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顧|首期「同肝共診·MDT網絡會診」火熱啟動

2020-04-30   壹生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掀起第二次肝移植熱潮以來,肝移植事業發展迅猛,呈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態勢,在移植數量和質量方面已接近或達到西方已開發國家水平。肝移植髮展過程中,湧現一批國際知名、規模和水平一流的大型中心和創新項目——樹蘭(杭州)醫院器官移植團隊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標準」、仁濟醫院肝移植團隊發展成為第一大兒童肝移植中心等。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鑒於供肝的稀缺性,為了進一步提高肝移植療效,必須重視對肝癌患者的合理評估、選擇及處理,以及移植後的全面管理等各個環節,多學科協作治療的MDT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國內大型中心在發展過程中也各有側重、頗具特色。

為促進更廣泛的診療經驗分享和交流,包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樹蘭(杭州)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在內的肝移植中心擬聯合開展以臨床疑難病例分析、診治為主體的系列MDT網絡會診。4月28日下午,首期「MSN同肝共診——肝移植病例MDT網絡會診」順利召開,六家移植中心的專家團隊線上共論肝移植疑難病例,呈現出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圖1:網絡連線MDT病例討論

會議伊始,來自樹蘭(杭州)醫院的鄭樹森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夏強教授分别致辭,並隆重介紹了本期參會嘉賓和會議主題,隨後全體與會嘉賓共同為「MSN同肝共診——肝移植病例MDT網絡會診中心」舉行啟動儀式。

精彩回顧|首期「同肝共診·MDT網絡會診」火熱啟動

圖2:啟動儀式·分會場掠影

病例討論精粹回顧

1 CAR-T治療一例肝移植後EBV相關淋巴瘤

基本情況:患者,男,4歲。肝移植術後術後3年,確診Burkitt’s淋巴瘤後1年,肝移植術後患者EBV病毒一直持續升高,術後21個月出現右腹腫塊,穿刺病理提示為移植後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PTLD)Burkitt’s淋巴瘤。後續選用化療療效不佳,疾病持續進展;在進行放療和化療預處理後,實施CAR-T治療,CRS分級2級;CAR-T治療後2個月,全身惡性淋巴組織緩解。目前患者免疫抑制劑停用1年6個月,肝功能處於正常上限以內。

會診意見:目前繼續停用免疫抑制劑,加強臨床觀察。針對難治性PTLD,CAR-T細胞治療可以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手段。

2

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術後早期肝功能損害及肺部混合感染

基本情況:患者,女,15歲,診斷為肝豆狀核變性,後出現病情急性加重合併肺部感染,經抗感染治療後進行活體肝移植。術後痰培養發現煙麴黴復合體強陽性,術後7天肝功能恢復異常,進行抗感染治療,免疫抑制劑方案選用他克莫司+激素+麥考酚鈉。

會診意見:慢加急肝衰竭的肝移植手術時機選擇需要多學科討論,對於MELD評分很高的患者,儘可能通過術前人工肝治療降低MELD評分;感染高危患者的抗感染治療應該前移,術後為便於控制感染,早期應避免使用鈣調神經蛋白抑制劑(CNI)類藥物,可選用麥考酚鈉和巴利昔單抗。

3 新冠疫情下兒童肝移植術後發熱伴腹瀉疑難病例

基本情況:女,2歲,肝移植術後18月,腹瀉7天伴發熱5天。胸部CT提示肺部炎症,治療採用補液抗休克、抗感染、停用免疫抑制劑等,症狀無明顯緩解,同時出現急性移植肝功能衰竭。隨後完善PET-CT提示全身多發淋巴結腫大,考慮PTLD,當日予以利妥昔單抗治療,生命體徵逐漸恢復正常;後續腹部腫大淋巴結活檢病理回報PTLD可能,再次予以2次利妥昔單抗治療,逐步停用抗感染,加用激素,體溫逐漸恢復正常。

會診意見:兒童肝移植術後應該加強EBV感染的監測,PTLD的診斷應儘量取得病理活檢依據。該例患兒目前臨床症狀緩解,但照片中明顯腹脹考慮存在腸管脹氣,仍需要明確相應的原因。

討論環節針對三例肝移植疑難病例進行了詳細解析,經過多方探討,各位專家對於肝移植術後合併感染的診療形成了初步共識,即應儘量減少CNI類藥物的使用,可考慮選用麥考酚鈉和巴利昔單抗,從而達到抗急性排斥反應和降低感染風險兩者之間的平衡,最終延長患者的生存。

MCC號:NE620044831,有效期2021-04-29

(資料過期,視同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