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展到今天,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付出了多少的代價,為世界各國提供的經驗是多麼寶貴。
但是,在這樣本應該眾志成城,一起抗擊疫情的時候,還是有人在試圖把疫情的鍋全部甩給中國:
稱呼新冠為中國病毒、武漢病毒,
試圖用這樣的方式把人們對病毒的恐懼轉移到對中國的埋怨上。
比如川普....
這樣的操作,就連外國人也看不下去了。
又一次,外國人也站出來為中國抗疫正名了。
昨天,日本的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在新聞發布會上,特意表達了對這「中國病毒」這種說辭的不滿:
「現在的日本國內外有一些政客稱新冠為『中國病毒』『武漢病毒』。
我們應當避免這種產生誤解和偏見的應對方式。
我們福島經歷過核事故,至今風評仍然受累。
對於新冠疫情,應當像對待核事故一樣,以正確的方式看待恐懼,冷靜行動,減少受災地區不應該承受的風評損害。」
這一席話,說得誠懇又讓人覺得有點悲涼:
核事故發生後,福島人對災難後的歧視和偏見深有體會。
核事故本身並不是福島人民的錯,但因為人們的偏見和誤解,福島人民至今都沒有擺脫歧視。
從個人生活到生產的產品,都受到外地人的誤解和排擠。
這樣的經歷,他們遭遇過,並深知其中的痛苦。
因為懂得,所以才會更加感同身受。
才會對人們對中國的污名化感到不滿,願意主動為中國發聲。
(圖片來自日本國立日報)
所以,和那些試圖把新冠的帽子扣給別人,用偏見歧視掩蓋無能的人相比,福島人更加懂得對被污名的中國保持同理心。
而這樣的同理心,才是支持人們相互勉勵共度難關的關鍵!
可惜,無數人總是要等待付出代價、痛過傷過後,才能明白這個道理。
同樣是日本,最近愛知縣豐川市市長接受採訪時表示:
2月4日,在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豐川市向友好城市江蘇無錫捐贈了4500個口罩和500套防護服。
但是隨著疫情在日本的擴散,豐川市口罩的儲備眼看就要不夠了。
所以,無奈之下市長表示:
「我們現在正在協商,之前送出去的4500個口罩和500套防護服,如果還有剩下的,能不能還給我們一點。
當初是想著友好城市有困難了要幫助一下,但現在到處都買不到口罩了。
我意識到我們當初對疫情的判斷太天真了,市裡現在也沒有儲備了,這一點我們確實要反省。」
(圖片來自日本雅虎網)
消息被轉到國內微博上後,中國網友們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支持:
「我們已經有盈餘了,甚至願意多給你們一些!」
(圖片來自微博@小野妹子學吐槽評論)
因為感受過疫情的危害,我們會對那些試圖將新冠歸咎給中國的人格外憤怒;
同樣也因為知道抗疫的艱難,我們才會對那些正在遭受疫情折磨的國家們,報以同情之心,誠懇地施以援手。
愛憎分明,有原則,也有擔當。
如果說海外疫情發展前期,還有不少國外媒體在對中國抗疫政策挑刺,
那在海外疫情真正開始爆發後,他們才算是真正體會到中國抗疫的不易,感受到中國分享的經驗之寶貴。
最近,就連俄羅斯媒體也忍不住站出來說大實話了:
俄羅斯RT電視台在3月20日時,直接抨擊西方媒體對中國抗疫措施的扭曲態度。
主持人用詞犀利地點破了西方媒體看似客觀理性、實則包含偏見的套路。
「還記得,只有中國一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時候嗎?
那時候西方媒體可是鉚足了勁批評中國應對危機的方法。
但如今,他們卻又開始紛紛效仿中國。」
比如說,當我們開始用無人機來對居民喊話,加強隔離措施時,西方媒體說這是用特殊手段來對抗疫情。
但是,當西班牙政府也開始用無人機喊話限制人們隔離時,西方媒體卻不說話了。
當中國開始封城時,美國媒體評價這是「損害人們的生活和自由」;
但當義大利開始封城時,同一家美國媒體卻評價這是「冒著犧牲經濟利益的風險」。
事到如今,中國用無數人的付出換來的抗疫經驗,包括隔離措施、方艙醫院、診療方案,已經被100多個國家和組織借鑑學習。
(圖片來自微博@時間視頻)
那些之前被西方媒體批評的抗疫措施,現在也都被歐美國家用上了。
經過這次「打臉」,希望更多西方媒體能夠放下之前的偏見和歧視,正確地看待疫情和中國。
偏見的另一面,往往是無知。
而無知,則常常會導致人犯下愚蠢的錯誤。
比如,今天就有美國政客提了一個「殺死冠狀病毒」的妙計:
佛羅里達州奧基喬比縣的縣委員卡爾佩珀,在縣會議上表示,
自己曾經是醫護人員,聽到一位專家說,病毒在56°的環境中會瓦解。
因此,如果用吹風機對著鼻子吹,就能殺滅病毒了。
吹風機對著把病毒吹死?
56°?
根據我國衛健委專家曾經公布的信息,新冠病毒在56°的環境下至少要待30分鐘才能被滅活。
所以,要想通過吹風機把鼻子吹熱的方式殺毒,至少要吹個半小時。
到時候,怕是病毒還沒瓦解,人就已經不行了吧...
在這裡也友情提示各位,不要因為好奇就去嘗試這個奇葩提議。
小心因為過度乾燥,鼻粘膜受損。
不過,這樣的提議,是個正常人都能察覺出奇葩之處。
這個「妙計」之後也在網絡上遭到了世界各地網友的嘲諷。
卡爾佩珀本人之後也在網上道歉,表示自己不會再提任何未經驗證的建議了。
鬧劇一場,希望就此結束,沒人真的去嘗試吧。
(圖片來自微博@環球網)
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太多國家和國家之間、城市和城市之間、人和人之間,
因為偏見、恐慌、無知,互相憎恨、歧視、嘲諷。
但病毒本身並不會區分性別、種族、國家、年齡。
越是這樣的時期,人們就越應該互相體諒、理解,分享各自寶貴的經驗,消除原有的偏見和歧視。
讓我們繼續守望相助,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