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大眾變了,汽車這門生意都變了 | 汽車產經

2019-11-05     汽車產經

眼看被小一百多歲的後生仔追上時,改變是唯一的出路。

文 | 白朝陽、趙玲偉

10月份的尾巴,來自汽車圈的幾件大事接連刷屏。

31日晚上8點整,新的大眾汽車logo齊刷刷地在中國各地,各個社交媒體渠道和主要網站將出現。當晚,大眾一口氣展示了6款純電車型,其中兩款是即將國產的ID.3和ID.初見。

同一天,FCA和PSA宣布合併,一舉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電動化,也被這個新巨頭的高層多次提及。

幾天前的東京車展,在外界對電動車戰略舉棋不定時,豐田亮出底牌,為用戶提供所有類型的電動車。

看似割裂的幾件事情,實則給整個汽車圈上了一課。全球範圍內汽車銷量滯脹,技術變革的最後一管火藥,把整個汽車行業發展推向了「下半場」。

這時,特斯拉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形勢一片大好,564億美元的市值大大超過了剛剛合併的PSA+FAC,直逼一哥大眾。誰不焦慮?

1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2015年,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達成《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隨後,大眾汽車集團成為第一個致力於落實《巴黎協定》的汽車製造商。

似乎一夜之間,內燃機從維持了百年的C位上跌落,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開始出現爆髮式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尤其顯眼,2015年開始,中國躍升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

2016年6月,170多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的兩個月後,大眾發布「2025電動化戰略」,2017年這一戰略再度升級。眼下,大眾的電動化戰略又向未來推進了十年,並細化為三個為期五年的里程碑事件:

2025年,大眾汽車車型中至少有25%到35%的車輛是純電動車型;

2030年,大眾旗下全部產品均將推出電動車版本車型;

2035年,電動車型在總銷量中占比50%。

10月31日,大眾汽車的「遇見新大眾」活動上,首款使用大眾品牌新標識的一汽大眾探影一閃而過,大眾詳細介紹了其ID家族的各個產品。ID.3、ID. CROZZ、ID. BUZZ、ID. VIZZION和ID. BUGGY、ID. ROOMMZZ、ID.初見,短時間發布這麼多款ID.電動車產品,一時讓內行都「傻傻分不清楚」。

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首席營銷官Jochen Sengpiehl強調,ID.3是基於大眾MEB平台打造的首款電動車型。ID.3將落戶上汽大眾,2020上市。

大眾立下誓言,到2025年,大眾將在全球量產33款、100萬輛MEB車型,其中三分之二產自中國。上汽大眾位於安亭的全新工廠正在建設之中,一汽大眾佛山工廠正在為電動汽車的生產而轉型。

2020年底,兩座工廠將完工,總年產能可以達到60萬輛。

但是,新標識與新車系可能還只是外在表象,大眾對未來汽車電動化的野心不止於此。大眾CEO迪思表示,大眾2025戰略最終的目標,是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

有人感嘆,巨頭的心態變了,汽車這門生意也變了。

普華永道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如果單憑汽車銷售,到2030年,傳統汽車製造商在全球汽車行業的利潤份額可能會從85%下降到50%以下。2018年,大眾集團營業利潤已出現穩中微降的態勢,甚至沒能實現此前承諾的2018年利潤率目標。

好在,大眾的布局在2018年前已經開始。

2016年大眾與首汽集團及滴滴出行合作,參與了首汽旗下共享汽車平台Gofun的投資,後來還與滴滴成立合資公司,並為該高端智能網約車平台投入大量新能源汽車產品。2017年,大眾汽車發布智能出行服務品牌逸駕(ezia)。當年年底,大眾發布旗下第13個獨立品牌Moia,重點發力移動出行業務。

大眾現任CEO迪思上任時許下諾言,要在2022年之前與中國合資夥伴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數字化、移動出行服務四大領域共同投資150億歐元。

2019年,雖然美國已經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雖然中國新能源車發展猛踩剎車,但大眾轉型的「核按鈕」,已經按下。

2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豐田說各種新能源路線我全要

在大眾變身「新大眾」之前幾天,受關注最多的要數豐田的純電進化了。當純電動車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對於沒能搭上最早一班電動化風口,豐田的態度是:一直在研發,從未被超越。

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款在銷的純電車型這件事,又怎麼解釋?

實際上,豐田從2016年成立EV事業部開始就一直在試圖攻克電池技術難題。憑藉著混動技術專利全球領先,從混動到電動,技術是相通的,所以並不急於搶跑,而是想要直接靠紮實的實力一舉炸翻全場。

但到了2019年,豐田似乎是有點著急了。

在6月於東京舉行的戰略溝通會中,豐田宣布將「2030計劃」提前5年——截至2025年,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的年銷量將達到55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超過100萬輛。這意味著從2020年首款純電動車上市,豐田純電與燃料電池車的銷量需要在6年內完成0到100萬的增長。

