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為了掙錢,那掙錢是為了什麼?
生活、夢想、價值、還是信仰……
那不是更應該好好工作,還是說工作就不重要?
那麼,公司又在圖什麼?
除了掙錢,你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是否說,也可以不工作……
一直到幾年前,我依舊覺得工作只是賺錢的工具。
無論是一個平台、一家公司、一份工作,一個項目,這些在我看除了能夠幫助我賺錢,再沒有更多的價值。
而我的價值,不好意思,我從來沒想過。
我的價值僅僅是工作的那部分,或者是崗位賦予我的職責就是我的價值?
我不這麼認為。
是的,在談論價值的時候,我往往會不自覺的和生活、情感,甚至情懷放到一起去衡量。就像我不認為我的價值只有工作的部分,而公司就是為追逐利益的工具是一樣的。
很顯然,我犯了一個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自以為是。
年輕時,自以為是總是無可避免的,甚至有些人老了也還是這樣,自大,自負,依舊自以為是。這是為什麼呢?
以前,我自然不懂,現在我依舊不確定我說的是否是事實。
我認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們往往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通常而言,高估自己的是大多數。
這是一個意識問題,人們確實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或者說壓根就不會去注意。
就像一個從小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大戶家庭中的人,他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飢腸轆轆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甚至壓根不會相信會存在說,有人會為了食物而「自相殘殺」。
可是,絕大多數人還是在普通家庭里長大,我們知道。但我們也會有我們不知道的,比如有錢人的快樂是怎樣的?
我曾多次提到過,人們往往只願意相信自己所願意相信的,看見自己所願意看見的。
與其說,這是在自我設限,倒不如說眼界如此,格局如此,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如此。
這就是導致我們自以為是的原因——因為未曾經歷,所以不相信;因為未曾體驗,所以不相信;因為自視甚高,所以自以為是。
一、
馬上就過年了,有人會說新的開始又來了。
然後,陷入無盡遐想中……
新的一年,自己給自己立了很多個flag。
至於是否完成目標,或是是否真的要按照目標去做,不重要。
重要的是,彰顯我們的態度,張揚我們的個性,以及發表一下我們的觀點。
對,就是表現一下自己。
比如有人說,新的一年,我要脫單;又比如,新的一年,我要月薪過萬;還比如,新的一年,我要實現經濟獨立。
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我想很多人都明白,那就是夢想也許只是做做白日夢,想想就算了。至於是否真的能夠實現夢想,不必過於較真,失去夢想的不再少數,實現夢想的,更是少數。
夢想,就是追求一個字,敢!敢於夢想,敢於做夢,敢於想。
至於那些不能稱之為夢想的,人們也很合理的將它們歸類為目標、計劃,長期目標,或短期計劃。這聽起來,很靠譜。
之所以聽起來靠譜,那多半是「有跡可循」。而夢想則不一樣,夢想就像是天上飄過的一朵白雲,我看見了,很漂亮,它飄走了,不重要,它被記在心裡。但同樣,無關緊要。
沒有多少人會真正記得,沒有多少人會真正在乎。
你說不對,還是有人會記得,有人會在乎的。要真是不在乎的話,大可以不去談論夢想。
但是,我想說,如果真正在乎,真正記得,它多半也不會是夢想。最起碼在說出夢想的那一刻,他應該認真想想,而不是說的那麼輕巧,那麼不切實際,也不會那麼遙不可及。
那麼,夢想是不是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呢?也不盡然。
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別人看來遙不可及。可是,自己的夢想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呢?也許有,也許沒有。
沒有關係是即使別人不覺得是夢想,你如果不去做,不去行動,那它就是夢想;有關係的是,你的夢想若是可以藉助別人的幫忙,別人可能會覺得不切實際而選擇不幫你,但你依舊可以堅持自己的夢想,依舊可以去追隨夢想之路。
別人怎麼說,別人怎麼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自己怎麼去實現夢想。
你看,這麼一說,似乎又犯了「自以為是」的錯誤。
所以,有時候,「自以為是」也不盡然是不好,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不是嗎?
