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手札·物化

2022-05-24     最後一米陽光

原標題:私人手札·物化

「進入20世紀之後,西方的哲學家們提出了「物化」的概念。所謂「物化」,就是說,不是人占有事物,而是事物占有人,人是處於被動的地位。比如說,一個女孩子在一家服裝店裡面看到了一件非常漂亮,但是價格昂貴的衣服,她就會想方設法地想要得到這件衣服。在這個時候,這個女孩子就變成了這件衣服的奴隸,為它所驅使。想想看,金錢榮耀這些東西,它們賺走了多少人人寶貴的一生呢?有一個成語,叫作「名韁利鎖」。這個成語非常形象,它格外生動地說明了名利對人的束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將名利當成人生的目標,就會成為它的奴隸。」

作者丨謝丹儒

攝影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

那麼,這裡面的問題是什麼呢?

一個人要避免被「物化」,該怎麼做呢?

答案是——保持自己的本心。

這個答案怎麼來的呢?

很神奇,就緊隨行為,一步都沒離開。

你想想看,當你成為名利的奴隸之後,你失去了什麼呢?——你迷失了本心(千萬別說自由啊!因為這是自主選擇的結果)。

你可能會說,我是為了名利呀!怎麼能叫迷失呢?我多清醒啊!

這只是其中的階段而已。

你應該想到什麼?你得到了這些名利之後又如何呢?

換句話說,你真正需要的是名利嗎?

所謂名是什麼?是你認識它、辨別它、發現它,故而它有了名。

別人不認識你,你說了自己的名字,這就算給了別人一個認識你的視角。假設,如果人人的名字都相同,這時候怎麼辦呢?

這說明什麼?說明:「名」是外在賦予它的,而非事實,更非事實的全部。

關於這一點,很多人就犯過這樣的錯誤,即誤認為別人的評價或自己的評價就是事實。

比如心理測試,你測試的結果本來是什麼?是認識你當下階段的一個狀態。

結果呢?很多人直接把這個狀態當成是結論了。

這裡的問題又是什麼呢?你的狀態的形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呀!它背後是有條件作為支撐的啊!

簡單說,沒有過去,你會時空穿梭一下子來到現在?不能吧!一下子就二十幾歲?還是你能永遠二十幾歲?

那麼,回到現在,你確定了自己的狀態之後,你認為自己認識自己了,且堅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了。

然後呢?你的人生不可能是過去的重複吧!

就算你想,你身體的狀況也不允許呀!

如此一來,你認清了現在,未來的事情能不能把握呢?同樣不能。

簡單說,你十幾歲想像著二十幾歲的樣子,你除了參照別人生活的模樣,你能想到會是現在這樣?這個想像能有多具體呢?

如此一來,這「名」還重要嗎?

2.

——那麼,「利」呢?

何謂利?你認可它的價值、作用、意義,它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肯定是主觀的(別覺得大家都這麼想就是客觀了,不是人人都這麼想的)!

那麼,利是怎麼來的呢?

它可能是基於你的需求,也可能是基於你的慾望。

說白了就是需要和想要。

你追求這個東西:一旦滿足了需要,它還會不會是需要?一旦得到了想要的,你還會不會想要呢?

如此一來,我們就得再深入去了解了!

為什麼需要?需要多少?以及,為什麼想要和想要多少?

我們真的能確定這個東西嗎?或者說,一旦確定之後會發生什麼?

這時候有人就說了,先得到再說唄。這話就像是,餓的時候先吃飽了再說唄。

好像沒什麼問題啊?但真的是這樣麼?

就我們生活的例子,就吃飽這件事——當你認可了這個「利」之後會發生什麼?比如說你就覺得能有吃的就行了。

這種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麵食可不可以吃?飲料可不可以喝?粥、麵條、面線、麵包、可樂、啤酒、肉食、蔬菜、水果……

關鍵是你只認其中某一個。這還不是問題嗎?

你天天吃一樣的東西,身體會不會出問題?營養能不能均衡?人能不能健康成長?(從我們的成長經歷也應該知道吧——小時候喝奶,慢慢地喝粥,然後吃飯,然後水果……那麼,以後呢?)

所以,這樣追求「利」你還覺得沒有問題?

當然,目前來說可能還沒得到,所以你不知道,且因為你恰好知道利的方面。

那麼,關於它不利的方面?需不需要認識它呢?

如果你都不認識或認識不到它存在這方面的缺陷,會怎麼樣呢?

你被這個東西給害了,你認可的東西、你愛的東西給害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有吧。

那麼,這又說明什麼呢?

你所追求的絕大多數外在的這些東西反而反過來困住了自己,甚至你把自己都給丟了。

動物才這樣本能好嗎!

這等於說是什麼?在退化啦!

你追求「利」的過程,被「利」所蒙蔽的過程,你這已經把人的很大部分自主性、思想、感情,以及人的大部分屬性都給忽略掉了,這還不夠物化嗎?

牛羊馬豬等,被製作成肉,然後你在追求這個東西,這還不是物化嗎?

你人又不是為了它才成為人的!

3.

回過頭來,我們說說本心,本心是什麼?

首先,它可以是和「物化」做一個區分。

其次,人的基本需求算不算?不算。為什麼不算呢?這就跟大家同一個名字不能辨別你的名字是一樣的,看不見你自己嘛!

所以,你為了滿足基本需求,這還不算迷失和物化嗎!

再者,除了這些,人身上的那些東西,無論是什麼,你有或沒有,這算不算?它是慢慢形成的,是有條件的,這怎麼能算呢?

然後是什麼呢?前面都不算啊!那是什麼,那就是走到深處去。

怎麼才算走到深處呢?

需要的滿足了,想要的得到了,之後是啥?

你可能會說,無欲無求唄!

對,也不對。

說它對,這個狀態描述是沒錯;說它不對是什麼?欲求還是會有的(畢竟是人嘛)。

區別在哪?——「它們不再成為自己的問題。」

換句話說是什麼?你不會只是說——想著「物化」或者想著「自己」,然後用這樣的視角去探看世界。

那在這之外是什麼呢?

——本來如此而已。

也就是說,作為人,你要能夠意識到「本來如此」的存在,即除了「物化」或「自己」之外,還有別的。

你可能會說,這不是把自己推向「不可知論」嗎?還真不是!

最起碼,以人認識事物的方法,探看事物的視角來說,它是有限的,雖然可以進步,成長啊,提升啊,突破啊!但這也依舊是有限中的有限。

說到底是,我們的思想雖然可以脫離當下,然而,你還是得依託於身體的感知啊,得有那個結構你才是人啊。

而一旦缺少身體的感知或沒思想,那還是人嗎?形態上承認,但真正的自主意識呢?靈動與否呢?

你的目的是為了這個,還是說你只是藉助這個目的而活出自己,完滿自己,這就是區別啊!所謂本心就藏在其中,即從始至終我都明白,這只是通俗意義上的目的,而非我就是為了它才活著,或一定依賴於它才活著。

我就是我,不是其它任何事物的附屬品。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足以證明我是誰,或說明我是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dd3a5eaa3ec5f742907c8c952117dac.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