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的「中國版阿拉莫保衛戰」:英國遠征軍與中國藏軍血戰江孜

2019-12-18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在亞東商埠開放前,西藏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從內地輸入,主要通過四川、雲南、新疆三條線路,部分從鄰國廓爾喀(今尼泊爾)、哲孟雄(今錫金)等國輸入,同時西藏方面將黃金、麝香、羊毛、藥材等物品運往內地。「據估計,每年由四川打箭爐運到巴塘的茶葉不下1000萬斤,價值約16萬兩白銀。按英國人李頓的計算,西藏與內地貿易總額,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共值白銀208.5萬兩。這一切都令英國資產階級垂涎三尺。西藏的市場固然理想,而廉價的原料更令人動心,如西藏的羊毛比英國便宜5倍,皮革便宜12倍,更別說那些稀有產品黃金、麝香、硼砂了。」當時英國商人最感興趣的是西藏的羊毛,一些已開發國家期望通過東印度公司購買到西藏的羊毛,而當時東印度公司卻只能在尼泊爾、不丹等國家進行羊毛貿易。此外,礦產資源也是令英國心動的,如英國探險家賀爾德希曾作了如下的自述:「不容懷疑的西藏的許多財富都在這裡(西藏東部)一一所謂財富並不只是某些原始粗野的藝術和工品,而主要是無窮的礦產。」


1764年,英國征服了孟加拉以後,擴張活動開始北移,於是毗鄰印度的尼泊爾、不丹和我國西藏地區,便成了東印度公司發展所謂「貿易往來」的主要目標。1786年,東印度公司的上層作出了一個決定,要搜集有關從印度有沒有可能去西藏,從而跟中國西部地區通商方面的情報。之後第一任英國印度總督哈斯廷斯就派波格爾去西藏。臨行時哈斯廷斯指示波格爾,探察隊必須查明拉薩與西伯利亞之間的大片土地和交通情況,以及孟加拉到拉薩、拉薩至附近各地區的道路和居民情況,並設法締結孟加拉與西藏之間的商約,爭取在拉薩設立英國商務代表機構。

1774年,波格爾到達西藏日喀則,拜會了班禪六世,送上了哈斯廷斯的信件和禮物,請求班禪為他「疏通」關係,以便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一個地方性的通商條約,允許英國人自由出入西藏做生意。但這個要求被班禪拒絕了。事後波格爾在日記中寫道:「中國在西藏的主權,是阻止我前進的絆腳石。」1783年,為了挽救東印度公司出現的經濟危機,哈斯廷斯派遣忒涅和桑德斯沿著波格爾的老路,再次潛入西藏。忒涅在扎什倫布寺住了3個月,企圖簽訂商約的事依然毫無結果。忒涅的報告中還特別呈報說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是阻礙通商的根本原因。波格爾和忒涅的前後兩次入藏探查儘管失敗了,但他們獲得了大量有關西藏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情報,這就更加刺激了英國殖民者的侵藏野心。

此外,為了維護其在亞洲地區的既得利益,英國提出了「三個緩衝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的戰略思想。三個「緩衝區」中,第一個就是「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保證印度不受威脅」;第二個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國家都在英國的控制之下,海軍把守著進出印度洋的所有要道」;第三個是「阿富汗,它擋住了沙皇俄國。」兩個同心圓的內圓是:印度西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邦——印度東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外圓是:波斯灣的酋長國——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國。一個內湖就是英國控制的印度洋。除此之外,還有通往西藏進一步向中國西部擴張。由此也可以看出,挑起侵藏戰爭是英國的既定目標。


1903年7月,英帝國主義派出以榮赫鵬為正帥、懷特為副帥的一支千人大軍,由麥克唐納少將指揮,開始了對西藏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一場以江孜人民為主的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武裝侵略的戰爭爆發了。

