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再生氣,也別對孩子說這些話

2019-11-27     科學育兒創新社

語言暴力,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傷害孩子更深。

語言暴力不會在身上留下傷痕,但是心上的傷口甚至還要比身上的傷口留存更久,影響更壞。

之前四川宜賓有個小男孩因為考試0分,害怕被父母責罵,跑了8公里迷路,最後被民警找回。

網上曾有一則新聞引起了熱議:瀋陽市鐵西區滑翔五小區、六小區範圍內,不到24小時共發生8次火情。

而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歲的男孩姜某,他因平日裡常遭到父親的責備打罵,日積月累下心中充滿了怨氣。

父親曾經說兒子「早晚得進監獄」,這句話讓兒子非常介懷。為了報復父親,他就策劃故意犯罪,希望給父親「惹點事」。

知道真相後,人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所幸這8場火災都沒有重大的財產損失,否則,這個家庭將為「打罵教育」付出沉重的代價。

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不惡語傷人。

父母的言語對孩子尤其重要,面對我們的孩子時,有些話應該選擇性的說,有5句話千萬不能說。

「你真是笨死了!」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任何時候梭子魚餓了,只要張張嘴,把小魚吞進去就行了。

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魚。開始時,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梭子魚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魚的衝撞越來越少,最後,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這時,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備受打擊的梭子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張嘴。最後,這條可憐的梭子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聽了這個故事,也許你會說,這條梭子魚真是笨死了。

梭子魚原來並不笨,捕食小魚是它的拿手好戲,它是一條能夠獨立生活的正常的魚。可是,無數次的碰壁後,梭子魚開始懷疑自己捕魚的能力,後來,它徹底絕望了,堅信自己是一條笨魚。這種無能感最終害死了它。

說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頭禪,說起時甚至帶著負面情緒,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

有時,望子成龍的父母有意無意地拿孩子與別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聰明!」「李阿姨的女兒都能用英語和老外對話了,她比你還小呢。」……有時,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現謙虛,「我兒子不行,很笨的。」「這孩子很沒腦子的。」

整日被淹沒在如此大量的負面暗示里,孩子怎麼能不真心實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當孩子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深信自己的腦子很笨、學習能力很差的時候,他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懷疑,他的潛意識就會產生「保護作用」,拒絕新的資訊進入記憶庫,來保護主人的信念是對的。

結果就真的成了「學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你眼中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孩子將來就是什麼樣子。

你認為孩子聰明,得到這種暗示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好,你說孩子笨,孩子就笨給你看。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前天,表姐給我打電話,訴說著前陣子和孩子發生的一場激烈的衝突。事情的起因是她偷看了孩子的日記,被孩子發現了,孩子和她大吵了一架,而且已經一個星期沒跟她說話了。

「以前是多麼乖巧的一個孩子啊,有個啥事也跟我說。現在整天古里古怪的,我問她什麼都不愛搭理,隨便回一句『不錯』、『挺好的』,再多問幾句,人家就開始嫌煩了,說我怎麼什麼都管,可我是關心她啊,我這是為她好啊!她怎麼就不聽呢?有時候,就乾脆把房門關上了,不到吃飯的時候根本不出來……」

我急忙打斷她的話,「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可不能好了瘡疤忘了疼啊,你自己小時候是最反感你媽我阿姨說這句話的。」

想想我們小時候,確實最反感的就是父母說:「我都是為你好啊?你怎麼就不聽呢?」 「這都是我的血和淚的教訓啊,你可不能走我的老路啊!」

我早就說過了,你不信啊,看,就怎麼樣了吧?

