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裝甲兵沒有裝備防撞坦克帽?只因為太醜士兵們不願意戴

2020-04-11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在有關二戰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蘇美等國的裝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為坦克內部空間狹小,在戰鬥和行軍當中免不了顛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傷內部人員的頭部。但是有的朋友會問,二戰德軍軍工那麼發達,為什麼少見德國坦克兵佩戴像蘇美等國家的坦克防護帽?其實德軍不是沒有裝備,而是士兵們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軍沒有裝備防撞帽的錯覺。


德軍黑色裝甲兵貝雷帽

黑色貝雷帽是德國裝甲兵所配備過的一款最獨特的帽子,因為德國裝甲兵制服是黑色的,所以帽子自然也是黑色的。實際上,它是由內部一頂具有緩衝性的防撞頭盔和外面一層做成貝雷帽式樣的黑色盔布所組成,雖然原來設計的時候沒有打算讓佩戴者將兩部件單獨佩戴,但頭盔和盔布是可以分離的。防撞頭盔是用1.5厘米厚的毛氈或橡膠海綿軋製成型,它能夠起到當車輛在崎嶇地形中運動時保護車輛成員的頭部免於受傷的作用。盔上有六個橡膠透氣孔,用來保證帽子的透氣性,六個孔平均分布在頭盜的側面,從底部到頂部約一半的高度上。盔底部還另有一圈3.5厘米厚的橡膠海綿,以形成一圈供盔布的鬆緊帶箍緊的卡槽,盔布底緣的鬆緊帶就套在這圈厚橡膠的上面,不將其套入其中。頭盔裡面接觸頭部的地方蓋有一層黑色防水布,內部下緣還有一圈跟大檐帽一樣的皮製吸汗帶。




貝雷帽式樣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塊毛料製成,分為幾種尺寸,以配合同樣分為好幾個尺寸的頭盔。盔布底部裝有鬆緊帶以箍在頭盔上,頂部還有一個小絨球,與盔布是一體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個機織的白色橡葉環加一個金屬衝壓圓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屬帽徽,不過都沒有另加國家鷹徽。德軍在1935年10月30日頒布的命令為黑色裝甲兵貝雷帽確定了帽微佩帶標準,命令規定帽微由一個橡葉環和一個圓形三色徽組成一體,再在其上增加一個國家鷹徽,它們全都是用白、紅、黑色棉線機織而成,而軍官可以使用銀色鋁線刺繡的版本。後來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銀灰色線。



雖然黑色貝雷帽的設計者是想著給裝甲兵的頭部多一些防護,但且不管它的實際效用如何,裝甲兵們卻普遍不喜歡它。原因是它的外形不好看,多數裝甲兵都不喜歡它又寬又大的樣子,感覺戴起來很滑稽,而且正是因為它太寬大,在坦克中戴著它很難將耳機戴穩,結果裝甲兵們經常用本來是配合原野灰常服佩戴的原野灰船帽來取代黑色貝雷帽。最終德國陸軍在1941年1月15日頒布了一條命令,黑色裝甲兵貝雷帽正式停產,裝甲兵開始用其它黑色帽子全面替換黑色貝雷帽,不過38(t)坦克成員以及裝甲運兵車的正副駕駛仍可繼續佩戴黑色貝雷帽。1941年3月7日頒布的一條命令還作了補充規定,以Sd. Kfz.251半履帶車用作裝甲牽引車的正副駕駛員也可繼續佩戴黑色貝雷帽。


黑色裝甲兵船形帽

由於黑色裝甲兵貝雷帽不受官兵喜愛,裝甲部隊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出現很多用原野灰色船帽搭配黑色制服的情況。儘管這些行為是明令禁止的,但戰場上通常不會去理會這些條條框框。而軍方高層對此情況做出的反應並不是對官兵加以懲罰,而是及時地將黑色版船形帽投人裝甲部隊,與黑色貝雷帽共存,由官兵們自行選擇佩戴。


