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疫情限制了出行,但沒有阻擋探討學術的熱情;阻礙了相聚,但不能阻礙對於學術的追求。3月22日至4月28日,第六屆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ENF)以每周一次的網絡直播形式陸續開展,「雲」交流國內外神經科學領域前沿的學術進展。會議共設置周圍神經病、認知功能障礙、癲癇、帕金森病、頭痛、眩暈6大專場,最後以大咖雲集的主會場收官之作完美落幕。篇幅所限,本文特別整理主會場、周圍神經病專場、癲癇專場的精粹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精彩致辭:憶往昔、看今朝、展未來
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艷輝女士在致辭中首先代表衛材公司對所有醫務工作者表達深深的敬意,並感謝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舉辦6年以來各位專家學者的一路相伴。衛材中國將神經科學領域視為重點關注的治療領域,並深耕該領域超過20年,目前已上市的產品涵蓋神經科多個亞專業。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底首個非競爭性AMPA受體拮抗劑吡侖帕奈(衛克泰)在中國隆重上市,為廣大癲癇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方法和手段。相信未來隨著突破性新產品的全球陸續上市,衛材中國神經科學領域也將得到進一步豐富和加強,為推動領域長足發展、解決患者及其家屬的多樣化需求做出更大的貢獻!
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建忠先生表示,今年迎來了第六屆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感謝各位專家學者長期的支持,相信ENF一年比一年更精彩,同時也期許本次的線上會議能讓大家滿載而歸。衛材中國始終秉承關心人類健康的企業理念,持續大力推進我國神經科學的建設與發展,最終造福於患者及其家屬。最後預祝本次大會圓滿,也期待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分享與交流。
北京協和醫院崔麗英教授高度肯定了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在線學術季的內容安排,自3月22日啟動至今每周一期,周圍神經病、認知功能障礙、癲癇、帕金森病、頭痛、眩暈六大專場的在線觀看點擊數場均達15000人次,足不出戶就可以圍繞領域內的前沿資訊和重要研究成果進行分享與探討。
本場直播是ENF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相信充實、全面的會議內容能夠為與會學者提供很好的學習機會,提供更多的學術收穫,與此同時也感謝企業大力的學術支持。期待通過線上的學術交流,建立相互之間更緊密的聯繫,並進一步推動中國神經病學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蒲傳強教授表示,欣喜看到本次會議聚集了國內外神經領域同道,相信能夠為觀看直播的醫生同道提供開闊眼界、提高學術水平的良好機會。衛材中國一直致力推動周圍神經病領域學術交流,早在2014年就協助成立了周圍神經病學院,截至去年將近有1萬多名的神經科醫生參與培訓學習;隨著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周圍神經病協作組的成立,國內學術交流日益活躍,周圍神經病的診治水平也得以進一步提升。再次感謝各位專家、各位同道,感謝衛材公司的大力支持!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曾進勝教授表示,非常期待收官之夜精彩的學術演講,涉及代謝缺陷導致的可逆性腦病、癲癇領域國際會議最新進展和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治療等方面的內容,非常榮幸能夠跟大家一起聆聽大咖學者帶來的精彩講座。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董強教授表示, 從第一屆至今從未缺席歷年的ENF大會。每一次都是一場學術饕餮盛宴,通過不同篇章的學術安排,針對大家關注的神經科學領域的熱點、難點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交流與研討。感謝衛材公司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動ENF學術平台的搭建,今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只能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領略神經科學領域最新進展,雖略有遺憾,但相信精心準備的學術內容不會讓大家失望!