二、
談論人生、夢想,興許對於我來說,確實不合適。
一來,我年紀尚輕,既沒有豐富的閱歷,也不曾擁有深刻的思考,更沒有經歷過多少情感波折,生活矛盾密布,我自己尚且難以自處。二來,我本身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就很少,反而是內心裡渴求安定多於繁華,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呆著,不太敢奢望,也不曾樹立過多少宏大的夢想。我對生活的熱情,遠比對人生的追求、夢想的追逐更甚。所以,我姑且自以為是一回,妄談一二。
再次回到工作這個話題,往常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打工賺錢,老闆藉助公司聚集人才,合理支配使用人才,創造價值,產生收益,都是出於對利益的考量。
但是,公司為什麼存在,或者說僅僅是為了賺錢,大可以一樣去打工,何必開公司呢?公司對於社會來說意味著什麼?個人對於公司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公司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人是社會群體結構的一部分,自然不能說人的價值就全在於工作部分,又或是公司的價值就全在於獲取更大利益的部分。不是這樣,否則,慈善又該怎麼解釋呢?個體戶和自由職業又該怎麼判斷呢?
為賺錢而工作,確實是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為了錢,更本質的是為了生活的穩定我需要錢,實質還是生活。
而公司、企業、個體戶,無疑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存在利益上的競爭關係,但它們的存在卻並非只是為了利益這麼簡單。有更宏大的,比如「文化輸出」,又或是背負著更大的「使命」,解決就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等等。
不是簡單的,只是為了錢。這也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
三、
工作確實是價值體現的一部分,甚至是主體部分。
但還是有些人會覺得說「職業」是某種貶低,貶低自己的人格,否定自身的價值遠超於這個範疇;
覺得說工作、職業是束縛,是沒有溫度,是冷冰冰的秩序,是社會架構的一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若工作占比遠超於生活,似乎就喪失了為人的資格,或可以理解為,這損失了人格。
眾所周知,現在的科技遠超於過往,很多崗位也都被「人工智慧」所代替,若這是工作,那為何需要人力呢?
若人力和「人工智慧」可以等同,如此一來,我們和機器有什麼分別呢?
這是很多人都會忍不住去思考的一個問題,那麼,工作,或者說職業,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何謂職業,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堅持認為,職業就是還沒有達到經濟獨立的地步。
說白了,就是還不能完全駕馭或平衡生活與工作,被工作所束縛著,喪失了自由,或者說距離真正的生活還很遙遠,脫離了工作,就啥也不是;
也有人認為,職業就意味著專業,專業的能力,擁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在某一領域是較高層次的存在——意味著出眾,意味著核心競爭力的存在,意味著具備某一領域的說話權。
還有人將職業「奉若神明」,將職業捧上高台。認為「職業」就意味著背負著更大的使命,是該行業的創新,是開拓者,是領航者的這麼一個先驅的角色。
說白了,職業就是少數改變世界的人,具備影響世界的潛力股,是社會的主流,是核心關鍵所在。
比如,演員,有部分演員覺得,演員是一個職業,職業的演員則意味著演技好,演啥像啥,是藝術,是創造人物,是文化輸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還要求形體、發聲、性格、思維邏輯等方面應該具備較高的素養,意味著責任、藝術修養、道德修養。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更是成為某些人的信仰。
所以,你看,職業是什麼呢?同樣的職業,依舊有不同的理解。
孰是孰非,我們不去評述。每個人的悟性不同,自然難以會存在難以理解的地方,以及意識不到的地方。
四、
下面分享一個我自己的親身故事。
我不工作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若是問我有什麼感想?
我會告訴你,百感陳雜。
於我個人言,這個事情很容易作答,無非是實話實說,要麼就是編一個謊言。
複雜之處在於,別人是否能夠理解這一點呢?
馬上就到過年了,逢年過節,總少不了被「七大姑八大姨」追問,找到女朋友沒有?什麼工作?
在他們的理解里,婚姻是被設定的,工作更是應該如此。到了年齡不結婚是很可怕的,沒有工作更是件可怕的事情。要是恰好兩個都沒有,不好意思,你被拉黑了。
被拉黑的意思,不是字面上的,而是內心裡他們覺得你活得很慘,至於是否說會因為嫌棄你,我不敢斷定。但以我多年的經歷告訴我,被鄙夷是再正常不過。
試想一下,二十幾歲的青年,沒有工作,沒有女朋友。是不是你連工作都找不到,也沒有女孩子喜歡你?這得有多慘啊!這活得多卑微啊,多可憐啊!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使我自己不認為這樣,父母臉上也無光。
時間一久,甚至連自己都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堪?
