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居家閉關簡史

2020-02-18     星期五文藝

文:大土豆\\Mr.Friday

編輯:Mr.Friday

圖片:來自網絡

星期五言:這裡說的大師可不是那些「明星」,但凡愛在媒體上嘚瑟的人哪還有心思閉關,更別說他(她)們的成就和天賦所摻的水了。我認為大師之所以能被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們能做成一件事,而一個人真正做成一件事所需具備的品質,在本人看來,便是忍受寂寞和忍受被大眾孤立的能力。「閉關」一詞由此而來。

注意這個「閉關」不等同於人們所說的「宅」,大師在家可沒時間刷朋友圈擼貓秀抖音!他們對時間和工作是主動的分配而不是被動地消磨。這也便是他們能幹成一件事的原因所在。

以下列舉各大師閉關之經歷不分國別,不分性別,不分種族,更不論道德上的好壞,但凡符合做成一件事、閉關、其作品讓他人受益這三點的,均被列入其中。

最後補充一點:相對於那些身體力行的實戰家來說,在家閉關的大師並不能算高尚的(甚至有些還是狹隘片面的),然而,在我們無法判斷是非,無法對那些受苦的人做出實質性幫助的時候,與其在家圍觀抱怨說風涼話,倒不如多給自己一些思考、學習和專工的時間。看這些大師居家閉關的做為,也為當下的各位有一份啟發。


一、大瘟疫下創作的「薄伽丘」

在看《十日談》的時候,我總會無意識地沉浸到書中那幾個年輕人講的「葷段子」中,而每次合上書,才恍然那些書中人物講故事時所營造的安逸感與其之外的環境背景形成了如此強烈的反差。

什麼環境背景呢?沒錯,就是十四世紀歐洲的那場「大瘟疫」——這場瘟疫(黑死病)在四年時間中奪走了歐洲近三分之一人的生命。而當時的歐洲文化中心佛羅倫斯更是每日屍橫遍野,一片末日景象。

要知道,這片景象也正是薄伽丘創作《十日談》的背景。

如今,這部《十日談》被很多人譽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先驅之作,被與但丁的《神曲》並肩。可想而知,若是沒有作家面對疫情時的理性與意志,哪還能有如此巨作的誕生。

推薦閱讀:《十日談》(薄伽丘著)

二、社會變革中的書生「康有為」

歷史多把康有為跟「公車上書」、「戊戌變法」這些事件點捆綁在一起,而鮮有人知的是,這位康進士為一個公車上書,足足在家做了九年準備;至戊戌變法之時,他的變法之路足足走過了十二年。我們從康有為公車上書前的九年準備歷程便可一窺這位大學士閉關路之坎坷——

他先是在廣東老家潛心研究學問(包括中、西學問)五年,之後進京上書皇帝未果,又返回家鄉潛心著述,辦學堂,考進士,直至他的名聲以及上書的陣容讓朝廷權貴不得不重視為止,中國清末的變革才轟然踏上歷史舞台……

當然,「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變革中只是一次失敗的經歷,變革者的犧牲換來的也只不過是一個「走變法路線救中國」的反面教材,然而,我們從「做事」角度來說,不論對錯,僅僅是那些變法之人背後閉關所做的準備工作,其專一、冷靜、不受外界干擾而耐寂寞的品格,也足以讓人肅然起敬了!

哪怕他是被後人稱為書呆子的康有為!

推薦閱讀:《戊戌變法史研究》(黃彰健著)、《北京法源寺》

三、一輩子沒出過家門的福克納

威廉·福克納,作為美國二十世紀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作為一生擁有19部長篇小說,超過百篇短篇小說的高產作家……說實話,他個人的人生軌跡跟這些頭銜比起來,似乎遜色了很多——他一輩子都留在自己家鄉的那個小鎮!

福克納 1897 年 9 月 25 日出生於密西西比州一個莊園主家庭,僅僅有過童年的一次縣鎮的短距離遷徙,至此他再也沒有出去過。

我們能從福克納的很多作品中感受到那種濃濃的對土地眷戀的情感,而藏在這種鄉土之情背後的便是福克納那宏大的沒有邊際的創作思維。

推薦閱讀:《福克納短篇小說集》

四、伯格曼和他的小島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儼然已躋身世界電影大師行列的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毅然離開了自己的首都斯德哥爾摩,去向了波羅的海中央的一個渺無人煙的小島定居下來,直至2007年逝世。

至於伯格曼為什麼要做此選擇,眾說紛紜,有說他為人孤僻的,有說他是在逃避的……而他在小島上過著怎樣的生活更是一個迷了,因為幾乎沒人在他生前知道他的住址,更別說還能去拜訪他了!

