌到144日均線上(55+89),勢必會引發反彈,這就是一個均線的支撐交易策略。或者採用短周期的趨勢跟隨策略,如在上升趨勢的股票回調到13日均線時買入,往往是回調低點。這種視角下似乎把股票價格波動歸類到了密碼學範疇,市場被"莊家"操縱,漲跌其實都是受控制的,只需要洞悉這個密碼,就可以輕鬆駕馭波動。但是為什麼選擇斐波那契數列,似乎並沒有公允的答案。

小明在這裡採用的方法自詡高明。作為80後,對於計算機軟體很親切,市面上有一個免費的行情軟體,叫《武華財經》,這是一個期貨看盤的軟體,他提供了一定的編程功能。具體來說,你可以在軟體里讓計算機幫你計算如下結果:

給定一段時間的行情,然後給定交易策略,計算最優指標參數。

舉個例子,給定2010-2013年的上證指數,策略是,單一均線,日線,收盤價格高於該均線買入,低於該均線賣出,測算這段時間的收益率,這個均線的取值從1-1000。這樣就可以找出一個最優的均線參數,然後無腦突破該線買入即可。根據測算,這個的取值在不同時間段上會有所不同,但幾乎都是在20左右。也就是說,20均線似乎是最優均線。

諸如此類,每個指標都測一遍,寫代碼花了小明不少時間,最後都有了相應的結果。

測算完成後,小明發現成交量似乎沒法這麼做,因為成交量畢竟不是價格,只能作為輔助判斷,當然,小明在這裡也意識到可能是自己編程技術和邏輯還沒梳理好的原因,但是不管了,既然有了這麼多指標,也有了成交量的理論傍身,那就開始指標組合吧。

小明將測算好的指標寫入代碼,兩兩組合,得到的結果有些尷尬。

交易機會減少的太多了。

比如,小明把均線的指標和KDJ代入後,幾乎就得不到任何交易信號,幾乎是0交易。

把均線和MACD代入後,交易機會還有,但比單一均線策略也少了非常多。

小明意識到這是個苦差事,有點像做化學實驗,挨個試,或許試著試著就找到最優組合了。

在這個學習並實驗的階段,小明的帳號收益率依然沒什麼起色,帳戶凈值跟隨大盤整體波動明顯,大盤漲,漲點,大盤跌,跌點。解套?依舊沒解套。時間就這麼來到了2014年下旬。

未完待續。

同名公眾號:導演的煙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ojlOHABjYh_GJGV7q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