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原著作者陳彥:我們都是「裝台人」,時不時也會唱主角

2020-12-09     文娛頭版

原標題:專訪原著作者陳彥:我們都是「裝台人」,時不時也會唱主角

生活,美得很!

「我裝台這活啊也是搞藝術,咱給人真正搞藝術的把台子預備好了,該人家露臉了咱就撤。你細想,人不管弄啥,其實都是給人裝台呢。」

中年男人順子登著破破爛爛的三輪車,載著「半路」妻子素芬,穿過種滿梧桐、光影斑斕的老街,而背後的遠景是現代化大都市西安……

近日,講述平民生活故事的電視劇《裝台》播出,該劇根據陳彥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鏡頭對準了以刁順子為首的舞台搭建者的真實生活,講述一群普通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對話《裝台》原著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看看他眼中的劇集成色如何,《裝台》的故事又是怎麼創作的。

《裝台》原著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陳彥

0

1

裝台,是個啥?

看到劇名,許多人心裡犯了嘀咕,啥是裝台?

裝台人其實就是幕後人,為別人搭台,讓別人上去唱戲,唱主角」,陳彥解釋,過去演出舞台的裝台活兒,基本都是演員、舞美隊自己干,後來舞台越來越豪華,燈光布景越來越講究,甚至真山、真水、真汽車、真飛機都上去了,裝台就成為一種很重的活兒,有的戲裝一次台甚至要幾天幾夜,這就催生了一個新型職業:裝台。

「這活兒甚至得顛倒黑白,基本都是晚上整夜干,我是寫了自己熟悉的生活」,陳彥說,因為曾經在文藝團體乾了幾十年, 與裝台人打了幾十年交道,看到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自己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於是開始了《裝台》的小說創作。

回到劇中,年齡47歲、有著三段婚姻的刁大順,帶領一群精壯漢子在西安從事裝台工作,而生活卻處處「刁難」著他:工作中,「兄弟伙」辛辛苦苦幹完活,付錢的人忽然「失蹤」;家裡,新討的媳婦素芬與前妻生的女兒菊勢如水火,爭吵不休、雞飛狗跳;大環境中,城中村的變遷發展與秦腔團的沒落掙扎交叉並行,影響、改變著身處其中的人們…… 城中村的生活如同交響曲,奏出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裝點著裝台人們的「城市夢」

其實生活中我們都是裝台人,給別人裝台,但不時自己也會唱唱主角。裝台與主角是一種人生的互換關係,包括這些裝台工,他們在各自的家庭,也都擔當著主角的任務」,陳彥說。

事實上,刁順子是有一群原型人物的角色:靠雙手掙每一個銅板,養活一家老小,不越過社會法律紅線的普通百姓。「 順子溫暖、厚道、隱忍、包容,但為了討生活,他有時不免也有些小狡黠、小套路,但骨子裡是一個有巨大擔當的人」,陳彥說,順子不僅擔當著家庭,也擔當著比他更弱勢的人。比如,他雖然不是什麼大老闆,但當一幫裝台工覺得「順子哥人好」而跟在他身邊時,也無形中讓他負起了「家長」的責任。

劇中的男主角——張嘉益飾演的刁大順十分有特色,中年發福、一臉疲憊的他,有勞動者的厚道與小市民的圓滑,充當著裝台工人們心中「大兄弟」的角色。

對於張嘉益扮演的「裝台人」形象,陳彥說:「他已然是西安城中那成千上萬個『蹬三輪』討生活者之一,是我心中活著的那個刁順子。他非常真切、自然、質樸、深邃地演繹了這個小人物,不會為「小我之美」去「刻意偶像化」的。」

0

2

秦腔,吼個啥?

深夜打開《裝台》,看得人總是會有點飢餓。

熱乎乎、香噴噴、油滋滋的陝西小吃,在鍋里、碗里「快活地」翻滾著:炸油糕、褲帶面、坨坨饃、肉丸糊辣湯、臘牛肉夾饃、麻醬涼皮、灌湯蒸餃、八寶稀飯、臊子麵、羊肉泡饃……

三個字,美得很!

劇中,不僅城中村裡生活如沸、四處飄香,三秦大地人們,也說著一口地道的陝西方言,比如喊女兒為「女子」,打趣人為「哈慫」,對美好生活的讚揚是「美得很」……

再看看該劇的班底,「順子」張嘉益、「素芬」閆妮、「刁大軍」尤勇智、「鐵扣」孫浩、「大雀兒」姬他等演員,原著作家陳彥、編劇馬曉勇等,也都是「老陝」——西安人。

從極具地域性的民俗,趣味「陝普」台詞,陝西味道的配樂(如黑撒的《陝西美食》),到陝西製作班底,可以說,十足的陝味,是《裝台》的鮮明特色,猶如陝西美食一樣給銀屏帶著地域化風情。

對於在創作中如何打造「陝味」,陳彥說:「 我並沒有刻意,但陝味就在其中,這就是生命印痕。那裡的山川風物、人情事理已把我形塑成這個樣子,你一下筆說話,就可能被人發覺你的『地域特色』」。陳彥認為,作家是哪裡人就會打上哪裡的烙印,揮之不去也抹之不掉,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切都包含在語言中,而母體語言的一切質感,在牙牙學語時就已反覆儲存,並不斷加強記憶。

像是秦腔一般堅韌而富有生命力,可以說《裝台》的故事與人物,擁有溫暖的現實主義底色。

「『主角』的一切高光時刻,都需要他們『裝台』照亮」,陳彥說:「中國有14億人,一些人和刁順子一樣是要靠肩扛背馱來謀生的,他們表現出了一種生命的真實與溫度: 生活是艱難的,日子是打拚出來的,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鏡頭和機位對準他們。」

為什麼現實主義創作有力量?因為對準了鮮活的生活。對於現實主義作品的創作思考,陳彥說:「其實就四個字:生活、真實。 生活是基礎,真實是生命。」

他認為, 創作者需要深入勘探生活的原漿,從而形成一種藝術概括力,把所認知的現實,用符合藝術規律的形式表達出來。「現實題材創作尤其不敢扎堆擠熱鬧,你不熟悉就不要去碰它。要碰,就要扎進去弄明白。是深入扎進去,而不是做『紮根』狀。」此外,現實題材創作更需要有歷史意識,這個歷史就是傳統與未來對當下的多角度、多維度透視、折光。

在《裝台》影視化改編過程中,陳彥與編劇馬曉勇一邊溝通,一邊吃了很多頓羊肉泡饃。

我最近也在追劇,給了我很多驚喜」,他說,文學轉化影視,是一種再創造過程,「可能會有人不滿意,但我滿意了——電視藝術是另一門藝術,在轉化中需要符合其創作規律」。

主編:依梧

作者:Siberia

編輯:咖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aIvSXYB2uKmW_kOpO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