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盧梭
分數的「通貨膨脹」
一段對話:
小明的爸爸:老師,小明這次考試考了多少分?小明的老師:語文93分,數學95分。小明的爸爸:那很不錯啊,比我上學時強多了,謝謝老師。小明的老師:家長啊,小明這個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二名了。咱班雙百分有一多半呢。小明的爸爸:啊……¥#@……。小明的老師:小明挺聰明的,就是有些貪玩,這個成績已經拖咱班後腿了,請家長多督促他學習,多做題。好嗎?小明的爸爸:呃,好的。給老師添麻煩了,我們一定改正,一定改正。
於是,相對於上學期,小明本學期的周末作業同比增長了50%,補課時間同比增加了50%,娛樂時間同比減少了80%,同時,小明家的教育開支增加了40%,全家的「爭吵指數」提高了60個百分點,「幸福指數」下降了80個百分點。下個學期,小明終於收穫了語文98分,數學99分的好成績。
然而,不是只有小明一個人在戰鬥。
在小明暗中下勁,成績提高的同時,其他同學和家長也在各顯神通,成績也都水漲船高。
結果,小明的總成績排名還是在班級後列。
看似小明和全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可這些努力完全「無用」。
只是,小明和全家卻不敢停止無謂的努力,因為只要一旦停下來,就是一落千丈的失敗。在大家都開足馬力進行對抗的僵局下,誰先停止對抗,誰就先遭遇淘汰出局。
負和博弈僵局的詭異就是:明明知道這樣干是互相傷害,但誰也無法停止互相傷害的升級。因為在「納什均衡」局面下,率先改變博弈策略的遊戲參與者,將率先被遊戲規則傷害。所以,堅持傷害對方同時也傷害自己(即損人同時也損己。)反而是唯一的最佳選擇。
結果:當所有學生的分數都日益趨近滿分時,分數本身陷入了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中,90多分在過去是不折不扣的優等生,現在則淪為如假包換的學困生。學生、老師、家長之間的學習競賽不斷向極限逼近,最終的競爭目標只有一個:獲得滿分。
只是誰也不知道,在奔向滿分的路上,會催生多少慘烈的人間悲劇。
一個高考作文題
2016年的高考作文題。
這幅漫畫,可以有許多解讀。
比如家長的對學生成績的閾值不同,是看分數還是看進步,是用賞識還是用懲罰,是片面唯成績還是全面看發展等等……
考100分,獎勵一個吻,考98分,下降了2分,招來一巴掌。98分和100分的差別有多大?
考55分,懲罰一巴掌,考61分,增長了6分,換來一個吻,61分比55分似乎產生了質變。
有好事者將此圖惡搞了一把,倒也饒有興趣,如下:
可謂荒誕之中的真實。
小學時候,功課容易,常考100分,爸媽常表揚,自信心爆棚;初中時候,功課難度上升,考了98分,爸媽說成績下降了,不如小學了(其實名次可能未必下降),常批評,於是厭學;高中成績直線下降,繼續受老師父母各種批評,繼續深度厭學;上大學了,父母忽然不要求學習成績了,60分萬歲,最終,學習終於傷害了學習本身。
結論:學習功利化,學習將不可持續,唯學習反而喪失了後續學習能力和意願,可謂「學習的異化」。當人們被自己創造的對象所反噬時,世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異化」。
從遺忘曲線到過度學習
根據德國記憶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及時且適當的超量學習,對鞏固學習成績意義重大。
下圖:
如上圖,知識的留存度(反面即「遺忘度」)與時間密切相關。遺忘的高峰是在結束學習的24小時內,尤其是9個小時內,在學習結束的2天以後,遺忘的速度顯著變慢。
啟示:及時複習十分重要,複習的最佳時段有兩個,其一是剛結束學習的一個小時以內,此時是遺忘的高峰,因此在每節課的下課時,是鞏固記憶、克服遺忘的黃金期。其二是在48小時內對知識進行二次鞏固,最好選擇在當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
艾賓浩斯還有另外一個「過度學習」理論。
適度學習:恰恰能掌握知識後,即停止學習,其知識保持度從第四天開始急劇下降。過度學習:在掌握知識後,繼續增加50%的學習量,其知識保持量顯著優於「適度學習」組。超度學習:在掌握知識後,繼續增加100%的學習量,其知識保持量在4天後和「過度學習」組對比,並無顯著優勢。
「過度學習」主要含義是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不能僅僅滿足於「掌握」「熟練」,而是要在「掌握」以後繼續進行反覆超量練習,才能得到更好的鞏固。也就說對於必須牢記的基礎知識,可以而且必須進行適當的過度學習。
當然,「過度學習」,不是毫無限度的「超度學習」。一般認為在一定範圍內,過度學習是必須的,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經濟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因為過度學習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般說來,學習程度以150%為佳,其綜合效應也最大。超過150%,會因學習疲勞而發生「報酬遞減」現象,學習的效果就會逐漸下降甚至停滯現象。尤為嚴重的是,學習者可能會因機械重複、身心疲勞等因素出現厭學現象。
當前學校教育的超度學習
當下中國基礎教育,在應試體制的威力下,不斷疊代升級,已經遠遠越過了「過度學習」區間,早已進入了「超度學習」的領域。
基本症狀如下:
從學習目標看,片面追求高分,分數成為唯一的教學目標,見分不見人;