甚至不用懷疑,就我那房東的臉色我都能夠清醒的感知到她對我的鄙夷。
一個大活人,只知道吃,卻不工作,這和「動物」有什麼分別?
雖然我每個月還是按時交房租給她,但每次見面,我總免不了看見她的臉色——對,從沒給過我好臉色看。
這是一個大眾的認知,若是這還不夠明顯,你不妨試試,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說說自己的工資。
當然,月入過萬就算了,畢竟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月入過萬是件值得誇張和奉承的。要是你在二十幾歲的年紀,沒有工作,還能月入過萬,更是如此。
不過,你若是說一個比他們還低的工資,相信我,他們會勸你放棄或者離開你的工作崗位。倒不是他們真的多麼關心你的前途,而是覺得你很慘!甚至,也有人會好心的拉攏你,叫你去他那裡上班。這時,你也別覺得對方是多麼在乎你,只是在他的「價值排序」里,你還可以更高一點,高出那些些許。對,這麼說,還是很低。
你若拒絕,自然他落得一個好名聲;你若答應呢?對方心裡那種瞧不起則被落實了。那是可憐,是施捨,是為了彰顯他的「偉大」。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也許他是真的想拉自己一把呢!好吧,那你去吧。
五、
我說一個去年的經歷。
去年,我是有工作的,「文案」一職。
對於這個工作,生活在農村的他們,雖然也在大城市打拚,但他們確實不怎麼能夠接觸到這個行業。
他們接觸到更多的無非是和錢有關的會計,管理他們的領導,或是領導他們的領導,又或是和工作相關的崗位。
請原諒,文案不再這個行列,甚至很多公司文案一職都是空著的,通常也都是由策劃兼任。
倒不是說,這是一個不起眼的職位,只能說他們的認知里,這個崗位很空泛,甚至很多小公司也不知道文案究竟是幹嘛的。
比如說,你去面試,你會很容易發現,有些公司就是把文案當成策划去理解;也有些公司則把文字相關的東西全交由文案去處理,好像這就是文案;還有些公司則更有意思,壓根就不知道文案是用來幹嘛的,報告你去寫,賣商品的你去寫,品牌塑造你來做等等,從我有限的面試經驗可以明確的知道,這些並不是個例。
所以,他們不理解這也很正常。
接下來,他們可能會問你,文案是幹啥的?
你要是說寫寫字而已。
這個他們能理解,可能還能獲得他們的稱讚:「哇,會寫字,有文化,很了不起!」
緊接著,不用懷疑,他們就會問道:「干這個工資很高吧!」
當你報出自己的工資時,注意觀察他們的表情,多半是這樣的,先是驚訝,然後是鄙夷,甚至他們還能說出這樣的道理來,讀書真的沒用,會寫字也就那樣,看,還不如我們的工資高。這讓他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因為,文案的工資確實不高。你若是高級文案,自然不在此行列。但普通文案而言,很可能比他們進工廠還低,尤其是在工廠混了幾年的人,有些地區文案的工資甚至和服務員的工資相差無幾。
這就是他們的認知,甚至你無力反駁。
在他們的認知里,工作就是為了賺錢。不然你談什麼熱愛、情懷、使命,或是你很喜歡,這份工作多麼輕鬆,他們多半會覺得你就是不務正業,就是沒能力,就是如此不堪。
這就像某些人所認知的那樣:「一個大活人,只知道吃,卻不工作,這和「動物」有什麼分別?」
是一樣的,他們不會去管你的小情緒,抑鬱、壓抑、焦慮,他們不會去管的,他們也不會去想你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更不會理會你怎麼想。他們的世界裡,只有在他們看來值得與否,是否賺錢,是否輕鬆,是否既輕鬆又能賺大錢。
這怎麼解釋呢?無解。在他們的認知里,這就是不成熟,就是「怪胎」。
就像到了年紀不結婚,年紀輕輕卻不工作,就是「怪胎」。
好像,生下來就該按部就班的去過日子,這才是正解,否則你就是錯的,就是格格不入,就是不正經,就是不爭氣。
六、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就是你有個想法,想去創業,然後你也確實去做了,但是結果很一般。
可能你是老闆的身份讓人肅然起敬,但是談論到收益的時候,他們卻覺得你還不如找一份工作踏踏實實的做著,比這靠譜多了。
對,一份穩定的工作,意味著穩定的收入,意味著不確定性減少,意味著風險較小。
大不了換家公司,或者是換份工作,工作總歸是能找到的,穩定的工作也是如此。
他們覺得這是不值得的,花費幾年的青春,還不如打工來得踏實穩定,他們也不會理解你拼死拼活到頭來竟還不如打工,圖什麼呢?
