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經歷了一陣糟糕的親子關係。
晚上叫小新去刷牙,她坐著不動,只是自顧自地在客廳玩弄著洋娃娃。
我有點生氣,去拉她,她卻掙脫著跑開了;好不容易把她帶到了洗漱台,給她擠出牙膏,誰知道她居然拿著牙刷開始刷洗臉槽。
我頓時怒火攻心,憤怒地抓過牙刷,並往地上一摔,牙刷瞬間斷成兩截。
小新哇哇地大哭:「你是壞媽媽!我不喜歡你!」
最近這段時間,我時常聽到小新說這句話。喊她起床,她說:「我不喜歡你!」叫她吃飯,她半天不動,再叫,又來了:「我不喜歡你!別叫我了!」
每次聽到小新這麼說,我都感覺特別挫敗。以前那個動不動就說「媽媽,我最愛你」、「我要永遠和媽媽在一起」的寶貝去哪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冰山理論」,孩子被我們看見的行為表現,其實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冰山,才是孩子行為背後真實的原因。
那麼,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反話時,究竟又想告訴父母什麼呢?
1、渴望父母多陪陪自己
回顧這兩個月,接了一份線上工作的我,需要隨時看手機,根本顧不上小新。
多少次小新說:「媽媽,您別看手機了好嗎?」我嘴裡說好好,眼睛卻仍然盯著手機。
有時,她催急了,我心裡就煩:「你不會自己玩嗎?沒看媽媽多忙?」
有時,說好陪她玩,可是玩不過兩分鐘,又掏出手機回消息。
小新因此大哭吵鬧,我卻覺得:你怎麼還不如小時候懂事!不會自己玩了!天天吵得我煩了!
張德芬說:「孩子天生就是最敏感的小雷達,父母表面上再怎麼說、怎麼做,都不如他們在能量層面、心理層面感受到的東西來得有說服力。」
儘管我仍然每天和小新在一起,時不時會說:「媽媽愛你喜歡你。」
可她的感受完全不同:如果媽媽喜歡我,為什麼寧願看手機也不陪我?為什麼嫌我煩?為什麼不想和我在一起?
小小的孩子敏感地察覺情感,卻無法準確表達,才會喊出反話:「我不喜歡你!」
2、渴望被父母用心傾聽
武志紅講過一個心理諮詢案例。
來訪者已經30歲了,卻無論在什麼場合,都非常緊張自卑,他總覺得別人都對他說話不感興趣。
武志紅懷疑他和媽媽的關係存在很大問題。可是他卻每天回家都會跟媽媽聊天,看起來關係很好。
直到他問:聊了那麼多,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美好回憶嗎?能不能說一兩個?
來訪者被戳痛了,他想不起一個。
原來,30年如一日,永遠是,他看著媽媽說話,而媽媽給他一個側臉,她的臉永遠是正對著前方。
媽媽在聽,也有回應,但從來都是心不在焉。這讓他時刻懷疑,是不是他講的事情沒意思,媽媽不喜歡,甚至,媽媽根本就不愛他。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這兩個原因的背後,都透漏著孩子內心對被愛的需要與安全感的缺乏。
3、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孩子從2歲開始,逐漸具有清晰的意識,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有時會不喜歡父母的指令和要求。
小一些的孩子,會單純因為父母提出的要求,而可能喊出「我不喜歡你」這樣的話,但事實上,他不是不喜歡父母,只是不喜歡父母的指令。
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時候,會因為父母提出要求時的態度,而有所不同。
當我心裡被各種事情充滿時,看到小新也只有很多嚴苛的要求:「快點起床!」「好好吃飯!」「馬上刷牙!」「趕緊睡覺!」
這樣的指令,會讓已經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更反感
同時,一方面,孩子真的不想做一些事或做不到,另一方面,又害怕父母因此不喜歡自己,內心仍然渴望被父母喜歡。
各種糾結最終就以「我不喜歡你!」這句話呈現出來。
那麼,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告訴孩子:「我仍然喜歡你。」
當孩子對父母說「我不喜歡你!」時,父母的內心會很受挫,有時甚至會想:「你不喜歡我,我更不喜歡現在的你!」
然而,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深孩子的負面情緒與親子關係的疏離。
有次,當小新再說這句話時,我微笑地回應:「即使你不喜歡媽媽,媽媽也喜歡你。」
小新愣了一下,很快開心地去玩別的了。
繪本《你是我的孩子》中說: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要求,你有才華、好看……才會喜歡你。可是父母給孩子的愛,卻應該是沒有條件和要求的,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當孩子越說出「我不喜歡你」時,越需要確知這一點。不是因為自己做得好、聽話,也不是因為自己喜歡父母,父母才喜歡自己。
而是無論自己的表現如何,父母都愛著我。
這份篤定感會幫助孩子更深認識自己的價值,更快從情緒中出來,重新轉變為:「爸爸/媽媽,我也喜歡你。」
2、父母引起的原因,要及時調整
當我意識到小新說出「媽媽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是因為我太忙而忽略她後,我推掉了需要我花大量時間在手機上的工作;
陪小新一起玩過家家;在家裡高低床的樓梯邊,我當她的滑滑梯;
和她一起談論她覺得重要有趣的事。
不經意間我發現,小新已經好久沒有說這句話了。
《相約星期二》中的教授莫里說:「當我和你說話時,我想的只有你,沒有將要上映的電影,也沒有上周做的檢查。」
當父母願意用這樣的態度,花時間花精力全心陪伴孩子,專心聽孩子說話,盡情陪孩子玩耍時,孩子就會感覺到父母是真的愛自己。
3、接納孩子的自我意識,不要一味制止
孩子自我意識萌芽階段,我們需要接納和引導,而不是厭煩和制止。
家庭教育導師說,2-3歲的孩子,剛剛有了自我意識,渴望很多探索。
這時候,如果父母總是對他們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必須這樣,必須那樣」,孩子的探索和自我意識會受限,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如果不是一些很有原則性的問題,可以多順從孩子的心意,讓孩子自由探索。
更可以趁這個階段,多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多自己做事。
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穿鞋,但是穿反了,也偏偏不喜歡父母幫自己穿,父母不要著急幫孩子換回來,只需要提醒:「寶貝,鞋子需要換一隻腳。」
如果孩子不照做也沒關係,再大點自然就懂了。
多鼓勵和欣賞孩子,會幫助孩子在這個階段健康發展。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時,爸爸媽媽不用為此受傷,也不要覺得挫敗。
其實,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一種渴望被理解的信號。
木村久一說:「家長要善於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需要。」
父母用心了解孩子反話背後的原因,讀懂孩子真正想說的話,明白孩子的成長規律,平和面對孩子,智慧引導孩子。
你永遠會是孩子最喜歡的爸爸/媽媽,孩子也會在愛與關懷中健康成長。
當孩子喊出」討厭媽媽」的時候,我們不能一昧指責或者忽視,而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才理解他的行為,疏大於堵,要善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同時給予他們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