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呸,噁心死人」、「你能念出個什麼書」……
7月17號,山西朔州,6年級學生和班任及數學老師慶祝畢業。期間,一個學生給班任獻花,並沒給數學老師。數學老師當學生面發飆,怒砸花束,拿起花束向學生狠狠砸去,且讓全班起立罰站,批評送花同學,並多次向其吐口水;
學生無奈,給家長打電話,讓其再送一束花到學校,數學老師搶過電話,指責送花同學母親,「你孩子能念出個什麼書?」,並叫囂「沒有鮮花,今天誰都不准走」,一時間,「山西朔州某學校教師謾罵學生」上了熱搜。
19日下午,當地教育局降級並取消這個老師的教師資格證,學校一正三副四位校長全部免職。
事件曝光後,網友紛紛指責老師,個人修養和職業素質實在差,不僅打學生,還辱罵家長,嚴重損害了教師形象。
的確,因為一束花,這個老師,敗壞了教師形象,在學生心中地位一落千丈,傷害了孩子心靈;讓教師形象在公眾面前大打折扣,給老師隊伍抹黑,真的枉為人師。
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趨同心理,希望與群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避免孤立。不得不承認,面對差別對待,的確尷尬、不舒服。
知乎網友說,我和同事穿了同樣的衣服,老闆看到就讓同事站起來,看看好不好看之類的。我就在旁邊,根本就像不存在一樣。這種被差別對待的感覺真的不好受,不知怎樣自我消化....
同樣是老師,班任有花,課任沒有,這種「差別對待」有些不好受,但這不是謾罵學生的理由,老師理應受到處罰。
我想說的是,老師也是人,也有著普通人的情感和喜怒哀樂。面對差別對待,如何應對,既顧及自己的尊嚴,又不傷害他人,最顯示一個人的情商和處事能力。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簡單說就是,事件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也就是說,不是因為事件產生情緒,而是因為對事件的信念和想法,產生情緒。
舉個例子就很好理解。
比如,同樣是下雨,有人覺得,雨天會被澆濕,出行不便,影響交通,因此,很不喜歡下雨;
而有人覺得,雨天很浪漫,很有詩意,還很涼爽,因此,很喜歡下雨。對待下雨的不同想法,決定了雨天的不同情緒體驗。
同樣是課任老師,沒收到學生的花,除了尷尬,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件事:
「六年級學生還是個孩子,難免考慮不周到,沒什麼大不了的」,「家長可能不知道課任老師到場,所以沒買花」,「自己問心無愧教學生,有沒有花無所謂」.....
如果老師及時覺察情緒,調整信念,就不會發生謾罵學生的事,自己和校領導也不會被處罰。
「觀念一轉,天地寬」,當被差別對待時,不妨換個角度,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調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也許對方有苦衷、誤解、誤會等等。
不被頭腦中的自動化思維欺騙,不陷在非理性觀念中,不對他人做過分概括的評價,就不會指責、遷怒他人,不會產生怨忿、敵意的情緒,也就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難免遇到窘境,陷入難堪。
荊州這個數學老師就遇到了學生只送班任花的尷尬,遺憾的是,她做了錯誤示範,大發脾氣,大鬧一場,被人取笑、不恥。
實際上,面對尷尬,完全可以「自嘲」一下:
從心理學角度說,自嘲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也一種積極的生存策略,既能保住自尊,擺脫尷尬,也能活躍氣氛,消除緊張,獲得他人敬佩。
面對學生給班任送花,沒給自己,數學老師本可以這樣自嘲一下:
「到底是親生(學生)的,真貼心」!「我是課任,我是後媽,我不收花」.....
如果數學老師這樣說,完全會是另外一種情況,可惜,情商低的她,被壞脾氣沖昏頭腦,做出最不明智的事。
幾句自嘲一下,輕鬆化解尷尬!當被差別對待時,不妨試試自嘲,既拯救面子,化解尷尬,又引起他人重視,不失一個好辦法。
被差別對待,要看事情大小,決定回應態度。
像學生給班任送花,沒給課任,根本不是事兒,真的沒必要大動干戈,又罵又鬧。
同樣道理,日常生活中,被差別對待,如果不關利害衝突,不是什麼大事,完全可以換位思考,理解對方,或者自嘲一下,緩解氣氛,或者不予理會——怎樣對你是別人的事,與你無關。
如果,被差別對待的事,事關重大,很嚴肅、很嚴重,甚至事關國家尊嚴、民族自信,就要正面反擊,讓對方意識到你的憤怒和不容侵犯。
金星曾在一期節目中說到,被一個服務員區別對待:
服務員用漢語輕蔑地問金星喝什麼,金星裝聽不懂,用英語反問對方;對方馬上改了態度,客氣地用英語詢問她,她馬上用漢語霸氣回應:「橙汁」......
這種「正面懟」,讓對方知道:
她是一個中國人,不容被差別對待、被輕視!
金星用實際行動回擊對方,提醒對方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國家,這種正面懟,真的剛,真的解氣!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