主會場學術報告:大咖坐鎮,兼顧前沿和實踐
01
鈷胺素代謝缺陷所致可逆性腦病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焉傳祝教授從該院一例先天性甲基丙二酸血症(MMA)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型(MMACHC)導致可逆性腦病的病例報告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的闡述了鈷胺素代謝缺陷的分型、生化特點和臨床表現。
MMA是一種遺傳代謝病,以常染色體隱性的方式遺傳,在中國人群常見。患者由於代謝缺陷導致異常代謝物甲基丙二酸蓄積在體內,引發一系列病理反應。鈷胺素代謝缺陷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往往以反覆嘔吐、嗜睡、驚厥、智力運動發育落後等神經系統症狀為首發和主要症狀。然而,臨床上以急性或亞急性腦病起病的MMA通常容易誤診和漏診。
2019年2月16日,焉傳祝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先天性鈷胺素代謝缺陷所致可逆性腦病」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發表,介紹了一例因「精神行為異常6個月,站立不穩、姿勢異常6周」來診的19歲女性遲髮型鈷胺素C(cblC)缺陷病患者。給予鈷胺素即維生素B12 1000µg 每天肌注治療4周後,患者能夠以穩定的步態正常行走,並且認知功能明顯改善。
焉教授總結道,同型半胱氨酸檢測應作為診斷未明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常規檢查,血尿有機酸檢查和cblC基因檢查可用於輔助診斷;治療方法包括補充鈷胺素(羥鈷胺聯合甲鈷胺或氰鈷胺)、甜菜鹼、葉酸和B族維生素等,絕大多數晚髮型對治療反應良好,所以早期診斷、正確治療至關重要。
新選擇,領航新未來——2019年第73屆AES年會熱點分享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王玉平教授圍繞美國癲癇學會(AES)年會前沿進展的話題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介紹。2019年AES年會期間,多項吡侖帕奈數據得以發布,涵蓋隨機對照研究、人群分析、精神病史患者應用、不良事件分析、經濟學、醫療資源利用、真實世界研究、局灶性首個加用等細分領域,解答了多個臨床關注的熱點問題。
其一,412研究(FAME研究)事後分析提示,吡侖帕奈作為局灶性癲癇的首個添加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癲癇發作,大多數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TEAE)為輕度,頭暈、嗜睡和頭痛這3種最常見TEAE在劑量調整後大部分得以改善。
其二,402研究事後分析顯示,不同吡侖帕奈劑量的總TEAE發生率無明顯區別,吡侖帕奈合併或未合併酶誘導劑治療的TEAE發生率相似。
其三,304/305/306研究事後分析提示,在所有完成吡侖帕奈治療的人群中(所有劑量),總TEAE的發生率在滴定期最高,且隨著時間逐漸減少。
其四,304/305/306/335/307/335 OLEx研究事後分析顯示,具有精神病史患者使用吡侖帕奈治療的精神病性TEAE發生率更高,且發生率呈劑量依賴性。
03
從臨床藥學角度解讀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治療
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皮特·詹那教授(Peter Jenner)以「使用酶抑制劑使左旋多巴的作用最大化(Using Enzyme Inhibitors to Maximise the Actions of Levodopa)」為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Peter Jenner教授指出,左旋多巴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療藥物,但其代謝途徑複雜,大多發生在外周,因此需要延長每劑左旋多巴的藥效持續時間,避免運動併發症和運動波動,使「開」期時間最大化。酶抑制劑是帕金森病治療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早期或晚期使用左旋多巴的情況下,聯用外周脫羧酶抑制劑可顯著增加傳遞到腦內的左旋多巴,不僅能克服劑末惡化,還能使每劑左旋多巴獲得最大的效果。然而在臨床實踐中,大多數醫生僅在疾病晚期才開始使用COMT抑制劑,以致影響治療效果。
