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失眠叫:脾不藏意

2020-01-06     大國醫說

脾不藏意不寐的病因為氣、 血、 陰、 陽虛 損及痰、 濕、寒、 熱等邪入侵導致脾意失養或者邪 擾脾意, 其病機為意不安舍於脾 [4] , 其主訴為思慮紛 紜, 或喜憶往事, 或思及將來而引發的遲寐, 甚至不 寐。 其臨床表現除了 「思慮紛紜, 遲寐或不寐」 等主 症外, 還可兼其它各種不同的複雜症狀, 因此, 在脾 不藏意不寐的治療中既要抓住 「思慮紛紜, 遲寐或 不寐」 這一主症外, 還要辨別其它兼證。

《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曰: 「脾統四髒, 脾有病, 必波及之, 四髒有病, 亦必待養於脾, 故脾 氣充, 四髒皆賴煦育, 脾氣絕, 四髒不能自生……凡 治四髒者, 安可不養脾哉」 。 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 血精微必須資於水谷入胃, 脾臟運化輸布, 才能使機 體正常活動, 脾為後天之本, 萬物之母, 五臟之本, 五臟皆有脾氣。

《慎齋遺書·辨證施治》 曰: 「諸病不 愈, 必尋到脾胃之中, 方無一失……治病不愈, 尋到脾 胃而愈者甚眾」 , 脾氣健旺, 運化得力, 利其化源, 補 益臟腑, 則氣血充足, 邪病自愈。 可見, 從運脾的角 度出發對於脾不藏意不寐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脾氣不足

脾氣不足, 運化失利, 意失所養, 使意不安於舍, 思慮紛紜而致遲寐或者不寐。 其臨 床多兼見: 少氣懶言, 食少便溏, 四肢乏力, 或便血、 吐血, 或婦女月經量多, 或小便淋漓不盡, 舌淡苔 白, 脈濡弱等。 治以補中益氣。


脾陽虛衰

脾陽虛衰不能溫煦脾意,使意不 安於舍而致遲寐或不寐。 其臨床可兼見: 畏寒肢涼, 腹脹覺冷, 或泛吐清涎, 納谷不佳, 喜熱飲, 大便溏 薄, 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 脈沉細等。 治以溫中健脾。

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 脾氣不行, 溫煦失職, 使得意不安舍於脾, 而致遲寐或不寐。 其臨床可兼 見: 皮膚晦暗發黃, 四肢浮腫, 脘腹痞脹, 頭昏倦怠, 納谷不香, 泛惡欲吐, 便溏, 小便短少, 舌淡苔薄膩, 脈濡滑等。 治以燥濕運脾.

濕熱蘊脾

濕熱蘊脾, 運化無權, 導致濕聚 中焦, 郁久化熱, 攪擾脾意而致遲寐或不寐。 其臨床 可兼見: 身熱汗出, 汗出而熱不解, 脘腹作脹, 納呆 食少, 噁心嘔吐, 口苦黏, 大便秘結或溏泄不爽, 小便 色黃短少, 舌紅苔黃膩, 脈濡數。 治以清熱利濕。


痰濕中阻

脾運呆滯而水谷精微停滯失運, 變生為痰濁, 擾意不安而致遲寐或不寐。 其臨床可 兼見: 頭暈目眩, 胸悶噁心, 脘腹痞脹不舒, 神倦乏 力, 口淡不渴, 小便不利, 舌淡胖苔白膩, 脈沉滑等。 治以化痰除濕, 理氣和中。

綜上所述, 脾運的強弱決定脾藏意的功能能否正 常發揮; 若氣、 血、 陰、 陽及痰、 濕、 寒、 熱等各種原因 導致脾不藏意而不寐, 則可出現以思慮紛紜為主的遲 寐或不寐, 其核心病機是脾意不入於舍; 當然不寐的 臨床表現往往是同時多症兼得, 多髒合病, 因此, 在 治療中除抓住主要病機, 治以補脾、 祛邪、 安意為基 礎外, 尚需標本兼治, 多髒並調, 方得滿意之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WiCfG8BMH2_cNUg7LS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