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此囂張的日本,為什麼朱元璋還是強行忍了下來?實在不敢打

2020-06-15     指點江山

原標題:面對如此囂張的日本,為什麼朱元璋還是強行忍了下來?實在不敢打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的文化更是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按道理來講,兩國應該關係密切,禮尚往來才對。但是,很顯然,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中日兩國的關係都非常緊張。這個國家,雖然國土面積很小,人口也不多,但是,近現代以來,野心卻極其膨脹,甚至,一度結下了千古仇恨。

漢唐時期,日本與中國關係還算不錯,至少,漢唐時期,日本對中國表面上還是比較恭敬的。而當時的皇帝也經常賞賜給日本一些金銀、茶葉、布匹等。最早關於中日交往的記載,是在《漢書·地理志》中,書中介紹了當時的漢朝接受朝貢的國家接近30個,在朝鮮半島之外的海島上有個倭國,並且,那個時候的倭國分為好多個小國,其中,大多數小國都主動向漢朝獻貢。

漢武帝雄才大略,領土擴張速度空前,於是,周邊的很多國家都主動臣服於漢朝,倭人也不例外,這在班固的《後漢書》中,有著詳細的記載。並且,公元1784年,在日本九州島還出土了一枚刻有「汗委奴國王」的金印。從這五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日本是臣服於漢朝的,算是漢朝的奴國。

唐代時期,唐朝更是我國歷史上自漢代之後的又一個盛世,唐太宗執政期間國力強盛,並且,出現了貞觀之治,後來即使是武則天執政時期,依然鼎足四方,威震四海。漢朝至唐代則處於封建社會,而當時的日本還處於奴隸制之下,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國力都遠遠超過了日本。

唐代的時候,中國對外開放,這個時候,日本也派出了很多遣唐使,其中,最著名的日本遣唐使晁衡,甚至,憑藉其優秀的才能和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中國為官,位高權重。但是,自唐朝之後,宋元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了閉關鎖國的趨勢,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沒有太大的進展,中國和日本已經很少往來了。

這一時期,兩國即使還有往來,也只是表面上的書信來往,極少派遣使者。到了明清時期,閉關鎖國越來越嚴重,雖然,康乾盛世還算是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盛世。但是,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離世界越來越遠了,中國的各項技術幾乎都停滯不前,而世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明朝時期,我國的東南沿海經常有倭寇出沒,倭寇之患一直都是朝廷的一塊心病,據相關的文字記載,僅僅洪武年間有記載的倭寇入侵,就達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過兩次。可以說,為了解決倭寇之患,明朝的諸多皇帝都傷透了腦筋。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英明神武,在了解到沿海倭寇橫行的時候,他也採取了很多辦法來抵制倭寇。一面,在沿海加強了防守,一面積極與日本書信溝通,希望他們能夠收斂一些。並且,派遣使者出使日本,但很遺憾,這個時候的日本,顯然已經對此時的明朝不屑一顧。

不僅如此,氣焰還非常囂張,甚至下令將明朝的使者全部殺了。這次出使顯然是失敗的,也讓朱元璋特彆氣憤,於是,他手寫書信,言語十分強硬。但是,出於國力的考慮,朱元璋還是沒有想過要出兵日本。此次與日本的溝通,並沒有有效解決兩國的關係。很顯然,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已經完全改變了。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沒有出兵日本呢?

首先,明朝建立初期,國力衰弱,不僅國內風雨飄搖,外族邊患也十分嚴重,時刻都有叛亂的風險。所以,朱元璋急需一個安定的環境,為國內的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即使日本多次挑釁,他也寄希望於協商解決,並不希望兩國動武,畢竟,一旦開戰,對於剛剛結束戰亂的明朝來說,是很危險的。

其次,這個時候的日本,早已不是那個年年朝貢中國的日本了,他們早已沒有了朝貢的姿態。朱元璋其實是很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大明王朝出兵日本,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倭寇入侵,但是,明朝付出的代價,也必定是慘重的。

而且,明朝士兵,非常缺乏水上作戰的經驗,攻打日本,一定會是水戰,並且,要習慣長期水戰,這對於明軍來說,是一項巨大的考驗。明朝軍事實力確實比元朝強得多,但對海戰的控制程度卻遠低於日本。因此,經過多方權衡朱元璋並沒有採取強硬的措施,即使再生氣也只是在書信之中逞口頭之快。

後來,他還專門制定了一部《皇明祖訓》,明確指出日本為十五個不得攻打的國家之一。朱元璋的這一舉動,可謂是影響深遠。不得不說,這位明代的開國皇帝,雖出身農民但眼光犀利、深謀遠慮,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正是由於他的這一明智決定,才為明朝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環境。

不過,朱元璋不打,並不意味著沒有行動,這其中,最典型的是「貿易制裁」,使日本感到非常痛苦。

可以說,朱元璋對日本的鄙視可謂深入骨髓。他常常對著大臣和子孫痛罵日本反覆無常,就連在一首誇讚日本進貢的摺扇的詩中,都不忘罵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樑小丑,並在結尾寫道:「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提醒自己要注意日本的異常動向。

參考資料:

【《明史》、《皇明祖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typtnIBfGB4SiUwoq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