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谷建芬憶往事:我寫老百姓喜歡的歌

「就是你們說的那句話,聽我的歌長大。這就是對我最大的獎勵」

谷建芬 當代著名作曲家。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六、七屆委員,致公黨第八、九屆中央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副主席。 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

谷建芬:寫老百姓喜歡的歌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方清

發於《與共和國同行——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團結合作70年紀念專刊》

最近的十多年裡,谷建芬潛心於兒童歌曲創作。但今年,年過八旬的谷建芬有意「回歸」闊別已久的流行歌曲創作,推出一首非兒歌範疇的新歌。

1980年,谷建芬創作了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2000年時,她創作了《20年後再相會》。「2020年是第三個20年,我想完成一個三部曲。」谷建芬說。在前面兩首一經發表就廣為傳唱的歌曲基礎上,如果能再來一首,「三首歌曲連在一起,就是走過60年,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老百姓情結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清晨我放飛一群白鴿,為你銜來一枚橄欖葉…… 」從1989年開始,每年的國慶節期間,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都是很多大型慶祝活動上的必唱曲目。

這首歌並不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為國慶而作。1989年初,北京市政府開展活動,募集紀念北京市解放40周年歌曲。拿到詞作者韓靜霆的詞後,通常都是「慢工出細活」的谷建芬,一氣呵成完成了這次譜曲。讓谷建芬很受觸動的,是歌詞用第二人稱來稱呼祖國母親,「就像自己和母親面對面,不用高聲呼喊,是一種真摯的心靈溝通」。

因為還沒到國慶節這首歌曲就開始傳唱,起初歌名為《十月是你的生日》,後才改為《今天是你的生日》。有不少歌手在後來的演出中懷著比較高昂的情緒來唱這首歌,其實「並非這首歌創作的初衷」。

身為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致公黨第八、九屆中央委員以及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谷建芬的音樂創作和人生經歷,也有著濃厚的「僑」「海」特色。

在創作「20年三部曲」的第一首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時,谷建芬曾經歷了不少爭議。

在上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一度被稱之為「靡靡之音」「流氓小調」,創作了《小花》的作曲家王酩和演唱了《鄉戀》的李谷一,曾在一次會上被點名批評。當時,「文革」剛剛結束,主流觀點認為,「只要不是歌頌黨、國家和人民的歌曲,就都是『流氓歌曲』,特別是青年人愛聽的流行歌曲」。但谷建芬堅持站在被批判的一方,她直接頂撞了領導,稱自己要「專門給『流氓』寫歌」,寫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歌。

在看到詞作家張枚同創作的歌詞《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後,谷建芬很快譜了曲,用剛勁簡潔的節奏表現出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歌名也改成《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相比於她所獲的無數榮譽以及通過「谷家班」培養出的一大批明星歌手,谷建芬更看重來自老百姓的評價。「就是你們說的那句話,聽我的歌長大。這就是對我最大的獎勵,足矣。」谷建芬說。

這種深厚的「老百姓情結」,或多或少和谷建芬早年在日本的成長經歷有些關係。祖籍山東威海的谷建芬,1935年出生於日本大阪一個華僑商人家庭,6歲隨父母回到遼寧大連。

在日本大阪生活的6年里,日本人相互間的以禮相待以及對上天、對人的敬畏心,在她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睜開眼往上看,那是天;平著眼看,全是大眾,沒有人在下。」谷建芬說。

就在接受採訪的當天上午,谷建芬將自己很有感觸的一句話拿給了韓靜霆,請他寫詞,然後想就此再創作一首歌。這句話是谷建芬偶然看到的:你對自己怎麼樣,世界就對你怎麼樣。

為了能讓孩子們有歌唱

在充滿朝氣的《春曉》和《敕勒歌》的歌聲中,谷建芬在演出行將結束前走上舞台,與台上的兒童和台下的觀眾齊聲歌唱。在歡快的歌聲和熱情的掌聲中,大家都仿佛回到了童年。

從2017年起,《谷建芬「新學堂歌」音樂會》連續三年於「六一」兒童節期間在國圖藝術中心上演。如今,該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一塊藝術品牌,目標不僅是讓孩子有歌可唱,也讓他們藉此得到音樂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和教育。