Peter Jenner教授對藥理作用機制和相關循證證據進行了解讀,指出恩他卡朋是一種有效的COMT抑制劑,可增加「開」期時間,減少血漿中的波動;恩他卡朋雙多巴片(達靈復)是臨床優選的COMT抑制方式,用藥方便且容易引入治療,可以替換卡左雙多巴、多巴絲肼或其他左旋多巴仿製藥。
周圍神經病專場:抽絲剝繭,步步為營
周圍神經病專場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焉傳祝教授擔任主席,焉傳祝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向軍教授共同擔任點評專家,圍繞四個疑難罕見病例展開了熱烈深入的討論。
01
簡單又複雜的多發單
首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趙亞雯醫生分享了一例「簡單又複雜的多發單」的診治歷程。15歲青春期女性因「右上肢無力1年余,左下肢麻木、無力3個月」入院,初步定位診斷為多發性單神經病。為進一步明確診斷,行左側腓腸神經及腓腸肌活檢術,與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和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鑑別診斷。採取治療方案為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潑尼松1mg/kg·d,患者疼痛症狀明顯緩解,無力症狀較前緩解。綜合基因檢測結果,最終診斷為遺傳性壓力易感周圍神經病(HNPP)。
不容小覷的麻木
隨後,浙江省人民醫院王奕琪醫生以「不容小覷的麻木」為題進行了精彩的病例報告。女性患者,52歲,雙手麻木3年,雙下肢麻木半年。通過麻木部位分布、臨床症狀、電生理結果,初步分析病變類型為長度依賴性軸索型周圍神經病,綜合病理和基因檢測最終確診為轉甲狀腺素蛋白相關家族性澱粉樣周圍神經病(TTR-FAP)。該患者後續治療採取二氟尼柳250mg bid、甲鈷胺片營養神經、加巴噴丁止痛。隨訪半年余,患者肢體疼痛麻木症狀改善,加巴噴丁逐漸減量。王奕琪醫生總結道,TTR-FAP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病史疑診、基因病理檢查即可確診;作為一種慢性致死性疾病的治療時間窗很短;儘管屬於遺傳病,積極治療預後尚可。
03
周圍神經病step by step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邰宏飛醫生帶來了一例「周圍神經病步步為營(step by step)」的病例分享,抽絲剝繭分析了從診斷到治療的全過程。47歲女性患者,急性起病、1周內進展,四肢軟癱伴輕度麻木。定性診斷為吉蘭-巴雷綜合徵(GBS),IVIg治療後一過性好轉;後再次逐漸加重,重複IVIg 治療效果不佳。最終確診為抗Caspr1陽性CIDP,採取利妥昔單抗治療+甲鈷胺片營養神經隨訪,患者肢體麻木無力均好轉。
邰宏飛醫生從該例患者的診治總結了如下要點:GBS經治療症狀改善或穩定後,再次加重需考慮治療相關症狀波動(TRF)可能;約5%的GBS最終可能變更診斷為A-CIDP,通常TRF≥3次或發病後2個月仍進展;IgG4相關淋巴結病的共性包括年輕、亞/急性起病、震顫、感覺性共濟失調和IVIg療效不佳;抗Caspr1陽性CIDP的發病年齡通常較晚,腦脊液蛋白水平較高,不一定伴隨神經痛。
04
沒有M蛋白的「POEMS」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周夏俊醫生分享了一例罕見的線粒體神經胃腸型腦肌病(MNGIE)診治思路。28歲男性患者, 6年前診斷為GBS,恢復至可獨立行走;腹脹腹瀉半年,伴四肢遠端麻木無力進行加重。由於CIDP樣表現+多系統受累,考慮POEMS綜合徵,免疫固定電泳和骨穿檢測後排除;由於周圍神經病+多系統受累+一般情況差,考慮腫瘤可能性,胃腸鏡未見顯著異常;後續調整診斷思路,考慮合併胃腸(GI)症狀的遺傳性周圍神經病。綜合基因檢測結果,最終診斷為MNGIE。
該病例從入院到確診,歷經腰穿、肌肉活檢、胃/腸活檢、生化(TP酶活性及其代謝產物)、mtDNA和家系驗證,為臨床類似病例診治提供了重要參考,即MNGIE的周圍神經損害可能有GBS樣發作,表現為CIDP/腓骨肌萎縮症(CMT)樣改變。
癲癇專場:學會最強音,巔峰新境界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洪震教授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肖波教授共同擔任癲癇專場大會主席。會議分為兩個篇章,分別是「學會最強音」——中國抗癲癇學會(CAAE)工作報道,以及「巔峰新境界」——從指南到實踐的全新抗癲藥物前沿分享。
01
