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青少年來說,現在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樣子

2019-10-15   哆啦A夢育兒

文/哆啦A夢育兒

青少年課外教育是家長監督、提升子女學習成績的重要輔助手段。但家長過度追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界限逐漸模糊。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困境源於家長的社會危機感加劇,應試教育的裹脅,家庭教育觀念向世俗化、功利化傾斜等。促進青少年家庭教育良性發展,應構建良好的社會流動環境,規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界限,推動家庭教育回歸其本質。

一、青少年課外教育受家長熱捧的背景

(一)課外教育成為提升學習成績的重要幫手

在我國教育評價制度並沒有實質性變革,考試仍然是評價學生學業核心標準的觀念影響下,家長認為分數依然是晉升好學校的重要指標。儘管家長認同素質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但擔心孩子課外作業減少會影響成績,孩子的升學考試危機感加劇。為了使孩子能躋身重點高中、名牌大學贏得發展上升先機,家長積極將孩子送往各類補習機構,為孩子報課外輔導班逐漸成為一種常態。

(二)課外教育成為協助家長管教孩子的助手

花錢找人監管孩子成為時下大多數家長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一是各類家長大都忙於事業、生計,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存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家長難以做到辭去工作全職管教孩子學習,課外輔導機構越來越受家長青睞。家長送孩子去課外輔導機構既能約束孩子、合理安排孩子假期時間,讓孩子在教師的監管下複習功課的同時學習新知識,自己又能專心工作。二是孩子難以管教。每逢假期,有些孩子要麼看電視,要麼玩手機、電腦,不聽家長管教。家長更願意花錢送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利用假期充電。三是家長文化知識水平無法給予孩子更為專業的學習指導,目光自然轉向課外輔導機構。

(三)課外教育成為家長間互相效仿的潮流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當看到身邊的家長都送小孩去「吃小灶」補習時,無論是出於尋求心理安慰抑或是講求競爭,大多數家長最後都會隨大流選擇送孩子去課外輔導機構。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現實

(一)家長的社會安全感淡化、危機感加劇

社會分層影響社會成員的權力、地位、聲望、資源、收入。這一事實使家長陷入集體焦慮狀態中。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社會分層日益固化,跨階層的社會流動日益困難。處於社會低下層的家庭子女要進入上層,門檻越來越高,向上流動的障礙正在逐漸強化。二是社會資源分布不均,階層呈現世襲趨勢。儘管教育能夠實現向上流動,但教育事實上發揮著促進社會分化的功能,並逐漸成為社會分層的重要因素。

對於青少年來說,現在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樣子

(二)家庭教育「學校化」成為應試教育的囚徒

升學率與學校考核看似「脫鉤」,但仍然藕斷絲連。一是升學率依然是考核教師的隱藏指標。有些學校繼續將成績等同於學校的教學成績與管理成果,以此獲得社會對學校以及教師的認可和美譽,進而贏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為繼續保持這種優勢,學校引進了第三方家長,協助培養學生,將減負的責任與後果部分轉嫁至家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邊界逐漸模糊,相互交叉。二是家庭教育「學校化」成為應試教育的囚徒。家庭教育「學校化」是指作為家庭教育承擔者的家長按照學校教育的教學大綱、教學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進度開展家庭教育的一種現象。即家長圍繞學校教育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家庭成為應試教育重要戰場,具體表現在家長成為教師的助手,承擔起教師的角色,負責督促學生學習並參與全過程。同時,家長也被要求加入孩子所在學校各班級的「老師家長聯繫群」,隨時接收來自教師的各項要求和安排。

(三)家庭教育觀念向世俗化、功利化傾斜

教育功利化、世俗化的事實已經潛移默化滲透至社會各階層。社會生活經驗告訴家長,教育成功是可以獲得豐厚回報的:一是教育有助於向上流社會流動的事實已經得到證實。自古以來,藉助教育這一途徑,進入上層職位、高薪職位,跨入富裕階層的人不在少數。不同級別和水平的教育,已成為影響人們進入不同社會階層的重要因素。二是家長能夠分享子女教育成功所帶來的福利。子女學業、事業有成就,除光宗耀祖、揚眉吐氣外,家長或多或少也能分享隨之而來的金錢、名譽和地位。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困境的解決對策

(一)構建良好的社會流動環境

構建良好的社會流動環境,是實現社會穩定、激發社會生機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穩定家長心態的有效途徑。如何構建良好的社會流動環境?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圍繞社會流動機制主題設計方案,破除阻礙社會流動的各種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向上流動機會。改革戶籍制度、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教育資源的分配政策等,站在社會穩定發展的高度上籌劃布局、搭建平台、優化資源配置,使更多中下層家庭享受優質資源,增加向上流動的會。三是制定消除代際繼承影響的措施。社會階層流動受阻的一個非常重要原因是社會結構的封閉性。家庭的社會關係、背景、收入以及父母的政治資職業不僅影響子女的教育、職業選擇、收入等,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未來所處的社會階層,因為這種優勢或劣勢會通過再生產機制和統治機制而延續。

消除代際繼承影響,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完善人才選拔制度,重點是建立公平公正的選拔程序。二是加大教育政策傾斜力度,教育政策向中下層家庭傾斜,採取諸如提供教育經濟資助、招生錄取優惠等辦法;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實施課外教育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實力強大的課外教育機構免費或低收費為中下層家庭子女提供教育補習服務。

(二)規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界限

現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十分明確的,即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品質,為孩子的人格形成奠定基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有界限的,家庭教育不應該承擔學校教育的責任。解決當下學校教育向家庭突破邊界,家庭教育向學校教育越界的現象,需要從強化頂層政策設計、加強執行力度入手。一是家庭教育方面,相關部門應儘快推進現代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建設與應用。二是學校教育方面,相關部門須明確規定學校應布置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任務,避免以愛孩子名義要求家長承擔教師角色協助批改孩子作業等,轉移職責;避免以電子作業的形式發送至家長手機或郵箱,要求家長協助下載並列印;強化教師指導學生作業、解答疑問的職能認識。只有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邊界,促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好地完成自身承擔的教育工作,互為補充達到協調一致發展,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實現最大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界線明確後,如何建立起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任可能會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這可以通過賦予家長委員會獨立運行,參與學校的辦學管理和監督,讓家長承擔督促學校教育發展的職責,解決家長的憂慮。

(三)推動家庭教育回歸本質

家庭教育理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它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主體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態度、期望、目標、途徑、策略、方式及行為,進而影響青少年的發展。推動家庭教育回歸本質,首先,要樹立人格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格健全是青少年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塑造青少年的性格和品質。其次,引導家長走出「高分教育」的怪圈。加快推進家長教育培訓,突破教育是普通民眾通往上層社會唯一渠道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讓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第三,呼籲家長順應青少年成長規律及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個性和差異,因材施教,讓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