為了能讓電動車快速上量,豐田第一款推向市場的產品定位小型SUV,也就是「油改電」的奕澤和CHR。

產品對於老牌國際車企來說並不算最難的事,意識形態的變化更重要。在此方面,豐田與大眾的路線相似,但這並不是巧合,而是似乎已經成了所有汽車廠商的選擇。

2018年美國CES上,豐田正式展出可用於移動、物流、產品銷售等多用途的移動服務(MaaS)專用新一代電動汽車(EV)「e-Palette Concept」。同時還宣布將開放車輛控制接口,可搭載其他公司開發的自動駕駛控制組件,在移動服務平台上公開服務供應商所需API,初期合作夥伴有滴滴、亞馬遜、馬自達、優步等。

不得不承認,雖然在產品技術上過於保守,但豐田對未來的判斷力還是十分在線的。

在今年的東京車展上,豐田展台沒有一輛傳統意義上的汽車,展示的全部是電氣化產品以及未來移動出行概念。比如「魔法飛天掃帚」e-broom、單座移動平台e-4me、賽車手豐田章男的夢幻座駕e-RACER、機器人夥伴等,構成各種未來出行場景。

豐田旗下首發的出行產品和概念車累計達到14款,其中12款為純電驅動。同時,超小型電動概念車Ultra-compact BEV的量產版車型、純電動自動駕駛巴士e-Palette都將於2020年在日本市場實現量產。

2020年東京奧運會給了豐田落地這些未來出行場景的機會。

3

「特斯拉新能源積分,買還是不買?

汽車產業劇變前夜,有的自我革新,有的組團求生,但都是為了一張進入下一時代的限量版門票。

10月30日,PSA集團和FCA集團在其官方平台發布雙方正在進行商討的聲明,稱其目標是「創建全球領先出行集團」。歐洲車企這次閃婚,辦事效率著實高。

雙方此次合併後將成為大眾、豐田和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後的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雙方資本共同成立一家母公司,股權占比50:50,董事會成員分布5:1:5,其中包括PSA標緻雪鐵龍提名5人(包括高級獨立董事和副董事長),FCA菲亞特克萊斯勒提名5人(包括新董事長),以及新集團的CEO、PSA執行長唐唯實。

這已經是不FCA第一次出手找盟友了。今年5月,FCA曾向雷諾提議將各自的業務「五五開」進行合併,但由於多方利益關係拉扯,最終告吹。

FCA為何頻頻出手找朋友?除了不斷下滑的業績,還有一個深層原因。

已故的掌門人馬爾喬內曾經就多次說,「幾乎每家汽車製造商都會投入高額研發成本和資本成本來開發類似的產品和技術,要解決產業投資回報率過低的良方就是合併。」。

另外,對於PSA和FCA來說,已經到了無法控制住排量將承擔數億美元罰款的地步。之前傳言PSA已經計劃在2020年向特斯拉購買排放信用積分。

全球市場的電動化已經勢不可擋,受到大排量產品類型的影響,FCA發展滯後,但不轉型就面臨被淘汰。FCA也有自己的電動化規劃:2022年FCA全球車型平台將提供12個電動化驅動系統,覆蓋全系車型。這不僅是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同時還要盡力降低時間成本。

達成目標最好的捷徑之一,就是尋找優勢互補的合作夥伴。

4

「當比你小一百歲的後生仔追上來時,只能改變。」

當人們為FCA和PSA組隊後總計870萬銷量、448億市值而高潮時,特斯拉只是季度性稍稍盈利,加之中國工廠剛剛完工,車都沒有造出來一台的時候,市值直接拉升至實打實的564億美元。

市盈率對於傳統汽車製造業真的已經不友好了。

不管是FCA還是PSA,每一位都比2003年出生的特斯拉年長一百多歲。而且,2018年全年特斯拉在全球的新車交付量不足25萬輛。以小身撬動比自己大35倍的龐然大物,特斯拉的支點大概是早早押中了智能電動車的盤口和城市能源管理的閉環。

繼2014年特斯拉成為首家開放專利的車企之後,今年,視專利為生命的豐田也表示開放2.3萬個混動專利,其中還包括其重要的THS混動方案,大眾也要開放全新電動車平台。此時,馬斯克直接大手一揮開放特斯拉所有專利,顯得多年來將專利作為絕對技術壁壘的車企是那麼放不開。在特斯拉那裡,放開反而能借力打力,攫取更多市場份額。

據統計,第三季度美國豪華車銷量榜中,特斯拉以超過第二名近一個身位的成績居首位,該季度的美國全系轎車銷量排行榜中特斯拉排名第六。劃重點,這兩個榜單都是不分燃料類型的。

特斯拉的雪球越滾越大,但這還只是三款車型的銷量帶來的變化。Model Y還沒有量產,卡車和皮卡也還在路上,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電池生產,solarcity,電池回收這套能源生態,未來還將形成閉環。

進入2019年,巨頭們對於特斯拉的態度一改以往,大眾CEO迪思說,「我不會考慮入股特斯拉,但我真的很欽佩它所做的一切,它真的在推動汽車行業的電氣化。這些車很好,我喜歡開。」

豐田章男社長表示,「汽車產業發展至今,隨著電動化、互聯化、自動駕駛等先進技術的發展,迎來了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時代。」

已故的馬爾喬內預言,未來全球車企只剩下6家。如果真是這樣,門票已經很緊缺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VZWOm4BMH2_cNUgCY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