「……」

小新媽認為,這樣的家長是懶惰的,他明知道這樣的話對孩子起不到促進作用,因為當年他就是這麼過來的,但他還是走著父母的老路,不去學習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的方法。

其實,就像「成長擺渡人」殷健靈老師說的一樣,父母還是要多回憶一下過去的,特別是要回憶一下自己像孩子這麼大的時候,那個時候自己是什麼狀態,這樣才會更好地理解孩子。

有時,孩子需要的只是適可而止的陪伴和耐心地傾聽。千萬不要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以愛的名義,去滿足你的控制欲。

請記住,你越是愛孩子,就越要常常反省你的愛。

「你怎麼這麼都不懂事!」

接六六幼兒園放學後在幼兒園的遊樂設施那裡玩,到了清園的時候,會有老師來通知大家離開。在我帶著六六走的時候,聽到了一對母女的爭執。

好像是媽媽沒注意清場時間,她們兩個人剛商量好再玩10分鐘,老師就來趕人了,家長要馬上走,小女孩不同意,說答應過10分鐘了。她媽媽想抱她走,小女孩卻抓著設施死活不肯鬆手,號啕大哭。

老師在旁邊站著等,小女孩媽媽氣急之下,脫口而出大喊一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不喜歡你了!」

小女孩愣了愣,哭的更傷心了,小女孩媽媽又急又怒,把小女孩的手一甩:「你下不下來,再不下來我不要你了!」說完轉身走開了。

小女孩看到媽媽走開了,連滾帶爬的從設施上下來了,涕淚交流的衝著媽媽的背影追去,小小的身影跌跌撞撞的跑著,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的喊著:「媽媽,媽媽」。

那個悽慘,說實話,我聽著心裡真不是滋味。

當時那個場景其實再常見不過,當媽的完全可以用很多種辦法來應對,可是,也許是急躁,也許是別的原因,那位媽媽卻用最不妥當的一句話狠話「我不要你了」來解決問題。

小女孩是聽話離開了,可是她那顯而易見的惶恐,害怕,媽媽氣急而走後,能看到嗎?看到後,會心疼,會後悔嗎?

父母氣頭上的一句話,一個不經意的表情,都有可能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

隨意的一句「你不懂事」,哪怕只是戲謔,可是孩子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

她們看到的是媽媽毫不留情的背影,而不是以往溫暖的懷抱。

她們感受到的是媽媽的冷漠拒絕,而不是良苦用心。

父母,世界上最親最愛的人,如果我們都曾經給孩子以絕望的背影,她們,又有什麼底氣去相信這個世界呢?

「再不聽話,我不要你了」

我的閨蜜,她家寶寶大部分時間是由婆婆來照顧。

婆婆經常會拿「寶寶不聽話,奶奶不要你了」或者「奶奶不哄你了」這些話來嚇唬孩子。

有一次我帶著我家寶寶去他們家玩,小姑娘玩著玩著可憐兮兮的說「奶奶不要嘟嘟了」。眼淚汪汪的看的人特別心疼,但是就感覺孩子特別的沒有安全感,好像害怕隨時被拋棄一樣。

閨蜜說她家的寶寶特別的粘她,她去個廁所孩子都在外面哭著喊媽媽出來抱抱我。只要媽媽在家就不讓奶奶靠近身邊。

閨蜜家的情況只是特例,但是特別心疼孩子,這種不安全感對於她性格的發展是有很大的不良影響的。

著名情感作家亦舒在《如今都是錯》寫道:為人父母不過是為了滿足領袖慾,孩子們如果不照他們的命令進退,便屬不孝。

「我們家沒錢」

現實中我見到了太多的家長,在孩子哭喊著要買什麼東西時,說的是:「咱家窮,你看媽媽每天辛辛苦苦的上班,掙不了幾個錢的,掙得錢還要給你買吃的,買衣服,用完也就沒多少了」

這樣回答,咋一看,沒毛病,懂事的孩子也會停止糾纏母親。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回答會認為自己是個窮人,既然是窮人,也就沒資格奢望,長久這樣就會形成窮人思維,而不自知。

讓孩子自卑的不是「我們家沒錢」,而是父母的貧窮心態。

語言是有溫度的,鼓勵、讚美的話能讓人如沐春風,而那些否定的負面語言卻讓人如臨寒冬。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作為孩子至親,我們應該鼓勵而不是一味的數落,與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pMBCW8BMH2_cNUg20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