他們能想到的責任是什麼?無非是孩子的婚配與否,經濟狀況如何,是否買車買房,是否有一份高薪但不辛苦的工作,這份工作是不是「鐵飯碗」,福利怎麼樣,休假怎麼樣……
他們很難想像作為老闆,是需要對員工負責的,是需要對企業的未來負責,是需要對社會負責的,與此同時,還得兼顧家庭、生活等等。這是一份既包含自己也肩負社會責任的部分。
而工作本身,自然也有這些屬性,但是我們試想一下,多少人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呢?
確實出力了,然後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有的,只不過是通過企業的形式向外輸送,到自己這裡,就只剩下賺錢,養家餬口了。
你說他能意識到更大責任嗎?很難說,又或者說知道又如何呢?工作賣力一點而已,工資再高一點,很難說清楚的。
甚至,在很多人眼中,不犯錯就是對的。就像視而不見,或者坐視不理,也沒什麼毛病。
自己不去做,自然有人會去做,不是嗎?
這種理所當然,很尋常,對吧。
你不能說他是錯的,因為很多人就是這麼做的,你要與大眾為敵,這可是很危險的事情。值得與否不好說,是否能改變更是難說,尤其是改變別人更難。
說白了,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承認自己的問題,還能願意去改的,真的很少。
七、
就像《人間失格》中,有這麼一段話:
「旁人痛苦的性質和程度,我完全無從捉摸。那些實際的痛苦,只要有飯吃就能解決的痛苦,也許才是最強烈的痛苦,是淒絕的阿鼻地獄,足以將我那十個災禍吹跑。是否真是如此,我不知道,不過,他們竟然沒自殺,沒發瘋,闊談政治而不絕望,持續與生活搏鬥而不屈服,難道他們不會感到痛苦嗎?他們徹底變得自私自利,而且視其為理所當然,難道從未懷疑過自己?我不明白。他們夜裡睡得香甜,一早醒來神清氣爽嗎?做了哪些夢呢?會邊走路邊想事情嗎?想著錢的事嗎?不會只是這樣吧?我好像曾聽說過「人為食而生」,但從未聽過人是為錢而活,不,雖然有時候也……我還是搞不懂,愈想愈迷糊,這令我益發感到惶惑不安,仿佛這世上只有我是異類。我幾乎無法和旁人交談,因為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是的,這個我們無法和別人交談,就我個人而言,我既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這就是一個意識問題。若讓他們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先不說我能不能做到,就這件事本身是否過於殘忍呢?
這就像在說:「喂,不是我的人生「不值一過」,你的人生同樣不是那麼值得。」
我何德何能,敢說這樣的話,又或是我該以什麼樣的身份去說這樣的話。
尚且,連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就對呢?
就像有些書,能讓我們愉悅,但能讓我們愉悅的書是否也能讓別人感覺到愉悅呢?未必吧!
同樣的道理,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也不能說他們的生活就是錯的,我們就是對的。
這個世界之所以這麼豐富多彩,不就是因為有我們這樣的人,也有別的人,有我們這樣的觀點,也同時存在著別的觀點。
工作、生活、人生、夢想,亦如此。
求同存異,興許是個不錯的安慰自己的藉口,但能意識到問題卻不作為,是否能夠無愧於心呢?我不知道。
在此,歡迎朋友們告訴我答案。
興許我不會全盤的接受,但是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也是不錯的參考意見,對我的幫助很大。
在此先謝過眾位了!謝謝!
謝丹儒
2019年12月於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4jOm8BMH2_cNUgC6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