從學習內容看,德智體美勞簡化為智育,智育簡化為知識,知識簡化為訓練,訓練簡化為刷題。刷題主導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在學校只做題不做事,更不做人;
從學習過程看,學習方法極度同質化,不外乎提前學習、超綱學習、反覆複習、糾錯重複。可謂千校一面,千篇一律;
從學習體驗看,只考察成績排名,不考核師生感受。學習任務沉重且無趣,催生大量厭學人群,功能和體驗雙輸。
從學習空間看,學習從校內拓展校外,激烈競爭和資本逐利,共同催生出補習機構這種超量學習的「副產品」,並有反噬學校的跡象。
從教育成本看,學習投入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經濟成本、親情成本越來越高,不少家庭甚至處於崩潰的邊緣,可以說已嚴重危及和諧社會的創建。
從學習主體看,學生個體競爭升級為家庭對抗,爸爸養家掙學費,媽媽負責陪寫作業,爺爺奶媽負責後勤,其他親戚朋友也友情支援,堪稱全家總動員。
如此以來,「學習」距離真正的學習越來越遠,學習的本意是讓學習者擁有知識、增長智慧,現在卻炮製大量只會刷題的知識文盲,距離學習的「初心」可謂漸行漸遠。學習在「超度學習」中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完成了「學習的異化」。
「超度學習」的七宗罪
1、邊際效益遞減。
過分的超度學習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一般來說,以中高考試題而言(以百分制為例):
學生考60-70分,只能算是「入門」水平;能考70分,可以算是對基本技能的「掌握」;達到80分,則可以認為進入了「熟練」區間;考到85分-95分,可以說是「優秀」的層次了。再追求95分以上,甚至逼近滿分,從掌握知識的角度看,既沒必要,也沒意義。
從60分考到80分,學生獲的的收益極大,投入收益比很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入門」進入了「熟練」階段;從80分考到90分,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將會倍增;而從90分再逼近100分,此時考察的已不再是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水平差異,而是學生重複訓練導致的細微差別。此階段每增長1分,都要進行無數次機械單調的重複訓練,此時的學習投入趨於無限大,而學習收益趨於無限小。表面看是培養所謂「細心」「完美」「卓越」精神,實際從學習本身的規律來說,不如說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
2、忽視學生個體差別。
「超度學習」加上單一的分數評價體制,對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效果。惡果之一就是用用一把尺子反覆衡量不同的學生,拉大了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越是在高年級,表現的越是顯著。
其一、從思維類型來看,對於循規蹈矩,比較細心的學生來說,「超度學習」帶來的學習傷害可能不算太嚴重,而對於比較自由,喜愛發散思維學生來說,「超度學習」帶來的可能是災難性後果。
其二、從學習能力來看,對於優秀生來說,由於刷題速度快,需要反覆糾錯和完成懲罰性重寫的作業少,還可能保有一部分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他們受「超度學習」的衝擊相對較小;而對於中下等學生來說,題目錯的多,被返工的作業多,需要超量學習的任務反而比優秀生更多,結果導致這部分本應該「減負」的學生,其學習負擔反而遠遠大於優秀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等於零。超量的學習任務要麼催生低質量的糊弄和作弊,要麼就是導致嚴重的厭學和棄學。
3、單向淘汰現象
高智商考生拼不過細心型考生;擅長數理思維的男生輸給擅長記憶語言的女生。
越是高智商的學生,對單調低水平、重複性學習的耐受度越低。加之新高考方案3+3中選修物理人數下降,選考科目的錄取權重下降,語文、英語這種區分度不大的學科權重日益提升,而語文、英語的應試模式更加注重長期的積累和細心的閱讀,這些因素疊加,可能進一步加重學習的「超量單調性重複」。
一個顯著的現象:在中考和高考中,女生越來越占據顯著優勢。這可能和當下中小學「超量學習」模式下,女生因其細心、認真、耐受度高,更能在重複性訓練競爭中勝出有關。
數字:1999-2008年間,高考狀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其中,文科狀元的男生比例由47.1%降至17.9%,理科狀元的男生比例由86.1%下降至60.0%。
這種單向淘汰,對於人才的長遠培養來說,顯然構成潛在的消極影響。
4、過高的教育成本
「超量」學習投入了過高的教育成本,同時也喪失了越來越高的「機會成本」。一方面學生在超量的學習中投入了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從學習中獲取的收益則相對減少。如果將因超量學習損失的機會成本考慮進去,學習越來越成為得不償失的一門投資。
比如:過度的「超量學習」的不必要學習時間,
可以用於發展興趣愛好,培養一項特長;
可以用來閱讀課外經典,拓展知識視野;
可以用來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動手能力;
可以用來旅行、遊學,在學校之外學習;
可以用來鍛鍊身體,參加各種體育社團;
……
誰能說這些學習分收益會比多刷幾道題的的收益小呢?
