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最後一米陽光

原標題:私人手札·仁

「人生就像餃子,無論是被拖下水,扔下水,還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蹚一次渾水就不算成熟。」

作者丨謝丹儒

攝影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

有時,溫和的方式,對於遲早要置身其中的人,並沒有任何幫助。更不會真正教會別人什麼。不僅如此,反而延長了人們的痛苦。

以往,我總會說,慢慢來,不著急。一步步來,只要方法步驟沒錯,總能抵達你想要的目的地。當時我確實是這麼想來著。

從事情的結果和行為關係去看,這麼說似乎也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我忽略掉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現實中,我們真正認為值得奉獻一生去做的事情,究竟有多少呢?

持久專注力,堅定目標、堅定理想、堅定方向,到付諸行動,整個過程都要能夠拎得清。這樣的要求本身就帶著些許不合理性:外部可能沒有干擾嗎?內心足夠堅定嗎?我們能夠做到從不懷疑嗎?我們的愛、信任、懷疑,它們的出現難道不是尋常的嗎?

而且,多少事情,我們之所以採取行動,也未必就一定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或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或程度。我們要的不過是從這一事件中,獲得某一階段的成果,就足夠了。

過去,我總是很難理解那些輕易放棄的人,在我看來他們是這樣的。現在想想,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們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說不定。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缺乏溝通,因為不夠了解,因為我自動忽略了——並非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樣。

我不知道別人想要什麼,而對方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偏偏我還如此不識趣地說上一大堆。在這個情境中,我自認為是負責的,是沒有夾私的,是希望對方好的,而且希望對方越來越好。然後,現實卻一再告訴我,這只是我認為而已。且因為我的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給了他們一種錯覺:我好像不太適合!我學習不來!我無法理解更難以接受這種漫長而苦旅的學習之路。

然後,他們離開了:有些是悄無聲息的,有些則果斷而堅決的,還有些則雖然人還在,可心已經不在這裡了。

因為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很多次的重複放大了我的感知,使我不得不去正視它:是我的問題嗎?是別人的原因嗎?還是方法錯了?

我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最後懷疑方法。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理解不了。

確實,我想不通。如果對方並沒有打算把這件事做好,也沒有決定要去做,然後出於勉強、錯誤的認知、被誤導,於是,開始行動了。稀里糊塗地開始,也自以為是地開始。我並不能說,從一開始就錯了。整個過程不涉及對錯。只是,當你這樣開始了,要怎麼扭轉自己的觀念來呢?

稀里糊塗地,自以為是地,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久久不能確定或一旦確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及時止損或放棄或離開,不是理所當然嗎?

這樣一來,似乎所有的疑問也都能夠理解了。

對於我來說,我沒有告訴他們這條路最終通往哪兒;對他們來說,他們也從來沒告訴過我想要走到哪一步。然後,我按部就班地說著,徐徐地,漫長地、懷疑而不確定地,只希望對對方更好,希望用更多的有益幫助去幫助到他們。我犯錯了。

2.

過去我總是在想,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不應該多一些耐心嗎?認真些、仔細些、想清楚些,這既是對自己負責,同樣也是對他人負責,更是對自己的當下和未來負責。

所以,一直無法理解:那些寧願花時間在努力變得更好,卻在他人真心提供幫助時又如此缺乏耐心的人,他們真的想變得更好嗎?

如此明顯的言行不一,著實叫人費解,不是麼?

不過,回想我的過往,也並不難理解:過去十來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寫作,可是,它更像是一種逃避行為。十來年,我似乎從未真正正視過寫作本身,它更像是你不知道哪一天從哪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人人都可以學會寫作」,然後我大受鼓舞,於是毅然決然地開始了寫作。

可是,寫著寫著,我開始懷疑了:

我好像不太適合寫作?這樣寫下去真的可以成為作家嗎?從寫作中學習寫作,最終會抵達我想要的目標嗎?真的,寫下去就行了?