1903年12月12日,麥克唐納率侵略軍1150名,攜火炮4門、馬克沁機槍4挺,越過則利拉山口,於13日占領了仁進岡,14日進占通向江孜的重要門戶——春丕。1904年1月4日,麥克唐納和榮赫鵬又率軍越過帕里,於8日推進到堆拉。面對英軍即將發起的大規模武裝攻勢,西藏地方政府在主戰派的強烈要求下,不顧清廷「不許輕易出兵」的指示,從各地徵調軍隊兩千餘人,趕到堆拉以北的曲美新古一帶,構築了兩道石牆,組織防禦。這些部隊屬於臨時調集,未經訓練。藏軍指揮拉丁色、朗色林等都無戰爭經驗,以致在兵力部署、作戰指揮等方面存在許多漏洞。

1904年1月,英軍和藏軍在曲美新古相遇,英軍頭目榮赫鵬欺騙藏軍,要求雙方停火談判。英軍在退槍膛一剎那又將子彈上了膛,而藏軍遵守約定,熄滅了火槍的火捻。麥克唐納卻暗中調動兵力,搶占山頭。英軍于山的右側部署了機槍和炮兵陣地,騎兵在平地展開,將藏軍全部包圍。榮赫鵬假裝拖住藏軍指揮官,麥克唐納指揮英軍強迫藏軍繳械。拉丁色代本拔出左輪手槍朝天放了一槍,發起了總攻的信號,周圍的藏軍及時拔出腰刀向敵人衝去。但是藏軍卻無法打響火繩槍,因為要裝一顆子彈,再點燃火才能引發火繩槍,熟練的戰士也得四五分鐘才能引發。在敵人機槍、來復槍和大炮的密集掃射轟擊下,藏軍毫不畏懼,用手中的大刀、長矛、鐵叉與英軍展開了搏鬥。英軍對藏族軍民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隨後又乘機攻下了古魯。據統計,曲美新古戰役中藏軍共有1400多人犧牲,談判代表拉丁色及隨員也慘遭不幸。英國侵略軍戰爭中慘無人道的血腥屠殺行為更加激起了西藏人民的無比憤怒,進一步點燃了廣大西藏人民反侵略的熊熊烈火。


4月5日,英軍繼續向江孜進犯。沿途群眾自動組織起來阻擊敵人的軍火和糧食,封鎖消息,破壞交通,用長刀、梭標、棍棒協同藏軍阻擊敵人。4月9日,藏軍得知英軍已開始向雜昌推進。雜昌是通往江孜的必經之路,這裡有一條約1公里長的峽谷,懸崖峭壁,深澗激流。藏軍在這一帶集中了4000多兵力,決定利用這一天然屏障阻止英軍的進一步入侵,保衛江孜。當時英軍派了30餘騎兵作為先頭部隊侵入峽谷,而藏軍缺乏作戰經驗,行進過程中驚動了敵人,但利用所處的優越地形,將土槍、土炮、滾木和飛蝗石子一齊向敵人打去,打得敵人團團亂轉,無處逃生。最後,進入峽谷的英軍先頭部隊全數被殲。但山谷外的英軍用重炮轟擊峽谷兩側的山頭和山坡,敵步兵在大炮掩護下,從山後和兩側奪取了藏軍陣地。英軍攻下雜昌藏軍防線後,11日侵入江孜。由於駐守江孜的軍隊大部分調往南面各隘口防守,因而與英軍相比,兵力懸殊。在此情況下,江孜守軍主動後撤。4月13日,英軍占領江孜。

占領江孜後,英國侵略軍將其大部分騎兵和步兵及榮赫鵬的指揮部駐紮在江洛林卡一帶,將部分偵察部隊和騎兵分散駐紮在郭村一帶的藏軍防區附近,不時出動小股部隊巡邏偵察。侵略軍還向江孜宗本(意為縣長或縣官)及附近各寺廟、莊園的頭人發起招降攻勢,但卻無一人前去應降。江孜失陷後,西藏各地民兵又重新動員起來,徵集軍隊達16000餘人,聚集在江孜、日喀則及由江孜到拉薩的大道上。同年5月3日,在夜色的掩護下,1000餘藏軍襲擊了江洛林卡榮赫鵬營地,幾乎全殲敵人。榮赫鵬在極度恐慌中帶領40名士兵倉惶南逃至康馬村,遭到襲擊,幾乎被殺死。