可嘆的是,為了短期牟利,這些滋養人生的「真學習」「終身學習」被功利化的「偽學習」「功利學習」所吞沒。而所謂的「功利學習」可能最終既不能收穫「學習」也不能收割「功利」。
甚至什麼都可以不做,只需要閒暇就好。
正如哲學家皮珀所言:閒暇,是心靈的拯救,是文化的基礎和源頭,許多偉大真知灼見的獲得,往往正是處在閒暇之時。
如果沒有閒暇,很難想像古代雅典會出現蘇格拉底、柏拉圖、索福克勒斯、阿基米德等燦若群星的偉大先賢;如果作業太多,無暇深思熟慮,估計東方的老子、孔子、莊周、釋迦牟尼也會銷聲匿跡。
剝奪了閒暇,就是扼殺了自由,沒有了自由,談何思考?
5、扼殺學生的創造性
如前文,通過適度的「過度學習」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鞏固和複習,是提升和形成系統性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複習必然是學習的關鍵環節。
「溫故而知新」,當然是對的。
但如果是反覆「溫故」,長期不「知新」,就又走到了另一個階段。
當下超量學習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反覆進行舊知識的重複訓練,即過度複習和過度訓練。從來沒有任何國家的學校像中國的基礎教育這樣,有這麼長時間的複習時間。小學六年,其中六年級一年,基本全部在複習;初中三年,大多學校初三年級全年都是在複習舊知識,部分所謂的重點中學在一年半就學完了初中全部內容,剩餘一半時間進行反覆的複習和訓練;至於高中階段,更是變本加厲。
愛因斯坦曾經歷過一次必要的考試複習,複習完了之後,他好幾個月都沒緩過勁來,都不能進入正常的學習。
中國學生用在複習上的時間是最長的,所以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在世界上也是相對紮實的,但中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卻不敢恭維。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在托福、SAT、雅思考試中,成績之高每每讓西方國家的考官瞠目結舌,但憑藉超高得分進入歐美名校的中國學生,在後續學業和職場中的表現,和其入學成績相比,並無顯著壓倒性優勢。反倒是美國本土的華裔學生在大學中成績更勝一籌。即便是以基礎教育糟糕著稱的印度裔學生,在進入歐美後,其學業和職業發展,似乎並不弱於華裔學生。眾所周知的是,在世界五百強公司中,印度裔高管數量顯著多於華裔。
6、學習內容狹窄
「超度學習」的另一個惡果是,學生的學習內容過度狹窄。過分進行純粹的知識學習,而純粹的知識學習又簡化為課內知識,課內知識又簡化為考試科目的知識,考試科目的知識又簡化為「十年高考分類解析」或「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很簡單,不考試的功課,就不學;和升學無關的科目,就不開。
在不少學校,並不落實國家的法定課程。有一次,我看到某小學的課表上有《公民道德》課,問孩子上的什麼內容,孩子回答:就是語文課,有時是數學課。
至於體育,在中招列為考試科目後,才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當然又是過分的變態重視。不少學生在初三直接把膝蓋給練廢了。筆者所教高中學生,有兩位同學在中招體育考試後的一年中竟然無法跑步。當然,到了高中,體育又不是高考科目了,馬上又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某些高中直接把體育減少到一節,到高三乾脆直接取消。至於音樂、美術什麼的「無用」課程,更是連想都不用想。
有位家長告訴我,她在小學體育課上學會了滑旱冰,在初中美術課上學會了做針線手工。可自己的孩子在體育課上只學習了跑步和投實心球,在美術課上只是看了幾張老師播放的PPT。
實用主義到了無可救藥,功利主義到了肆無忌憚。
如此培養的「人才」,距離「全面發展」有多遙遠?