中國癲癇中心的建設及評估標準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王玉平教授在報告中分享了加拿大、美國、法國、日本的癲癇中心案例,介紹了癲癇中心的人才隊伍和建設標準,回顧了中國癲癇中心的調研和評估結果。目前,我國癲癇中心普遍存在多學科合作不充分、制度缺乏、發展不均衡、新技術重視不足等問題。中國癲癇中心計劃在兩年內完成全國癲癇中心評估,2021年底初步形成我國的「癲癇中心地圖」,促進綜合癲癇中心優質化發展,帶動區域癲癇診療事業規範化進步。
2019年兒科癲癇研究進展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姜玉武教授介紹,2019年兒童癲癇領域的進展主要集中在癲癇的遺傳性病因及精準醫學、炎症在癲癇發生髮展中的作用、癲癇內科治療及癲癇外科(包括術前評估、神經調控治療)等方面。通過梳理相關循證依據不難發現,兒童癲癇病學的發展主要基於神經科學/腦科學、分子遺傳學、神經生物學及神經藥理等相關基礎學科的發展,精準醫學和轉化醫學則是兒童癲癇病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03
癲癇藥物治療進展:傳承與挑戰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汪昕教授指出,癲癇治療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控制發作,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針對多靶點、多途徑的新型抗癲癇藥物研究如火如荼,包括作用於γGABA-α3亞單位的司替戊醇和AMPA型谷氨酸鹽受體拮抗劑吡侖帕奈,其他可能具有抗癲癇作用的藥物還有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抑制劑、大麻二酚(CBD)等。值得一提的是,吡侖帕奈2019年在中國被批准用於局灶性癲癇發作的添加治療(>12歲),為難治性局灶性癲癇的臨床診治新增了一項有利武器。
04
癲癇患者的慢病管理實踐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朱國行教授指出,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具有病程長、臨床反覆發作、復發率高和持久性的特點。癲癇長程管理的目標指明了藥物治療的優化方向,即控制癲癇發作、減少不良反應、提高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有關數據顯示,吡侖帕奈用作局灶性癲癇的首個添加治療藥物療效確切;總體耐受性好,常見不良反應輕微且易管理;此外,目前抗癲癇藥物中僅吡侖帕奈為一天一次服用,即使用於聯合治療,也不會增加服藥負擔。
05
兒童局灶性癲癇加用治療新進展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李岩教授指出,對於兒童癲癇患者,選擇抗癲癇藥物(AED)時除考慮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外,藥物對認知的影響及治療依從性也需要特別考慮。對於單藥治療失敗的兒童癲癇患者,應考慮合理加用治療。吡侖帕奈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有效控制兒童局灶性癲癇發作,可與多種AED聯合應用,安全性良好、不影響認知,且一天一次有利於提高治療依從性,是兒童局灶性癲癇患者加用優選。
06
重新認識合理的多藥聯合治療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宋毅軍教授指出,AED聯合治療通常旨在控制或改善單藥治療失敗患者的癲癇發作,在單藥治療耐受性差時減少副作用。SOPHIE研究提示,聯合治療導致的不良反應不一定多於單藥治療。所選擇的藥物組合不同,藥物相互作用和副反應也不盡相同。吡侖帕奈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尚無不良藥效學相互作用,因此可與AED藥物中的任何一種聯用。最後,聯用AED時應詳細評估患者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同時避免過度治療和副作用。
「
ENF作為國內神經病學領域頗具影響力的會議,引發全國各地神經科學及相關領域的臨床專家和優秀學者高度關注。連續七周的ENF在線學術季雖已落下帷幕,但精彩還在繼續。期待下一次ENF大會再度共話前沿熱點,探索發展趨勢,共享學術盛世。
」
編輯整理 | 中國醫學論壇報社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