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高曉松是中國最重量級音樂人之一。
音樂人、詞曲創作者、製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沒有強大的教育背景和文化底蘊,一個人無法有這麼多身份加持。
有網友評價高曉松:智商、情商都很高,出生清華世家、耳濡目染,「見識」很廣,很是羨慕。
談及對高曉松的教育,他的媽媽、梁思成的弟子、清華世家的張克群卻說:
「我教育孩子就只有兩條:自尊心、求知慾。」
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方法,這兩點恰恰是我們教育中都能做到卻容易被忽視的訣竅。
自尊心,孩子人格的盔甲
高曉松上小學時,有一天回家跟媽媽說:「老師總夸那個女孩好,我非要念得比她好不可。」
高媽媽說這就是自尊心的體現。
心理學上講,自尊心是孩子對自身價值的積極認知。
被保護了自尊的孩子積極、樂觀,更願意與人交流,更懂得尊重他人。
在一期《老師請回答》上有這樣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家庭:
7歲的鄒驍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他說如果考不好試,就會被媽媽打,連續考不好,就連續被打。
在與老師單獨談心時,老師問及他不開心的原因,他哭的非常傷心:「媽媽說我是二百五。」
鄒驍覺得媽媽對自己不尊重、不認可,他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沒自信,導致成績下滑;成績差了媽媽會打會罵、他更自卑,惡性循環周而復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孩子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孩子的潛在力量。
得不到尊重的鄒驍,自尊心嚴重受挫。
鄒驍膽怯地說:「如果我努力還是能更好的,請媽媽不要再說我是二百五,我想讓她能多給我幾次機會。」
自尊心被好好保護的孩子,往往自信、樂觀、豁達,反之則自卑、懦弱甚至極端。
媽媽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承諾盡力去改正。
兩周後,節目組再次深入去了解鄒驍一家的情況。
爸爸說,家裡以前一到輔導作業就劍拔弩張的氣氛沒了,媽媽和孩子都在努力成長的過程中。
曾皺著眉的鄒驍一展笑臉,媽媽再也不吼罵了,他有信心學習會越來越好。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
期盼社會對自己的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
得到尊重的孩子,自尊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才會接納自己、充滿自信,無論是學習還是人生中的挫折都敢於積極面對、銳意進取。
不當眾指責、不隨便給孩子貼「笨蛋、沒出息」之類的惡意標籤、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讓自尊心成為孩子人格中最強有力的鎧甲。
當他離開父母的庇佑才能更好地在五彩繽紛的世界裡翱翔。
求知慾,探索世界的鑰匙
高媽媽說:「求知慾怎麼培養,就是孩子問什麼問題你都得回答他。」
達爾文說:廣泛的求知慾,能使一個人成為系統的博物學家。
有個根據真人真實經歷改變的泰國暖心短片《豆芽》:
小女孩跟著媽媽在市場賣菜,經過觀察,她發現隔壁賣豆芽的生意比別家都好。
她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豆芽賣的那麼好?」
媽媽說:「因為只有一個賣豆芽的攤子。」
「那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回答:「我們試試。」
母女兩買來種子,準備好工具,滿懷期望地種下了種子。
因為缺乏經驗,剛出土的豆芽因陽光暴曬而全部夭折。
媽媽說:「我們再試試。」
女兒很好奇怎樣打理才能種出好豆芽,於是,母女兩找來種豆芽書籍。
按照書里講的方法第二次試種,卻再次失敗。
母女兩找原因、想對策,發現是因缺水導致。
看著存摺上所剩無幾的資金,兩人想出了用廢棄的礦泉水瓶做澆灌豆芽的自動洒水裝置。
第三次,女兒問:「媽媽,我們會成功嗎?」
媽媽笑著說:「我們試試。」
豆芽終於種成功了。
女兒說:「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神奇的養料,滋養著我的好奇之心,讓我的知識之樹成長的無限繁茂。」
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而好奇心催發了一個人最原始的求知慾。
在媽媽的引導下,女兒的求知慾之門被開啟,促使她不斷的學習、進步。
短片中小女孩的原型現在已經完成了博士學業,獲得了大額獎學金,目前在瑞士工作。
求知慾是孩子對知識一種內在的渴望。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妥善地解決孩子探索世界的每一次提問、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範圍內體驗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並積極引導。
愛讀書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榜樣
如果說自尊心和求知慾是孩子成才的內因,那家庭環境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外因。
張克群的父親張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母親陸士嘉是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國籍博士。
張克群說,從小爸媽在家裡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讀書,受父母影響,她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而她的這個習慣很好地傳給了高曉松,這也就是為何網友評價高曉松博學而又有文化底蘊的原因。
現實中很多父母往往希望孩子不玩手機、不戀電腦、電視、IPAD,期望孩子自律、自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而自己卻在電視、電腦、手機之間流連忘返。
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
楊絳先生這樣回答: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
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
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媽媽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
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入迷。」
楊絳和錢鍾書夫妻倆都愛看書,漸漸地影響了女兒錢媛。
楊絳先生說:
「女兒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
讀書是一個增長知識和內省的絕佳途徑,通過讀書可以讓孩子遇事主動思考,而非被動接受。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所有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
被尊重的孩子自信、樂觀,求知慾開啟孩子探索世界的動力,通過讀書可以讓孩子知世界、識萬物。
擁有被尊重的自尊心、強烈的求知慾和愛讀書的習慣,不一定能培養出多麼成功的人才,但一定能培養出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而孩子的擁有這些離不開我們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努力。
願你是這樣的父母,也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如此幸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