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第一大英雄蕭峰最終結局如何?不是殺身成仁,而是可恥的死去

2020-05-02     百家爭鳴武俠

​很少有人否認《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是金庸筆下第一大英雄,他大氣磅礴,行方智圓,豪氣沖天,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舉手投足,不怒自威,顧盼之際,頗有威勢,同時宅心仁厚,心系蒼生,少林寺掃地僧對他的評價是:「唯大英雄能本色,蕭施主當之無愧」,在段譽眼中則是:「只有這樣的大漢才稱得上英氣勃勃。」

僅此二人的評價就足以讓蕭峰睥睨天下,傲視金庸筆下所有英雄好漢。但是任何文字的評價在蕭峰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行止面前都顯得蒼白和微不足道,杏子林子商略平生義,蕭峰將義和智演繹到極致;聚賢莊戰役和少室山戰役,蕭峰將勇演繹到極致,夫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遠也。喬峰毫無疑問是金庸小說中勇者的集中體現。

《天龍八部》最後一章「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這一章中,蕭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為了天下蒼生在雁門關外拋灑自身熱血,折箭自盡,換取宋遼數十年的和平,此之謂大仁大義大智大勇。如此人物,不做金庸筆下第一大英雄,可乎?

當然不可,蕭峰不但是金庸筆下第一英雄,還是金庸筆下少有的幾個完人之一,既然蕭峰這麼偉大、這麼完美,金庸為什麼將他寫的那麼慘?

有人問了,蕭峰慘嗎?當然慘,他一生都在和命運做鬥爭,但是偏偏又鬥不過命運,蕭峰說:「就算是天王老子也無權向我發號施令」,不禁讓讀者熱血沸騰,拍案叫絕。但是這樣一個不認命的北國大漢卻始終擺脫不了命運的束縛,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蕭峰最終死在胡漢恩仇之上。

這是蕭峰是結局嗎?不是,蕭峰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殺身成仁?不是。捨生取義?不是。那麼蕭峰的結局到底是什麼?

答案是:被擊斃。

當耶律洪基統領的大遼兵馬退去之後,鎮守雁門關的指揮使立刻向宋帝趙煦修書上表稱:

「親率部下將士,血戰數日,力敵遼軍十餘萬,幸陛下洪福齊天,朝中大臣指示機宜,眾將士用命,格斃遼國大將南院大王蕭峰,殺傷遼軍數千,遼主耶律洪基不逞而退。」

趙煦得到指揮使的捷報之後,不勝歡喜,傳旨關邊,犒賞三軍,指揮使以下,各各加官進爵。趙煦自覺英明武勇,遠邁太祖太宗,連日賜宴朝臣,宮中與后妃歡慶。同時歌功頌德之聲,洋洋盈耳,慶祝大捷之表,源源而來。——摘自《天龍八部》第五十章

注意,在鎮守雁門關的指揮使上表皇帝的奏摺中對雁門關外這件事的描述是,遼軍南下攻打雁門關,雁門關守軍在皇帝洪福齊天和朝中大臣的指示和指揮使的率領下,英勇抵抗,浴血奮戰,擊殺遼軍數千人,格斃遼國南院大王蕭峰,逼退遼帝耶律洪基。

這份奏摺,毫無疑問是以捷報的名義送到汴京的,所以對於宋朝史官來說,一定會將這次戰鬥命名為:雁門關大捷。

就像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總能看到街頭賣報少年一邊搖著報紙一邊喊:「號外號外,雁門關大捷,遼軍大舉進攻雁門關,雁門發守將奮勇殺敵,擊斃遼國南院大王蕭峰,遼帝望風而退。」

然後,街頭巷尾,深宮內院,茶餘飯後,都會談論這件事,甚至宋朝酒肆里那些身無分文的寒酸文人也會撰文寫道:「心系雁門關,擊斃蕭大王。」然後洋洋自得,無限得意,好像是自己擊斃了蕭大王一般。

於是久而久之,蕭峰就真的是被擊斃了。

於是蕭峰成了大宋的叛徒和侵略者,他為了建功立業,不惜悍然發動大遼對大宋的戰爭,率軍攻打雁門發,最終被大宋的守軍擊斃,可恥地死去。

這是宋代史官對蕭峰死亡原因和死亡過程以及一生功過的最權威定論,所謂蓋棺定論,蕭峰死了,宋朝的官方報道便是最權威的。

因為歷史不是口口相傳的,而是由文字記載的,只有文字記載的才是真正可考的歷史。

有人問了,蕭峰折箭自盡,當時有上百位中原武林人士目睹,他們可以為蕭峰證明,證明蕭峰是為了阻止遼帝攻打宋朝而自盡身亡。

但是誰信呢?他們都是草莽,雖然是親歷者,但是他們說的話,有誰信呢?就算有人信,不過是百十號人,在宋朝境內的幾千萬仇視遼國的民眾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段譽是大理皇帝,虛竹是西夏駙馬,他們是蕭峰是結拜兄弟,他們回國之後可能會修史,記錄這次雁門關事件的前因後果,然後保留在大理和西夏的歷史文獻中。

但是大理和西夏的文獻,宋朝的底層百姓如何能夠看見?他們一生也接觸不到這些有價值的史料,所以他們只能跟著那些歡聲雷動的宋朝官員和窮酸秀才一起以訛傳訛,傳著傳著,就三人成虎,就成真的了。

所以,蕭峰的最終結局,是被當作叛徒和侵略者被擊斃,然後可恥的死去。

這才是《天龍八部》這部小說最大的悲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9bL3nEBnkjnB-0z6w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