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哄睡孩子三小時?學一位媽媽做法,孩子半小時就睡了

2019-12-24     幼兒說

晚上9點到了,一個家庭的媽媽讓孩子進房間睡覺。媽媽幫助小男孩躺下、蓋上被子、熄燈之後,媽媽從房間出來。媽媽剛離開,孩子便起床自己開燈,還開始哭鬧「不睡覺」。無奈之下,媽媽便陪孩子玩玩具、捏橡皮泥……本來以為孩子玩一會便開始犯困,沒想到孩子越玩越來勁,一直陪玩到差不多12點,孩子才困得倒地上睡著了。

「每晚睡覺總要歷盡煎熬,不知道怎麼辦!」這位媽媽對我說。


為什麼很多孩子晚上難入睡?


常見為三方面原因:


1、睡眠不規律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入睡時間很隨意,常常以事情的結束為入睡點,而不是時間點。例如很多大人會對孩子說「這個過家家遊戲結束,我們就睡覺」,「把這一集動畫片看完,你就要睡覺」……這種做法,很容易會導致孩子的睡眠不規律,從而輕易出現孩子入睡難的困境。

一般來說,建議孩子健康的入睡時間為晚上9點。


2、睡前過於興奮

有些孩子在睡覺前奔跑打鬧、看劇情跌宕的動畫片、跳繩做運動……這些興奮的活動項目,會活躍孩子的大腦,孩子在入睡前難以平靜,便會出現孩子不容易入睡的情形。


3、白天睡眠太多

有些家庭會讓孩子在白天睡2-3個小時。孩子睡眠時間並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白天,不僅占用了孩子很多玩耍時間,還容易造成孩子白天腦瓜不清醒,晚上也難以入睡。


爸媽們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入睡習慣?可以遵循三步驟


1、先給孩子定下清晰的規矩

在孩子心情放鬆時,大人可以把清晰的睡眠規矩告訴孩子,例如「9點就要準時躺在床上,不能開燈,不能說話。」為什麼要選擇在孩子心情放鬆時進行?如果孩子的心情不穩,例如孩子生氣或沮喪時,尤其是因為父母的原因而產生這些情緒,匆忙定規矩會導致孩子有反抗情緒。


2、來一個規律的睡前儀式:讀一本故事書

挑選一本溫馨的睡前故事書,帶著孩子的思緒走進有趣的童話故事。爸媽們還要注意講故事的語氣不要過於興奮,輕聲慢語,幫助孩子平復情緒。睡前規律的儀式,還能幫助孩子訓練身體的生物鐘,養成習慣後,每當父母陪孩子睡前閱讀,孩子的大腦就知道——差不多要睡了。


3、最後來一句固定的睡前安撫話語

無論孩子獨自一個房間睡,還是有父母陪同睡,睡前來一句固定的睡前安撫話語,「晚安了,寶貝」,「祝你好夢」……相當於「告訴」孩子的大腦:關閉一切活動按鈕,正式進入睡眠模式。這種心理狀態,能幫助孩子更容易入睡。


最後,請父母們幫助孩子堅守兩個睡眠的原則


原則一:堅持固定的睡眠時間

孩子養成了固定的睡眠時間,每晚睡眠時間到了,孩子就開始疲乏,有助於入睡。有些父母喜歡在周末或節假日讓孩子睡很長時間,這是不對的,會打亂孩子的睡眠規律。從而陷入孩子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床的「漩渦」。

原則二:父母孩子同一時間熄燈睡

有些家庭會在晚上9點就讓孩子睡覺,可大人們卻在客廳看電視或聊天。這種做法為什麼不好?

因為客廳的噪音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會讓孩子不想睡覺。有些孩子還會感覺到不公平,「為什麼大人看電視,我卻要睡覺?」

有些家庭的大人雖然選擇安靜的方式,例如閱讀或在家裡加班。雖然對孩子的影響會小一些,可如果全家一起按時睡覺,不僅有助於大人們睡眠充足,另外有大人們的參與,孩子們會更配合。


一位媽媽的故事

這位媽媽是來自佛羅里達州的芭芭拉,睡覺時間到了之後,她把3歲的兒子抱進嬰兒床後,便離開房間,孩子哭喊著「媽媽,媽媽……」,還從嬰兒床爬出來,最後跑出房間。

媽媽耐心地把孩子抱回房間,放進嬰兒床,「現在是睡覺時間,你要睡覺了,晚安」……這樣堅持了4次後,孩子最後一次不再從嬰兒床爬出來,而是躺下去,慢慢睡著了。媽媽看了看時間,才過了半小時。

芭芭拉說:「大人的堅持,能讓孩子慢慢知道,睡覺時間就是睡覺,不能能做別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也是難睡的小朋友,請學起來吧!



關鍵字:哄睡、睡眠習慣、育兒方法、親子互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抄襲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gOwWOW8BMH2_cNUgih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