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侯鴻亮、鄭曉龍、劉家成等「支招」電視劇創作

2020-12-08     文娛頭版

原標題:乾貨|侯鴻亮、鄭曉龍、劉家成等「支招」電視劇創作

紮根生活,才能看得更遠更寬。

12月4日上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京召開電視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電視劇策劃人袁錦貴,製片人侯鴻亮,導演鄭曉龍、劉家成,編劇王三毛、梁振華等主創代表先後發言,介紹了電視劇項目創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心得感悟。

以下為主創代表發言摘編(按先後順序)

袁錦貴:把真實的革命歷史告訴觀眾

袁錦貴,電視劇《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絕密使命》「三絕」系列策劃人

革命歷史題材是發掘中國故事的一座富礦,對於如何把這一題材的中國故事講好,團隊在創作「三絕」劇作時遵循了一個原則——要把真實的革命歷史告訴觀眾,要把鮮活的革命歷史人物介紹給觀眾,要把當年革命鬥爭的背景、情境展示給觀眾。

對於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一是要有感情,即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事業、對無數革命先烈的感情。我是失散老紅軍的後代,也是土生土長的閩西人,閩西的崇山峻岭中隱藏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革命鬥爭故事,給予我創作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激情和衝動。

二是要負責任。革命歷史是無數革命先烈、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創造的,必須得到切實的尊重。在創作《絕命後衛師》一劇時,我曾經三次到湘江戰役的主戰場廣西灌陽、全州等地調研考察,最後確定了「聚焦紅34師、聚焦總後衛、聚焦閩西兒女」的創作方向。對劇中涉及的四次阻擊戰的時間、地點和經過,通過採風走訪,查閱史料,反覆核實。

三是要去體驗。已經出現的「非英雄化」「戲說歷史」「解構經典」等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嚴重歪曲了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損害了革命英雄的形象,這樣的情況更多的是缺乏對革命歷史的了解和體驗。「三絕」的攝製主場景,都選擇在革命歷史故事發生地,雖然由於場景分散、條件艱苦,但主創人員體驗更深,情境更加接近真實,創作效果截然不同。

侯鴻亮:我們從風口「降落」到了黃土地上

侯鴻亮,《閩寧鎮》《大江大河》《父母愛情》《偽裝者》《琅琊榜》等劇製片人

回顧我們團隊(正午陽光)這些年來的創作,最核心的理念還是從創作的本體出發,不斷適應市場的同時不放棄自己的堅持。這些創作,一方面繼承自魯劇的創作傳統,以豐厚的地域文化和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為底蘊,在選題上幾乎涵蓋了中國100多年來的每一個重要歷史轉折時期的百姓生活,最大程度地再現了一個世紀的集體回憶;另一方面有我們對於新時期新形勢之下電視劇選題的思考, 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多元、多變的新時代生活,電視劇創作也要不斷尋找更本真、更藝術的書寫和表達。

在進行了上述多元化創作之後,我們在選題方面一度產生過迷茫,有過很多想法,比如曾跟著大眾的注意力來到風口上,想過做科技巨頭的創業故事。就在這時候,我們接到了總局布置的《閩寧鎮》的創作任務。從炙手可熱的高科技創業,到貧困山區的區域扶貧, 我們從風口降落到了黃土地上,土地和人民成為我們的力量源泉。

主創團隊用了很多時間進行調研、採訪,親歷者、受益者的群體記憶和個人經歷太鮮活了,讓我們越來越深刻地理解了閩寧鎮這個選題的合理性、實踐性、發展性,在創作中把共情做到極致。就是 這些堅韌不拔的人民,讓整個移民工程、扶貧工程得以實現,這就是我們找到的宏大命題和落地創作的交集點。

鄭曉龍種花為例談談如何拍電視劇

鄭曉龍,《功勳》《北京人在紐約》《紅高粱》《金婚》等劇導演

對於如何才能拍出高質量的電視劇,以「種花」為例,我以為:

第一, 要價值觀端正,要頌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文藝作品要對社會、對人心有積極的作用;

第二,要選好種子, 一個好的故事核具有內在的生命力,還要把種子深植在土壤里,一如我們的電視劇創作要紮根本土,從普通人豐富的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和汲取養分;

第三,要給予陽光雨露, 給創作者一個寬鬆的創作空間和有利的創作條件

第四, 要在藝術上和技術上追求高標準,在細節上追求真實豐富。

當然,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會春滿園,應該鼓勵多種形式,多種風格,多種題材的創作。最近,我正在拍攝兩部電視劇,《功勳》和《幸福到萬家》,都是為明年慶祝建黨一百周年準備的獻禮片。

《功勳》通過「國家敘事、時代表達」的藝術手法來講述共和國功勳模範的故事,按照單元劇的形式來創作。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新的嘗試,極富挑戰性,用電視劇的形式表現英模人物在創作上難度很大,這種創作樣式以前也從來沒有做過。通過閱讀大量功勳人物的事跡和相關材料後,我覺得不應該把功勳當英模,而是要把他們當作真正的「人」來寫來拍,才下決心接受這個任務和挑戰。