然而,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伯格曼人生後期的大部分電影都是在這個小島上誕生的,包括構思、劇本創作、拍攝……

沒錯,我們無需對這位電影大師的個人生活了解多少,因為他的那些作品乃至他做電影的專注度足以讓我們在其中受益了!也足以了解他的為人了。

推薦觀看(電影)《不良少女莫妮卡》、《打擾伯格曼》

五、從未露面的大作家塞林格

在文學史上,讓人羨慕加嫉妒的作家不多,塞林格算是一個。因為他靠著一部十萬字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享譽全球不說,還成了一個寫作暴發戶。

然而,他拿著這第筆稿費版稅,連人帶錢,從此消失在大眾視野——他在偏僻處買了一棟莊園,四周都用鐵絲網圍住,禁止外來人進入,從此過上隱居生活。

很多記者都想進去採訪他,偷拍他,結果都失敗而歸。塞林格自此也被冠上了最神秘作家的稱號。

也正是他的閉門不出,一越成為了一代叛逆青年的偶像。就連大導演伍迪·艾倫都多次在自己的影視作品中表達出了對塞林格的羨慕(甚至是嫉妒)。這樣不用露面依然能夠享受幾代人追捧的作家實在不多……

塞林格將自己公眾形象與外界隔離的行為並不代表他本人與世界的隔絕,相反,也正是這種身份上的隔絕讓塞林格得以自始至終接著地氣,讓他更像一個普通人那樣混跡在酒吧、街頭……

不然,他哪來的那麼多鮮活的讓人共鳴的創作素材。

推薦閱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六、將自己反鎖在屋裡的錢鍾書夫婦

錢鍾書可是知識分子界出了名的書呆子、學霸!而錢鍾書和他妻子楊絳在家的閉關著述生活更是被人笑談——

從動亂時期到建國後,他們一家三口在自己的世界裡怡然自樂,關起門來,一家人做學問,研究學術,翻譯作品,各不打擾。

他們出生於無錫的書香世家,可是卻不怎麼和圈裡人來往;他們住在清華園,也不經常和同事聊天,隔壁林徽因的太太客廳里門庭若市,而他們家則是大門緊閉,傳說大年三十有人敲門拜訪,他們也不開門見客,甚至將自己反鎖在家裡。

這對夫婦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享受著一家人的天倫之樂,他們將自己的「桃花源」用一道門反鎖起來,甚至在最艱苦的歲月也在苦中作樂。女兒錢媛和錢鍾書相繼離世之後,楊絳更是把自己關了起來,不理世事。她一個人默默回憶「他們仨」,一個人整理著愛人的著作,一個人沉浸在精神世界裡,怡然自樂。

推薦閱讀:《圍城》(錢鍾書著)《我們仨》(楊絳著)

七、監獄裡的李敖

李敖生前的名號有很多——作家、思想家、批評家、文物鑑賞家等等,而這些名號之外我覺得還需再加一個:監獄犯人!

上世紀中葉,李敖由於一度言辭激烈地抨擊揭露政府,連遭當局逮捕軟禁,其著作也無一倖免,被一一查禁。然而,入獄被軟禁期間的李敖並沒有被殘酷的環境壓倒,反倒轉劣為寶,讀書寫作並進,在獄中忙的不亦樂乎。

縱觀李敖一生,即便之後的他重獲了自由,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卻大多過著獨處的生活,一個人躲在山上研究學問和時事,與人情世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他潛心讀書、學習、寫作、思考的模式從未間斷過,我認為這也是很多人稱李敖的學問深不見底的原因所在。

推薦閱讀:《上山·上山·愛》

好啦,先說到這裡吧。但願大家能在思考、學習和行動中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當然,春天遲早要來,閉關的人也遲早要出關,正如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提到的佛教宗旨:「出世」——「入世」。


關注【星期五文藝】,閱讀經典讀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ZrhWXABjYh_GJGVgO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