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國慶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個國家的復興將成為國人的信仰。只有在祖國的榮光下,每一個個體才能溢彩紛呈。 而撥動我們心弦的,總是那過往生活的涓涓細流匯聚的滄桑巨變。
老良續篇四:
小人書是箇舊稱,現在普通話叫連環畫。
我二天前寫了一篇拙文,裡面說了我小時候的小人書,並把這篇拙文通過微信發給了一些的朋友。
五分鐘不到,老朋友蘇剛大哥就回了我的微信,他是老上海人,一位註冊建造師。
他在回我的微信中寫道:我小時候最喜歡看小人書,我的許多知識都是從小人書裡面得到的。
真沒想到,南北方那個時候都稱連環畫小冊子為小人書,而且更沒想到小人書的育人作用在南北方都是一樣的不得了。
以時間上講,蘇剛兄長我十二歲,他看小人書算尋常,而我也許可算是租看小人書的最後一批租客了。那時我還不識字,只是從畫面上看熱鬧,瞎猜亂看。
蘇剛兄又說,在他家弄堂口就有一個租小人書的書攤,是蘇州人開的,兼掃弄堂衛生。
真的沒想到,南北方那個時候連小人書攤都一個樣。
鄰居老薑比我大五歲,當時他應該已經識字了。他看了我寫的回憶小人書,說還應再加上一件事,就是大一點的孩子,會趁店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相互間換小人書看。
鄰居傅大嫂在回我的微信里這樣說道:我們這茬人,家家孩子多,我當年所在的一個年級,一共有十六個班,上學分上、下午兩部分。不上學時,要到學習小組做作業。做完作業,有小人書的同學,就拿出來小人書來顯擺顯擺,然後大伙兒輪著去看。
不但看了巜劉胡蘭》、《鐵道游擊隊》等,還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保爾.柯察金,永遠印記心中。高爾基的母親、卓拉和舒拉的故事等等,所看的小人書真的不少。
但也有家裡收入有困難的同學,他們沒有時間看小人書,放了學就得回家幫大人織網、糊紙盒去了。回想一下,你說的真是那麼回兒事。
看書的小孩子坐的都是小板凳,沒有聚堆坐的,而店家坐的是門口邊上的椅子,居高臨下地看著這些分散坐小板凳看小人書的孩子們。
大學教師王虹菲在回我的微信中說:我也看過小人書,那時我家咯爾濱那也有出租小人書的,不過我那個時候沒有錢,都是同學之間互相交換來看的。我現在手頭還有一套高爾基的三部曲小人書。
蘇剛大哥、傅大嫂、鄰居老薑、王虹菲,還有我。大家記憶的不僅僅是一件舊事,更重要的,是我們記住了一個了不起的時代!
雖然這都是一些過去了幾十年,甚至被同齡人淡忘了的以往瑣事,但居於市井中的百姓,過得是柴米油鹽的布衣日子,日子隨著時間,也會推移成歷史。回憶這些,也許會成為一種過來人的快樂,時間在變、生活在變,往事卻是永遠沒法兒變了的。
29.09.2019 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