7、「厭學」現象越來越嚴重
「超度」學習的最大惡果可能是對「學習」這件事情本身的傷害。即,學習者在透支了過度的體力和精力後,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通過學習進入了高校和進入社會後,放棄了終身學習和持續學習的意願,這才是最長遠的傷害。
數據顯示: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11%。
筆者曾和某高三同學聊天,我問她:你喜歡學習嗎?她毫不猶豫的回答說:不喜歡!然後又補了一句:我們班的人都不喜歡。
到底學校、老師、父母做了些什麼,讓60多個花季的孩子們無一喜歡「學習」?究竟是孩子們出了問題,還是學校和教育有了「毛病」?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在經過了漫長的十二年學習後,我們成功地摧毀了「學習」。
病灶:均值與方差
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曾用「均值」和「方差」來分析中國教育的特徵。均值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的平均水平,而方差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偏離平均數的離散程度。
錢教授認為,在知識水平上,中國教育培養的人才呈現出「高均值」、「低方差」,即中國學生的平均知識水平較高,但兩端的人才,即特別卓越的傑出人才少,水平特別爛的廢人也少。清華大學前任副校長,現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也有類似觀點,他曾說,清華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水平不低於麻省理工,但要只看各專業的前五名學生的專業水平,就顯著不如麻省理工了。
錢穎一教授又指出,與知識水平不同的是,中國學生在人格素養和價值觀方面,呈現出來的特徵則是「低均值」「高方差」。即學生的道德素養平均值較低,素養方差又大,很多高學歷的人恰恰又是低素養和低道德水平。最近名校里屢屢曝出的醜聞,恰恰就是一個例證:高文化水平和低道德水平可能恰好同時集中在某些人身上。
兩位教授也均認為,中國學生呈現出來的上述特點,和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模式有高度的相關性。
這也許能解釋以下問題:為何我國基礎教育水平並不低,卻在國際上創新人才和頂尖人才並不突出;為何我國數理化奧賽成績在國際領先,而在核心技術領域卻缺乏自主創新的突破;為何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而頂尖人才的培養上,北大清華還不如西南聯大;為何知識分子扎堆的地方,道德水平卻不敢恭維。這也許是「錢學森之問」的一個解答。
集中來看,中國教育目前亟待解決的病灶就是:由於過度單一應試體制導致的「超度」「超窄」學習,導致中國教育既缺乏培養一批頂尖創新人才的環境,又缺乏培養大批合格職業工匠的體制,更偏離了全面育人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初心。
出路:分類、分流和分層
是什麼導致了慘烈且愚蠢的「超度學習」?
萬般皆下品的科舉傳統、階層固化和下滑的身份焦慮、有限供給的優質教育資源、應試評價的公立學校、煽風點火的補習機構、追求業績的學校老師、隨波逐流的無奈家長、添油加醋的無良媒體……
體制僵化,競爭激烈,資源有限,似乎短期內無解。
緩解惡性競爭的「超度學習」,可以從學校分類,學生分流和學習分層做起。
義務教育階段,尤其小學階段,應該突出學校的公辦性質。
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應該推進學校辦學的多樣化。這一點,可以向韓國和德國學習。中學可以劃分精英中學(針對頂尖學生,尤其是奧賽學生),重點中學,普通中學,國際學校,職業中學,工業中學等。從初中階段,就引導學生培養自己興趣愛好,清華的歸清華,藍翔的歸藍翔。同時,各類學校之間可以建立學生的互聯互通機制,允許學生調換學習路徑。如此以來,可使過獨木橋的學生數量適當減少。
大學階段,繼續改革高考錄取模式。配合社會徵信系統的建立,逐漸建立綜合評價的多維度錄取模式,從過分強調卷面考試分數的錄取模式向多元錄取模式改革,進一步增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權限。從瓶頸處遏制愈演愈烈的『過度單一應試』模式。
更重要的是,要消解學校的體制霸權,創造更多的機會推進「非學校化」「非考試化」教育,給予學生在家學習,自主學習的選擇機會。方興未艾的網絡教育,慕課平台都是網際網路時代獲取知識的通道,只要學生通過了合格性測試,一樣應被授予相應學位,享受相應就職待遇。
楊東平教授說:在學習化社會、網絡時代的新視野中,把教育從學校解放出來,把學習從學校解放出來,把人從學校解放出來,不僅具有思想解放的理論意義,而且極具指導行動的操作性價值。
在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狂飆突進的時代,未來和人們競爭的可能不是人類。掌握多少具體知識,將未必是敲響未來時代敲門磚。至少學校教育和應試模式的霸權是到了該退出的時候。
如果學生僅僅是為了「高分」而學習,他可能最後連「高分」也無法獲取。「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僅得其下」。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動力,功利的分數,無法支撐人生的遠行。
古往今來,還沒有任何一位偉大人物是為了考高分而成就偉大的。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教育是現代社會最大的意識形態。現在該是動搖教育霸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