1940年3月27日,兩種黑色船帽正式投人裝甲部隊,它們分別是士兵及軍士階層佩戴的M34型,和軍官階層佩戴的M38型。為何基層士兵的版本叫做M34型 這是因為其採用的式樣與其它兵種在1934年3月24日正式採用的M34型原野灰色船形帽一模一樣,只是顏色換成了黑色。值得一提的是,裝甲部隊原來配備的原野灰色常服套裝中也包括有M34船帽。M34型黑色裝甲兵船帽是用上等黑色毛料製成,從側面看,其帽頂形狀是前傾、中高、後矮,向後逐漸縮小的,頂部的中央有一條縱向縫線 ,條例禁止士兵將頂部縫線的左右兩邊帽頂縫在一起以形成比較好看的尖銳頂,所以有些士兵佩戴的時候看上去就像戴著一頂平頂帽。與原野灰版一樣,黑色裝甲兵船帽也設計成帽牆可以垂直拉下,在冷天時保護耳朵,而相對帽牆的前部位置而言,帽頂的前部稍微向前突出。在帽頂的兩側還各有一個金屬制透氣孔。黑色裝甲兵船帽的內襯是用灰色棉布或銀灰色人造絲綢製成。


起初,在M34型黑色裝甲兵船帽上配的國家鷹微是用黑線和白線機繡的,但很快就被換成黑線和鼠灰色線機繡的版本。在鷹徽的正下方,帽牆前部彎曲部位還有一個用黑、白、紅線機繡而成圓形三色微,而在這個圓形三色徽的周圍,通常會有一個90度倒V形的粉紅兵種色飾條,不過也有其它顏色的飾條出現在黑色船帽上,比如裝甲偵察部隊用金黃色,裝甲通訊部隊用檸檬黃色,裝甲工兵則用黑白相間的飾條。後來根據1942年7月10日的命令,兵種色飾條被正式廢除,這個日期之後生產的所有帽子都沒有了飾條。命令規定已經收到了有飾條的船帽的土兵也要把它從帽子上拆下來,但這道命令並沒有得到充分執行。

二戰德軍裝甲兵沒有裝備防撞坦克帽?只因為太醜士兵們不願意戴


更有甚者,一些士兵為了好看,還特意在自己的黑色裝甲兵船帽上加上兵種色飾條,有人連帽牆前部彎曲部位的邊緣也加上了兵種色滾邊,甚至整個帽牆邊緣都加滿滾邊的也有。除此之外,士兵中另一個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他們的黑色裝甲兵船帽弄得更顯流線,要達到這點有兩個辦法,一是將帽子內部翻出來,把頂布的左右兩邊沿中縫車上,或者更簡單,把頂部靠中縫先折在一起,再用一枚別針固定成型。這也是條例所禁止的行為,但沒人去理會。


另外,由於M34黑色船帽剛開始的供應量不足,有些裝甲兵還是戴著原野灰色船帽搭配黑色夾克投人了1940年的西線戰役。


在黑色船帽沒有正式投人裝甲部隊以前,裝甲部隊的很多軍官就已經私人掏錢定製了黑色船帽,用來與他們的黑色夾克搭配穿著,時間可以追溯至新型原野灰色軍官版船帽於1938年12月6日正式投人陸軍之時,而他們定製的黑色船帽都是採用與M38型船帽一樣的剪裁式樣,材料則是用上等黑色毛料或棉布。這些黑色船帽的帽牆前部彎曲部分的邊緣有銀色鋁線滾邊,帽頂的邊緣也有一圈同樣的滾邊,將官帽子的滾邊顏色則是金色。兵種色飾條也跟原野灰船帽上的一樣縫在這種非官方黑色裝甲兵船帽的正面。由於少數留存至今的歷史照片不是質量不佳就是遠距離拍攝細節缺失,所以配在這種帽子上的微章很難說得清楚。根據猜測,這種帽子上是用了機繡在暗綠色底布上的銀色鋁線國家鷹徽,加上手繡的圓形三色徽。而在這些早期私人定製的帽子中,採用與空軍版船帽剪裁式樣 一樣的帽子也可以見到,這種帽子也是用上等黑色毛料或棉布製成,但是其帽牆前部彎曲部位的曲線很平滑。歷史照片表明採用空軍船帽式樣的黑色裝甲兵軍官船帽上的滾邊有兩種不同形式。一種只在帽牆的邊緣有,另一種則連帽頂也有。


