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就是不自信?請不要再誤解孩子了

2019-11-27   小七育兒專欄

在金寶貝的早教老師們經常會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有點「內向」,問我們有沒有什麼課程可以鍛鍊改變。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成年人也經常聽到人們評價別人說:這個人啊,哪都好,就是有點內向,不愛說話。

看的出來人們對於「內向」這件事真的執念很深,很多家長更是擔憂自己的下一代會不會因此受到困擾。

知乎里經常有此類孩子「內向群」該怎麼辦的問題,就比如這位題主所說,孩子性格內向,怎麼教育改變?

且不說題中的家長是否混淆了「內向」和「害羞認生」的區別,就大部分人而言,我們都是對「內向」這一性格有太多的偏見和誤解——認為他們不善於表達、不愛交際,不受歡迎,以後總會吃虧。

是的,人類是群居性動物,在這個人情社會,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我們都不可避免的要和人打交道,我們需要合作夥伴,更需朋友。

而自己的孩子生來內向,是否會像題中家長們想的那樣以後就只剩「失敗」了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氣,內向和外向也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人們氣質類型的分類。研究表明內向的人對環境會更敏感、更集中於內在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回憶、問題解決方式和計劃等。

最近因拍《少年的你》又登上熱搜的Tfboy成員易烊千璽就是一個實打實的內向性格,他在參加綜藝《親愛的客棧》時就明顯和其他「外向開朗」嘉賓不同,總是一個人默默的幹活或者畫畫。

他在節目中也坦言說:「我是一個特別慢熱的人」。

而就是這樣一個慢熱的內向小孩,如今成為了娛樂圈的「頂級流量」,不但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同時成績優異,是不少家長心中孩子的成長目標。

內向只是一個孩子的性格特點,而不是缺點。內向之人特有的一些內向氣質,如沉靜、細心、善於思考等也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面對內向害羞的孩子,家長要做到四不要

一個沉穩內向的孩子是上天給我們的賞賜,他本來可以有更高的成就,但如果父母們無法意識到這些,固執的認為「內向」就是錯的,是不好的,不但自己焦慮還強迫孩子多說話、在公共場合表演、甚至貼上「內向膽小」的標籤,將會適得其反。

1、不要讓孩子覺得內向害羞是不好的

就像開頭提到的知乎題主問的「四歲的女兒參加成人的部門活動怕生、不敢吃飯,甚至哭泣逃避」,這種年紀小,害羞,不適應的陌生環境的現象其實很普遍。

家長不應該給孩子灌輸一種「我害羞我不對」的理念,由此讓孩子產生焦慮和自卑感。其實,我們大可以學會懂得欣賞他們的安靜和害羞,不帶來負面的過激的反饋,孩子就不會對此對此過於敏感和自卑。

2、不要貼標籤

經常有家長喜歡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孩子說:「我們家孩子哪都好,就是太害羞內向,不愛說話」,這樣的話其實無形中就讓孩子明白了:哦,原來我我就是個害羞內向的人。

上學時我們最討厭別人給我們起外號,為什麼?那些外號,比如膽小鬼、小氣鬼、嬌寶寶、傻大個兒,都是根據某一個外形或者性格特徵再給我們「貼標籤」。

一個從小到大都被認為是「內向膽小」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勇敢大膽呢?

這種標籤常常都是阻礙我們孩子成長的絆腳石,一旦他們理所當然的接受這個「內向膽小」的標籤,將會在人際相處上更加畏縮。

3、不要強迫孩子回應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膽小內向,不和別人打招呼或者不和小夥伴玩,就會推攮著讓孩子回答。我曾看見過在金寶貝的試聽課堂上,一個老師問一個害羞的寶寶「你叫什麼名字呀?」,孩子遲遲不願意回答往媽媽身後躲,他的媽媽一直拖拉著硬把他拽到老師跟前,還一直嘟囔著「你說話呀,你說話呀,老師問你叫啥了!」

其實我們可以溫和的以寶寶的身份替代他回答「我叫XX」,以此來鼓勵他回應。只要有一點點頭或者眼神的回應,都要表揚他,以此來建立他們的新環境適應能力以及社交自信。

4、不要強迫責罵孩子

幾乎我們每個人童年時都體會過的,家裡來了親戚,父母催促著「快叫人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啊!」,更別提有些孩子因為不願意當著親戚的面表演節目而被父母責罵是「膽小鬼」之類的了。

父母強迫性的硬要孩子「不害羞」其實對於內向的孩子毫無幫助的,這種讓孩子喪失顏面的責罵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膽怯和喪失自尊心。

相反,在外人面前,我們可以給孩子一點緩衝時間,耐心等待他自願去相處交往。

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更好的適應環境

1、多傾聽,發覺洞察力

其實,很多內向的孩子有更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深度的思想。

作為家長,多傾聽他們的內心,可以經常和他聊聊他的想法,他看的書,他畫的畫,徵求他的意見。

這些做法不僅可以鼓勵他們表達自我同時也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洞察力和優勢,很多內向的小孩都是有天賦的觀察者和有見地的問題解決者,「知道自己有優點」這很重要。

2、培養興趣愛好,建立自信心

內向的孩子之所以怯於表達和人際相處,多半還是自信心不足。

除了上一條說的我們家長多讓孩子說話,多聽取他的意見讓他找到自己的優勢從而建立自信,另外,家長朋友們也可以適當的幫助他們培養一個愛好。

比如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個樂器或者參加一項體育競技活動,這些活動不但讓孩子拓展愛好,結交不同的朋友,更多也是讓他在學習某項技能的同時更加自信和樂觀。

3、增加群體性交往機會,拓展朋友圈

無論是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還是課外培訓班,甚至是小區鄰舍的傍晚拉家常活動,某種意義上都算是群體性交往,這都是我們孩子學會與「家庭以外」的人相處的好機會。

或者可以創造機會,舉辦一些家庭聚會,把小夥伴們都請到家裡來,讓孩子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當主角,你會發現他們相對更放得開了。

4、家長以身作則,做一個「社交達人」

其實孩子的成長除了一部分天性使然,更多的還是觀察學習。孩子是家長的複製品,很多家長自己就是靦腆害羞不會與「陌生人說話」的人,又怎麼能苛責我們孩子「內向」呢?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經常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社交能力,

比如遇見陌生鄰居打招呼;

在電梯里與鄰居隨便聊聊家常;

經常帶孩子去一些活動認識新人;

在家中對於父母,伴侶溝通談話等等,這些人際相處交流的場景都可以對孩子言傳身教了。

另外家長進行破冰示範,多給孩子演示如何找朋友,如何在群體中與人相處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公共遊樂場,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找同齡的小朋友,先演示給他看如何自我介紹,緊接著問「我們可以一起玩嗎?」,反覆多次的演示,不斷適應,這就像脫敏反應一樣,孩子慢慢進步,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他會主動去已經形成圈子的孩子中交朋友了。

以上就是我們在面對內向孩子時需要注意的「四不要」和「四要」了,記住,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特點而不是缺點,接納和鼓勵才是對待他們的正確方式。

希望所有的寶寶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