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為心之母,心為脾之母,脾為肺之母···五臟母子關係的應用

2019-11-16     大國醫說

五行學說的中醫應用: 心生脾,心功能助長脾功能,因此心為脾之母。 肝生心,肝功能助長心功能,因此肝為心之母。 脾生肺,脾功能助長肺功能,因此脾為肺之母。 肺生腎,肺功能助長腎功能,因此肺為腎之母。 腎生肝,腎功能助長肝功能,因此腎為肝之母。

心肝脾肺腎你生我,我生你,中醫叫做母子關係,母親病了會影響兒子,兒 子出事,也會禍及母親。 肝屬木:疏通氣血,調暢情志(木性生長,升發,喜條達)。 心屬火:心陽溫煦,血得熱則行(火性溫熱)。 脾屬土:運化水谷,化生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土生萬物)。 肺屬金:肺氣有肅降之能(金性清肅收斂)。 腎屬水:藏精,主水(水性滋潤,下行,閉藏)。

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遞,謂之傳變。從五行規律來說,病理上的傳變主要體現於五行相生的母子關係及五行相剋的乘侮關係。

相生關係傳變

1)母病及子:系病變從母髒傳來,並依據相生方向傳於屬子的臟器。臨床多先見母髒病候,繼則又見子髒病候。如水不涵木證,即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肝陰,以致肝陽虛亢,臨床可先繼見到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眩暈,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症。

2)子病犯母:系病變從子髒傳來侵及屬母的臟器,臨床多見先有子髒病候,繼則又見母髒病候。如心肝火旺證,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見心煩失眠,或狂躁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又兼見煩躁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症。

相剋關係傳變

1)相乘傳變:即相剋太過而致疾病傳變。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證或肝胃不和證,臨床多見肝氣橫逆,侵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多先見肝病證候,繼則又見脾氣虛弱或胃失和降證侯。如肝氣橫逆,可見煩躁易怒,胸悶脅痛,眩暈頭痛等證。橫逆犯胃則繼見噁心,噯氣,吞酸,嘔吐等症。橫逆犯脾則繼見納呆,厭食,脘腹脹滿,大便溏泄或不調等脾虛失運病證。

2)相侮傳變:即反克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證,臨床多見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傷肺津或肺絡,一般先見胸脅疼痛,口苦,煩躁易怒,脈弦數等肝火亢盛之症,繼則又見咳嗽,甚則咳血,或痰中帶血等肺失清肅之候。由於肝病在前,肺病在後,病變由被克髒傳來,故屬相侮規律傳變。

應當指出,所謂五行母子或乘侮關係之傳變,在臨床上並不是必定要發生的,此種傳變發生與否,還與髒氣虛實、病邪性質,以及護理治療等多方面因素或條件有關,一般來講,髒氣虛則傳,髒氣不虛則不傳或難以傳變,對此應靈活看待,不能機械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bdDdW4BMH2_cNUgJK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