據英國侵略軍官華達爾的記載,「我們突然被西藏人的奇怪的戰鬥喊聲所驚醒,幾百個西藏人粗暴而尖銳的聲音,『基、呼、呼、嗚、嗚!基、呼、呼、鳴、嗚里』,這樣的喊叫,就在幾碼的距離,在我們的矮牆外面,接著就是幾百枝短槍的爆裂聲,子彈從四面八方呼呼飛來,他們的槍炮噴出長條的火舌。」直到5月7日,布蘭德軍從卡若拉返回增援,英軍才又暫時穩住了陣腳。5月26日,英軍另一部分增援部隊從亞東趕到江孜後,重占帕拉村,藏軍拚死抵抗,打死了英軍的加斯丁大尉,最終藏軍因傷亡過多而退出帕拉村。英軍仍不能衝出重圍,逃竄亞東求援。途中又受到人民的攔擊追剿,憤怒的群眾僅憑棍棒石頭就打得侵略軍如喪家之犬。江孜軍民打退敵人瘋狂進攻後,群情激憤,全民出動和藏軍一起,夜以繼日地修築工事,地道從白居寺可直達宗山和強扎洞,從街巷的屋舍到宗山的南面都連接起來。白居寺的制高點上設有炮台一座,台槍一桿,並建立了值班哨制度,寺內喇嘛全體出戰,使英軍在兩個月內陷入被動,沒有進行大的軍事行動。藏軍通過帕拉伏擊戰將英軍趕出了江孜。

6月28日,英國侵略者為爭奪江孜發起了新一輪的軍事進攻。英軍以江孜附近的紫金寺、帕拉村和江洛林卡三處為基地,包圍了江孜宗政府(意為縣政府)及街巷的藏軍,在通往拉薩和日喀則的道路上進行把守,並將江孜宗政府和江孜城的水源完全切斷。宗政府位於江孜城中央一個突出的小山上,碉堡式建築非常堅固,是江孜平原的制高點。7月3日,英國侵略軍頭目榮赫鵬發出最後通牃,限藏軍於7月5日前撤出宗政府,否則採取軍事行動。西藏方面自然不能接受,英軍遂於7月5日上午開始向江孜城區發起總攻。在江孜宗城堡上藏軍猛烈的反擊下,英軍死傷嚴重,雖然有優勢的裝備,但是仍然不敢靠近。

據西藏和平解放後江孜83歲的偉堆旺雄和68歲的奔巴次仁兩位老人說,「藏軍守住山,敵人不攻就不開槍,等敵人攻的時候就用火藥槍、拋子(藏民放羊用的一種工具)和石頭一起向敵人打。這樣敵人圍攻了幾天仍然打不上去。藏軍在山上不但毫不動搖地進行防守,而且還有時下山來摸敵人的營房。在這裡守了1個月,山上的存水喝乾了,他們就在晚上將人用繩子從幾十米高的懸崖上吊下來取山下的一坑污水喝,最後污水也喝乾了,就喝自己的尿。在這種情況下,藏軍和民兵始終沒有一人動搖。」最後,英軍使用了大口徑的火炮,以優勢炮火將江孜宗城堡轟開一個缺口,並組織步兵衝鋒。在藏軍和民兵彈盡糧絕時,英軍展開強攻,藏軍和民兵以刀、矛、棍棒等與英軍展開白刃搏鬥,但終因傷亡過重,一部分從西南方向的懸崖上用繩子吊下來,突出英軍的重圍,轉移到白居寺繼續投入戰鬥,另一部分來不及突圍的戰土就和敵人徒手搏鬥,最後跳崖殉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q-WGG8BMH2_cNUg3C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