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刻本流行宋體字,宋體字源於楷書,清刻本宋體字和楷書有何差別

2020-01-25     文藏

清代刻本宋體字源於楷書,但作為刻版用字更顯規範化。這裡對其結體特徵及設計思維進行研究。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法則及例字進行對照比較,分類歸納出刻本宋體字相較於楷書的結體變化及原因,並對其所呈現出的差異化表現進行對比分析與探討。

趙孟頫 書法 網絡圖片

結體亦稱「結字」「間架」「結構」,具體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漢字尚形,書法又是「形學」(清康有為),故結體尤顯重要。關於楷書結體特徵,楷書的間架結構專著中,由清代學者、書法家邵瑛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的《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

這本書是在歐陽詢的《結構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基礎上總結出的九十二種漢字結構書寫的方法,系統、全面地剖析了漢字結構的組合規律。後由清末書法家黃自元將其進行了改良並予以推廣。

米芾書法 網絡圖片

這種整齊、莊重、不具「個性」的結體法則對字體設計的入門者深刻地理解楷書漢字的字形、間架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種筆畫圓渾,筆畫靈活、結構端正、美觀並且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性的字體,也成就出了研究刻本宋體字結體演化極具參考性的楷書規範化著作。

翁方綱書法 網絡圖片

宋體字最早出現在宋版書籍中,我國的印刷字體木刻板書籍往往由能書之人先寫字樣,然後工人在上板刊刻。但發展到宋代,尤其是宋版書中已經出現了,非個人或名家書法,間架平正、疏密適中,字體處理遒勁的印刷字體。

《湖海樓叢書》內頁

宋體字的典型結體特徵形成於明代,明代刻字數量增多,多普通工匠,在具體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橫細豎粗、橫平豎直、稜角分明、結構緊密、字形方正的字體。這種字體稱宋體,又稱明宋體、匠體字。

清初期的刻本,字體任是明代晚期的風格,同樣沿襲了明時的官刻、家刻和坊刻三個部分。乾隆、嘉慶、道光、由於受「乾嘉學派」的影響,大量仿刻宋元善本。寫刻本和萬曆字體本仍有不少。

「布勢」與平直的對照示例表現

為了順應和普及鑄造字體的優勢逐步形成了橫平豎直、橫輕豎重、方正端莊、結構緊密的清代刻本宋體字,因此本文研究以清代刻本《湖海樓叢書》為例。

在對宋體字結體特點進行研究時,將《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中楷書結體的書寫法則及例字,與刻書技術發展至成熟時期的清嘉慶蕭山陳氏湖海樓刻本——《湖海樓叢書》中的間架結構相似刻本宋體「硬字」,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進行對比。發現此清刻本宋體字的結構表現與楷書九十二法有十六條法則都不相同。

內容整編自:邱楠《規範化的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差異淺析》《藝術品鑑》2019年11月刊,感謝藝術品鑑雜誌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Zso4m8Bgx9BqZZIpy4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