我在意自己的未來嗎?我真的在意寫作嗎?我真的用心對待寫作嗎?……這些問題更像是廢話,因為在內心裡:毋庸置疑,是的,我在意。

可是,我直到近幾年才逐漸意識到:我寫出來不只是自娛自樂,也不只是寫給自己看,我還希望有讀者喜歡,並且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中有所收穫。也就是說,在完成自己表達需要的同時,別人也要聽得懂。

這是何其基礎的東西啊!我走了十來年的路,回頭去看,原來一開始就走了一條岔路。

過往,我一直認為那是迎合、討好和巴結讀者,是在賤賣自己。所以,我孤芳自賞,頗有幾分懷才不遇之感,更是眼看著別人在寫作之路越來越好,挺酸的。最後,我甚至開始「擺爛」了:你們愛看不看,我愛寫不寫。我最終還是會繼續寫下去的。

繞這麼一大圈,我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實際上,同樣的問題。確實只要一直不停地寫下去,人人都可以學會寫作。區別在於:有人早早地放棄寫作,有人則和我一樣一開始就走了一條岔路,還有人則完全沒有經歷這些。

最終所呈現的結果也是如此不同。理所當然,就應該不同,不是嗎?

我壓根沒考慮過讀者卻說是為他們而寫,我壓根沒問過別人想要什麼就自認為是對他們好,我壓根不知道對方想通往哪兒、想用多少時間、有怎樣的條件,以及如何去抵達,我就為他們指路,讓他們上車,先跟我走著唄……一種基於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好和偉大,那不過是一種虛假、虛偽、虛妄的虛榮,和所謂的善意罷了。

很多人就是想玩玩、體驗一下,帶著僥倖心理,心想著、期盼著隨便玩玩就能成功,關於更多的他們沒有想過。堅持下去興許能成功,但誰也說不上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而成功的。甚至成功了也未必見得就是好事兒。

成功當然不是必然的,只是你怎麼去判定成功可以自主選擇;幫助別人當然是好的,只是怎麼去給到對方真正需要的幫助更為關鍵。

不一定非得是這樣或那樣,把握能確定的,然後給出具體的建議——直給,興許比溫和更有益——尤其是在自己知道別人卻未必清楚時,給對方以明確答覆,並說明原因。剩下的,不必多言,言多必失。

多就是少,反之亦然。

簡單說,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最開始的那關都過不了,後面的路那麼漫長,你企圖繞過它,然後還得回來。也許最終你也能夠成功。

可是,作為引路人,以及結合自身所經歷的種種,大可不必!

這是所有人的考驗。就像最初我們不理解父母,到後面我們也或將成為父母,溺愛、寵愛,因自身飽受苦難便希望子女能夠免於苦難,我們真有這種把握嗎?

與其如此,倒不如從一開始就讓他們學會如何去面對苦難,相對於未來的美好,這點苦難是如此微不足道啊!

如果因為這點苦難,就把他們困住了。或想著更溫和的方式,從而錯過了他們學習的最佳機會。他們會理解嗎?需要多久,要經歷怎樣的苦難,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呢?等他們理解時,與我們還有多少關係呢?

多半那時,他們也只會想著說,這一切都是自身所應得的,與他人無關!這是何其理所應當啊!

可人啊,說到底,不應該是互幫互助嗎?人,可是群體性動物啊!一開始就走上所謂的獨立,待真正需要他人幫助時,是否敢捫心自問:我可曾為他人付出過什麼呢?

來人生走一遭,如果總是怕這怕那,卻又總懷著僥倖心理,這終歸不是健康的人,也遲早得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而買單。

不僅因為多私,更敗於多私;不是無私,而毀於多私的無私的假象。真正對人類有益的事兒,去做,而不要想著某個人,某些人。有些事實真相,他們遲早都得知道,但你不說或用自認為善意地說,未必就真的對他們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815ea9e6b95ad22cd922e3fce5fc800.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