1940年3月27日,與M38型原野灰軍官船帽式樣及材料相同的官方版黑色裝甲兵軍官船帽正式投入部隊。軍官佩戴的M38型船帽與士兵佩戴的M34型基本形狀區別不大,只有一些細節差異,第一是帽頂已經製成了比較好看的尖頂,第二是帽頂有一圈鋁線滾邊,另外在帽牆前部的彎曲部分邊緣也有鋁線滾邊。將軍級的帽子上則是用鍍金鋁線作為滾邊。跟原野灰軍官版一一樣,黑色軍官版船帽也在帽子的內部前端沿著縫線縫有一塊皮質吸汗帶。帽子的內襯材料有灰色或黑色棉布,也有銀灰色或黑色人造絲綢。配在這種船帽上的徽章包括一個在黑底布上銀色鋁線機繡的國家鷹微,和一個手繡的圓形三色微,也有些軍官選擇全部都是手繡的微章。兵種色飾條繼續在這種軍官船帽的正面出現,直到1942年7月命令將其取消之後,雖然有些軍官遵守了命令將其拆掉,但也有一些軍官在此之後仍違反命令堅持使用用這種裝飾,還有一些軍官則開始在帽子上安裝隨時可拆的兵種色飾條。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軍士在晉升為軍官之後,依然佩戴著他們原來那士兵級的M34型黑色裝甲兵船帽。這時他們只是在帽頂和帽牆前部彎曲處加上銀色滾邊,而原來的機繡版帽徽都保留著,但也有的人將其換成了軍官版的高質量帽徽。

M43型黑色裝甲兵野戰帽

1943年6月11日,一種帶帽舌的野戰帽正式投人德國陸軍部隊使用,作為所有階層官兵的標準野戰帽,也將替換原來包括大檐帽、老式船形帽以及各種軟帽在內所有的野戰帽。這種帽子除了帽舌比較長之外,很像德國山地部隊裝備的山地帽,它有與前面介紹的M42型船形帽一樣的左右兩片可動式帽牆,中間用兩顆紐扣扣合,冬天可以解開紐扣把帽牆折下來保護耳朵、臉部和後頸部。裝甲部隊與其它兵種一起同時裝備了這款帽子,只是將顏色換成黑色。



士兵和軍士所戴的M43黑色裝甲兵野戰帽上使用的帽徽是機繡而成的一個鼠灰色國家鷹徽及一個圓形三色徽,兩個徽章一體機繡在一塊黑色T形或三角形底布上,再縫到帽子前面帽牆前彎曲部位上方。另外,士兵/軍士版帽子上的紐扣一般是黑色塑料扣,但也有銀色或塗成黑色的金屬麻點扣版本存在。軍官們的M43帽一般都是私人定製,通常都會選用質量更好的黑色毛料或布料,帽頂還有一圈銀色滾邊,大部分軍官還在帽牆前部彎曲部位邊緣也加上了銀滾邊,紐扣也是銀色麻點扣。將軍們的滾邊自然是金色的,紐扣也是金色麻點扣。


軍官帽子上的徽章是機繡在一塊黑色T形或三角形底布上的一個銀色鋁線國家鷹徽加一個圓形三色徽。士兵級質量的徽章也經常被剛晉升的軍官使用,有些人升至軍官後還繼續佩戴其原來士兵級質量的黑色野戰帽,但把徽章換成了軍官版,還在帽頂加了滾邊。

儘管有命令要求用M43帽來替換掉原來所有種類的野戰帽,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條例是一回事,官兵們遵不遵守是另一回事,仍有很多軍官及軍士不顧規定繼續佩戴以前的帽子,理由很簡單,怎麼方便怎麼來。坦白地說,M43帽的長帽舌其實對裝甲兵而言很不方便,比如用潛望鏡瞄準和觀察的時候,一些裝甲兵在此時將帽子反過來戴,另一些裝甲兵則早就換回了自己的船形帽或軟大檐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gJ-8aXEBrZ4kL1ViAv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