《幸福到萬家》由我和姚遠共同執導,講述一個農村媳婦幸福從嫁到明星村萬家莊,到進城打工,到回鄉創業,一路尋理、一路尋法,最後成長為新一代萬家莊的帶頭人的故事。我們在故事中嚴肅地探討了中國農村走向現代文明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必定要忍受的巨大陣痛,這是一部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也是一部農村新女性的勵志劇。 中國有龐大的農民群體,不應該被藝術創作所忽視、摒棄和遺忘,於是我們決定自我挑戰一下。

劉家成:一部電視劇可以催生一種新民俗

劉家成,《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芝麻胡同》等劇導演

沒有人民情懷,是很難創作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電視劇精品的。只有深入群眾中去體驗生活,向群眾學習,從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和群眾產生共情,才是電視劇創作的滄桑正道。

我最近創作了兩部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對此感觸頗深。一部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向陽而生》,我們團隊親自到熊頓的家中以及她生活過的地方做了認真走訪,以大量一手資料完成創作。另外一部是《青山不負人》,是廣電總局扶貧系列劇《石頭開花》的一個單元,我們通過深入貧困地區體驗生活,切實感受到貧困群眾的殷切期盼和扶貧事業的偉大意義,激發了澎湃的創作熱情。

《青山不負人》中,我根據劇情需要虛擬了一個安康大集,結果安康當地受此啟發,真的搞了一個安康大集,每年就按電視劇里設定的時間辦,群眾參與十分踴躍,對活躍當地經濟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件事給我很大的觸動: 一部電視劇居然可以催生一種新民俗,其價值和意義確實不可低估。

王三毛:我們編劇也需要「脫貧」

王三毛,《閩寧鎮》《都挺好》等劇編劇

電視劇《閩寧鎮》從啟動到現在,整整一年。作為編劇,這次的創作經歷又讓我回到最初寫電視劇時的狀態。一九九二年的冬天,我三十出頭,給陝西電視台寫了我的第一部電視劇《秦川牛》——以全國勞模、農業科學家李立科為原型。那時的創作方法論很乾脆也很簡單,紮下去,找李立科先生,找他手把手教過的農民,跟他們一塊吃住行,一塊幹活,研究種小麥……

這次《閩寧鎮》的創作如出一轍。我們從閩寧鎮採訪到西海固,又從西海固採訪到福建莆田,深入了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真實的徘徊猶豫,從想不通、不接受,到用雙手創建了新家園。 所謂國家視野,就是要紮根在老百姓中間,才能看到老百姓真正的問題和需求,也會看得更遠更寬。《閩寧鎮》這部劇展現磨合和陣痛,從而展現美好的新生活。

我們編劇也需要脫貧,關在屋子假想,組織人馬侃劇,是出不了有血肉有溫度、有擔當有情懷的好作品,反而會讓你的創作乏力致貧。 編劇就得撲下身子,扎到老百姓人堆里,看清楚他們飯碗里的稀稠,讀明白他們眉宇間的喜怒哀樂,你才能寫出滾燙的、鮮活的、貼近百姓的,反映時代真諦的高質量的劇作。

梁振華: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應當是優雅的相互凝視

梁振華,《在一起》之《生命的拐點》、《澳門人家》等劇編劇

在當代的文藝形式中,電視劇(包括網絡劇)影響面最大、受眾最多,是當今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體,承載著最廣泛的人民大眾對於當代敘事藝術的期望和期待。作為一名從事電視劇編劇逾十五年的創作者,我想就當前環境下創作者的自省和自律談幾個問題、幾點心得:

其一,創作何為?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市場經濟時代,創作者的確容易遺忘初心、心態浮躁。 創作的一切價值都需從創作本身出發,創作者的生命力從來由作品的價值來印證。而作品的價值和生命力,不惟用商業價值衡量,更在於其藝術創造力和思想感染力,在於其和時代共鳴共振的關係,在於其所昭示的關於人性和社會的美好理想。 藝術品質與市場價值從來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對立。

其二,我們的藝術根基在哪裡?縱觀今天的劇集市場,繁榮的背後,有兩類創作現象引人矚目:第一, 借「現實主義」之名,實則抽離了現實感和歷史感,懸浮架空;第二,便是似乎大家都在談如何尊重原創,但不少製片機構和創作者熱衷於跟風、模仿、照搬、複製, 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走捷徑

其三,文藝創作者如何面對文藝批評? 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之間,應當是一種優雅的相互凝視,是不乏默契、彼此尊重的工作碰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創作者應當有這樣的胸襟,坦然直面各方批評與建議,以敬畏之心不斷完善自身創作的方向與格局。

廣電總局今日會議傳遞重要信息:19個環節上百項任務對電視劇全流程「質管」

輪值主編:依梧

編輯:劍齒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q8weQ3YBxV5JH8q_-s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