不過,谷建芬坦言:「這個事情做晚了。」

2004年秋,中央召開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見到谷建芬時不無感慨地說道,現在的孩子們都沒有歌唱了,「你去給孩子們寫歌吧」。曾經專門為兒童創作過《歌聲與微笑》的谷建芬深以為然,她決定告別已經幾乎是以「我的心傷著你的痛,你的眼流著我的淚」為創作基調的流行樂壇,專心為孩子們創作歌曲。

谷建芬自己的童年,就是在音樂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她很早就展現出超越同齡人的音樂天賦,兩三歲時,一聽到歌曲就能有板有眼地跟著哼唱起來。這與日本注重音樂教育有密切關係。小時候,谷建芬的床邊就放著音響,小朋友們的玩具也大多會帶有音樂。

從2005年至2017年,谷建芬創作完成了50首兒童歌曲,於去年結集成冊出版了《新學堂歌》。從《遊子吟》開始,谷建芬先期用兩年時間,選取了20首唐詩宋詞進行譜曲。此後,她擴大了古詩詞的遴選範圍,包括《三字經》《弟子規》都收錄進來。

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和當下比較單一和缺乏創造力的創作環境有關。「舞台上好似星星滿天,而創作上卻顆粒無收。」遇到一首好的歌詞都不容易,而谷建芬需要的是幾十首。

童年在日本長大,剛回到中國後又待在「偽滿洲國」,谷建芬對於中國傳統詩詞並不在行。她先從中小學教材上的唐詩宋詞中選,之後範圍逐漸擴大。為了加深對這些古詩詞的了解,谷建芬還找到多位文化學者,請他們進行深入講解。

每一首歌曲,谷建芬都是仔細打磨,寫完了之後隔幾天再聽,然後再改,往返回復,時常熬到凌晨三四點鐘,甚至是熬一個通宵。「這一頭要考慮詩詞的年代意境,使音樂能和內容融合在一起,那一頭要尊重孩子。」谷建芬的心愿是,希望這些作品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不僅現在的孩子們愛唱,十年後的孩子們愛唱,還要「等他們成為父母了,也能教給他們的孩子唱下去」。

谷建芬家人還透露,創作和錄製《新學堂歌》,除了 2005 年得到文化部的 20 萬元撥款外,谷建芬個人共計投入近 200 萬元,用於錄製等環節。

2018年3月,谷建芬帶著孩子們一起登上了央視《經典詠流傳》的舞台。《遊子吟》 《刺勒川》 《春曉》這三首「新學堂歌」,經由孩子們稚嫩的童聲唱響。隨後,谷建芬談及自己的創作經歷和心愿,點評嘉賓以及全場觀眾三次起立鼓掌表達敬意。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是點評嘉賓之一,他特別介紹了音樂創作的一個細節,「寫少年兒童歌曲,在作曲技術上是非常難的,因為孩子們的音域有限,在有限的音域內,又要完成色彩,又要完成旋律的流暢,而且好聽易唱」。他還強調,《新學堂歌》中所反映出的能讓尋常百姓喜聞樂見特點,其實就是「人民性」。

《新學堂歌》問世後,很快引起巨大反響,並於2018 年正式經北京市教委立項、北京市財政局招投標,進入全市 1630 所中小學校,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谷建芬如今的心愿,是讓《新學堂歌》走進全國中小學課堂,讓全世界的華人兒童和願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兒童都能有歌唱。在採訪中,谷建芬多次表示,會繼續努力寫下去,「為孩子們創作,讓我覺得最充實。」

在谷建芬看來,《新學堂歌》比她之前的創作都更有意義,也是她這十幾年裡所做的最快樂和最重要的事。

「2035年,我就一百歲了。2040年能不能再寫,可以期待一下。我還不老,還有好多想法。」谷建芬微笑著說。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編校:董巍偉、趙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MKz6G0BMH2_cNUgRB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