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洗澡?宋朝寺院開設的公共浴室設施完善,屬佛門善舉

2020-03-19     文藏

中國有很長久的沐浴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

宋代的浴室、浴池建置非常完備並且環境宜人。

大孟姬盥缶 安徽壽縣出土

而又以寺院為最,北宋謝薖《湯泉泉在法水寺後》:「亂泉如沸出灣環,余燠猶霑野寺間。但與山僧洗塵垢,還勝漲膩在驪山。」驪山仿佛已是浴池的標準,而這裡的寺院浴池卻猶勝幾分。因此也不妨推想,法水寺的選址竟是把溫泉考慮在內亦未可知。

銀鋗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當然溫泉並非是處皆備,但設施比較齊整的浴室在稍具規模的寺院裡總是有的,且在北朝已是如此。《洛陽伽藍記》卷四曰寶光寺的園中有浴堂,盛時「園地平衍,果菜蔥青」云云。

趙姬沐盤 徐州東洞山二號楚王后墓出土

此時寺院浴室原是對外開放,且開放之日冠簪縉紳絡繹。沒有提及收費與否,可以算作一項佛門善舉,而施主也自有回報的方式。

寺院浴室的形式與設置,由日本禪僧所作《五山十剎圖》可約略窺得大概,如明州亦即今之寧波的天童寺宣明,—宣明者,浴室也。

天童寺宣明 采自《五山十剎圖與南宋江南禪寺》

依圖所示,天童宣明位於山門前西側,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後方是兩間灶屋。堂內正面安奉浴室本尊像,匾額題曰「香水海」。其後便是浴場,有屏風用作遮蔽。浴場中央為浴池,兩邊設浴桶,又洗手桶和焙腳布爐等。所謂「腳布」,《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腳布」條云:「舊說曰:浴室之階,縛布而防滑,此雲腳布。」據前引智暉故事,可知還當備有入浴用到的木舄、枲裙亦即麻裙。在「香水海」中,不同來源的「香水」和「蘭湯」,至此已經融合為一。寺院原多建在山明水秀的地方,沐浴之後石邊負暄,松下飲茶,作山觀、水觀,可起玄思,亦可得浮生半日之樂。

銅扁壺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檢點兩宋詩作,詠及寺院沐浴之什實在不勝枚舉。如呂陶《次韻張懷安題雲頂浴室院》:「山門漸近少風塵,佛子長棲物外身。款戶多因游寺客,倚欄時有羨魚人。祥雲結蓋應非霧,法雨飄花別是春。數刻盤桓覺蕭散,田頭官事又勞神。」又周紫芝《晚浴崇教寺》,趙蕃《二十七日既浴於乾明庵,負暄久之,詩示住庵》,等等。

元成家沐缶 西安東郊出土

至於洗浴過程,以宋人的樂於記述生活瑣事,也把它描述得很詳細,雖然未必儘是寺院情景。南宋舒岳祥《春日新浴》:「白髮美青陽,新年試新浴。小窗潔而明,板閣密以燠。簾垂風絕蹊,湯煖雲升屋。探手酌溫涼,微微澆背腹。上盆頮吾面,下盆濯吾足。初如馬釋鞿,漸覺蟬蛻殼。周浹更融怡,味如書熟讀。澡身當去塵,洗心當脫俗。湛然清凈源,不潛生惡濁。振衣聊出門,篝煙度修竹。」這裡的浴室似為板屋一間,板壁上面開著小窗,洗浴時窗簾自然要放下來,於是因密閉而使得小屋裡熱氣氤氳。如同《禮記・玉藻》中的「浴用二巾,上絺下縉」,浴室里也備有浴盆兩個以分「上」、「下」。洗面與濯足對於講究者來說原也是興師動眾之事,此所謂「上盆頮吾面,下盆濯吾足」,便顯得簡單多了。

帶孔漆木坐具 邗江甘泉鄉西漢墓出土

浴事描寫入細者更有南宋華岳的《浴》詩一首,有題記 「十月暇日,醉於生春閣,宣燥出浴,覆衣得詩,援筆以記。」 詩中寫到:「鳳豁雲濤濯錦毛,龍翻雪浪澆銀甲。起拏裙霧圍春風,胭巾抹出桃花紅。香泉入齒漱寒玉,吐作冰雪飛長空。蒼頭急把春衫換,腕玉輕穿雲一片。出門兩腋生清風,身在嫦娥廣寒殿。」此是十月里的一個小陽春,醉後燥熱,因有如此這般的一番痛快淋漓。

內容整編自:揚之水《蘭湯與香水》《紫禁城》2011年4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99ZBHEBfwtFQPkd0_-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