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課學員里有位寶媽向我訴苦:
每天一大早都要被女兒氣到吐血,孩子總能把預留的時間耗盡,最後在一片兵荒馬亂中出門。
要麼是起床的時候,怎麼都叫不醒,或者坐在那發獃神遊;
要麼穿衣洗漱需要不停地催促,否則她就拿著牙刷東搖西晃,莫名的拖延;
總之,每天都要追在屁股後面,一邊搶時間,一邊吼他:
「你為什麼就不能好好聽我說話?」
「你就不能按我說的做嗎?」
我問她:「那你的期望是什麼呢?」
她回答:「我希望她聽話,舉止得體,不要吵鬧,安靜地吃完早餐,乖巧的出門道別」。
我說「那還像個孩子嗎?」
就像papi醬曾經出過一個視頻,裡面描述了一個完美的小孩。
但事實上,這樣的「完美小孩」幾乎不存在,即使真有這樣的小孩,也會讓人覺得可怕吧。
我們在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時,內心被一個強大的動機驅使著:希望孩子「聽話」,順從,以至於可以讓自己能省點心。
比如孩子想買某件有她喜歡圖案的衣服,但媽媽卻覺得另一個款式更實惠,所以要求孩子聽話;
孩子玩得正開心,媽媽要回家了,要求孩子起身一起回去,孩子不樂意,因此覺得孩子不聽話。
父母所指的聽話,大都像上面列舉的例子一樣,是建立在壓抑孩子的感受和利益上的。
這樣的聽話,讓父母一時受益,但卻讓孩子長久地陷入不敢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敢有自己的主見的糟糕境地。
你真的想要一個百分百聽話的乖孩子嗎?
2017年,馬伊琍和文章的女兒愛馬參加了「錦錕杯」第27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並獲得拉丁舞10歲以下組一等獎,就在大家誇讚馬伊琍是位好媽媽的時候,馬伊琍卻在直播中反思自己。
馬伊琍女兒舞蹈比賽中
她說,在一般爸媽眼裡,孩子「聽話」,是個特別好的優點,她曾經很高興常常可以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女兒「特別聽話,特別好管」。
但是,自己最後悔的事情,就是讓她變成了一個太「乖」的孩子!
馬伊琍說,比如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玩過家家,有小朋友總是要當媽媽,讓愛馬當寶寶,而愛馬卻並不樂意,也想試試當媽媽,當馬伊琍建議愛馬拒絕時,愛馬卻回答說:「我不敢!」
這讓馬伊琍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自己家的「乖孩子」,已經習慣於屈從的方式,已經習慣於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經不會說「不」了!
另一邊,天后王菲卻在她寫給竇靖童的那首《童》中,透出對女兒的期許:「你帶著一身的明媚,離開我溫暖的堡壘,你不可以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竇靖童,15歲開始紋身,媽媽沒有多說,只是一句:「少紋點」。
求學期間,竇靖童兩度退學,王菲的意見是:「你想好了,不後悔就行。」
可是,當竇靖童真正出道,走到人們視線的時候,人們卻驚訝了,「壞孩子」竇靖童低調又獨立,自己外出打工,也和好友吃路邊攤,對每一個人都謙遜客氣。
她情商很高,遇事平和,遇到刁鑽的提問,也耐心回答,不發脾氣。
在自己喜歡的音樂上,她洒脫隨性,堅持自己的風格,不搖擺也不妥協。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1、「乖孩子」帶來的討好型人格
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肯定,為了在父母面前刷存在感,孩子會時時刻刻察言觀色,根據父母的臉色行事,「乖」意味他們需要討好大人而忽視真實的自己。
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提到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她說,活了28年,發現自己從來沒有跟任何人建立過真實的關係。
談戀愛時,有次男友在電話中責罵她,她不但不敢生氣,還一直給男友道歉。
關於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原因,蔣方舟在節目中將其歸結為年少成年後,對大人有意無意的逢迎。
人在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是成年後也不會改變。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真的讓人心疼。
2、不乖的孩子都在要愛
今年有部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網絡平台熱播,獲得有史以來電視劇最高評分(豆瓣9.5分),看過的人應該對劇中十幾歲的叛逆小女孩天晴印象深刻。
她和媽媽頂嘴,吵架,跟男生表白,上網,差點離家出走,甚至最後對媽媽吼:「你怎麼不死了算了!」
她的一系列問題使得父母焦頭爛額應接不暇,然而隨著劇情展開,z我們發現,原來,是媽媽一直活在大兒子天彥被歹徒擊斃的噩夢中,因為媽媽要出來透氣喝咖啡,所以把兒子一個人放在電影院,導致歹徒槍擊的時候,小男孩被流彈掃中,不幸身亡。
媽媽不敢面對兒子去世的事實,她內心深處沒辦法原諒自己,也沒辦法面對先生和女兒,以致一直用瘋狂的工作來麻痹自己,忽略了女兒。
年幼的女兒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對愛的渴求,只能依照本能,用一系列的反叛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用自己一反常態的不乖巧,不懂事,來告訴父母:你們忽略我太久了,我還是孩子,我需要愛。
不吵不鬧,如何和孩子溝通?
1、孩子的世界需要進入,才能看得見
有位朋友曾向抱怨,在家卻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兩個人總是雞同鴨講,不在一個頻道上。
直到有一天,他帶著孩子去遊樂場看錶演,遊樂場人山人海,他緊緊牽著孩子,孩子說,「好氣人,我什麼都看不到。」
他才突然意識到,孩子的視角跟大人完全不一樣啊,於是在這之後朋友試著換位思考,理解孩子,慢慢的孩子卻變得乖巧聽話了。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朋友的理解,這對父子之間又會有多少「失語溝通」的情況。
成年人在孩子身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相信自己看見的,用自己的想法判斷孩子的行為,卻很少走進孩子的世界看問題。
所以下次再想責備孩子之前,不如先扮演孩子一分鐘,放下腦海里的那些「應該」,走進孩子內心的「事實」。
你會發現,孩子並不是不聽話,而是你不理解他。
2、擁抱孩子的情緒,充分共情
面對孩子不定時爆發的情緒宣洩,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比如哭鬧、打人、咬人、打滾、撞頭等等,更應該關注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感受。
究竟寶寶為什麼會如此難過或者憤怒?是什麼引發了孩子這樣的感受?
是事情不順利引發的挫折感?
還是父母沒有及時回應引起的焦慮感?
安靜的陪伴孩子,輕撫後背、擁抱孩子、親吻孩子都是表達父母接納他的感受的很好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地阻止孩子和責罵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拒絕,他會覺得自己這樣感受是錯誤的。
當她被看到、被聽到、被允許的那一刻,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回落,破壞性的對抗性的行為也會慢慢停止。
當你開始擁抱孩子,一開始孩子是掙扎的拒絕的,慢慢的即便媽媽什麼都不說,孩子便慢慢停止了哭泣。
3、給他滿滿的愛,足夠的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當孩子變得難以溝通,不可理喻之時,請不要端起家長的架子,和孩子站在對立面對峙,而是時刻提醒自己,這隻嗷嗷待哺的小雛鳥,可能缺愛了,想要用撒嬌喚回父母的愛。我們只需要蹲下來,抱抱那個生氣、憤怒、哭泣的小孩,告訴他,我們愛他,對他多一點耐心,他就會放下渾身豎起的小刺,從小惡魔狀態,重新變回那個我們熟悉的好孩子。
面對孩子,愛永遠比「教育」有效。
試圖以家長的權威要求孩子聽話,是一場戰爭;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和溝通能力,才是成長。
親愛的小孩,從現在起,希望你可以做會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