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五大王牌部隊,骷髏師只能排第五

2020-03-11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第一 黨衛軍第二裝甲師(帝國)

帝國師被公認是武裝黨衛隊的頂尖王牌,作為黨衛隊最早的組建的師級部隊,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組建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擴編為師而擠占了帝國師排名第一的位置,否則不論從資歷還是戰功來說他都應該是黨衛隊武裝師的NO1。像警衛旗隊一樣,帝國師的成員都是納粹黨眼中種族、意識形態和軍事方面的精英,希姆萊對他們給予了厚望。但是國防軍起初對此卻不以為然,覺得他們不過是一幫由政治打手組成的烏合之眾。但是在保羅·豪塞爾的精心調教之下,帝國師很快就成長為一支絕對忠誠於納粹黨並富於冒險進取精神的職業軍隊。


黨衛軍「帝國」師於1943年10月正式從裝甲擲彈兵師升級成為裝甲師,該師的師徽一直為狼之鉤,成為裝甲師後的正式師徽又加上了一塊缺右上角的盾牌,但與警衛旗隊」師不同的是,該師即使成為裝甲師後在坦克上畫的師徽都不會帶有盾牌,而是只把狼之鉤畫上。


另外在庫爾斯克戰役期間,該師還使用過一種偽裝師徽,圖案為一道橫槓上面加兩道豎槓。

注意看坦克炮塔側面裝甲的標誌,說明這支部隊來自黨衛軍第2裝甲團第8連,即重裝甲連。

該師的黨衛軍第2裝甲團第8連為重裝甲連,裝備虎式坦克,該連有一個獨特的連徽,圖案是一個跳舞的小鬼。

上圖坦克前面裝甲左方有明顯帝國師的狼之鉤標誌,前右側有一個倒寫的漢子「福」。

另外該師還有很多坦克帶有自己獨特的標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倒過來寫的中文「福」字,還有一輛虎式上面畫了只米老鼠。

二戰爆發後,帝國師參加了除挪威和北非的所有重大戰役,特別是作為唯一的武裝黨衛隊師級戰鬥部隊參與了奪取莫斯科的「颱風行動」。不管是作為進攻時的急先鋒還是敗退時的救火隊,帝國師在戰爭中的出眾表現最終贏得國防軍同袍的尊敬。排名德國二戰陸軍戰鬥力之首我想不應該又任何爭議。

第二 黨衛軍第五裝甲師(維京)



「維京」師在德軍黨衛軍各師中名聲很響。該師組建於1940年12月,其基本構成是一個主要以被占國家志願兵組成的「德國」團。1941年1月被重新命名為「維京(Wiking)」,又被編入兩個團:包含294名挪威志願者的「諾德蘭」團以及包含216名丹麥志願者的「維斯特蘭」團,另外還有一個由荷蘭、芬蘭志願兵組成的「諾德斯特」營。「維京」師首任的指揮官是菲利克斯。斯坦納上將。這是德軍中第一個有非德國人參加的黨衛軍作戰師。很快這個師便被作為德軍的一級戰備師。

上圖坦克右側護裙板前方有明顯維京師師徽

1942年初開始,該師開始他們最鼎盛的三年的表演。此時「維京」師又得到補充的一個裝甲團。接著「維京」師協同第13裝甲師和第125步兵師向高加索地區發起進攻並進入羅斯托夫,庫班以及特拉克河。1942年8月,「維京」師攻克麥科普油田。1943年春季之前「維京」師一直在高加索地區作戰。在「維京」師里,作戰部隊調動很頻繁。其下屬的「諾德蘭」團被抽調出去組建新的黨衛軍師。而很多北歐籍的部隊也被經常被編入編出「維京」師,其中有挪威人,愛沙尼亞人。

注意上圖坦克後側維京師標誌。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維京」師處於三面蘇軍包圍的險境中,不得不開始向北方退。1943年3月,「維京」師中的「諾德蘭」部隊分離出去建立了新的SS-「諾德蘭」師,芬蘭部隊也被調離,不過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愛沙尼亞營「納瓦」以及更多的荷蘭、比利時以及德國新兵。1943年10月,「維京」師被正式編為滿員的裝甲師。1943年夏秋季,「維京」師參與了哈爾科夫以及第聶伯河的一系列防禦戰鬥。當蘇聯紅軍在1944年6月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時候,「維京」師和大量其他德軍師一樣無奈的向德國境內撤退。1944年初作戰中「維京」師(也有資料說僅有其下屬的法籍「沃魯」旅被圍)被蘇軍包圍在「切爾卡瑟口袋」,包圍圈內只有「維京」師是裝甲師,所以它被作為先頭突擊部隊以試圖衝破包圍。儘管「維京」師最終衝出了包圍圈,但是代價是損失了所有的裝甲兵器和大量其他裝備,包括人員的慘重傷亡。在切爾卡瑟包圍圈內被圍的56000德軍只有35000人得以突圍。


「維京」師突出切爾卡瑟口袋的殘部被轉到波蘭重組為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此時蘇軍已經全線壓向了維斯圖拉河並前出到波蘭華沙。「維京」師協同黨衛軍第3「骷髏」裝甲師以及國防軍的第19裝甲師不顧一切阻擋蘇軍的前進。「維京」師奮力作戰終於頂住了紅軍的進攻並將蘇軍逐過維斯瓦河(這條戰線德軍一直堅守到1945年1月才被蘇軍突破)。1944年12月,「維京」師從華沙撤離至匈牙利布達佩斯,按照上面的指示,他們要突破蘇軍在布達佩斯形成的包圍圈營救被困的45000德軍部隊。由於蘇軍在各方面都占優,「維京」師苦戰兩個星期還是無法突入布達佩斯,只好轉到布達佩斯以西參與防禦,該師還參與了德軍在1945年初失敗的「巴朗頓湖反擊戰」。最後該師於1945年5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向蘇軍投降。「維京」師是德軍黨衛軍部隊中很有名的一支,除了因其參與了大量殘酷的戰役,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其大多數兵員都非德國人,而是其他西歐和北歐國家的志願人員。

總評:黨衛軍「維京」師參加了東線多場血戰,其戰鬥力相當可觀。假如要列出納粹德國黨衛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戰鬥師,我想它應該可以排進前5名,但作為一支主力由外籍志願兵組成的師團,這樣的戰鬥力理應得到額外的加分。所以將其排在第二,相信不會引起太多的異議。

第三 黨衛軍第11裝甲擲彈兵師(北歐)


只看看該部隊在柏林防禦戰中的表現就知道他們是如何王牌的一支部隊,1945年4月7日,「諾德蘭「師(北歐師別稱)的裝甲力量得到補充,其中有SS第11裝甲團的26輛3號突擊炮(24輛可用)、10輛4號L70驅逐坦克,還有臨時編入的SS503重坦克營12輛虎王坦克(10輛可用)、8輛4號自行高射炮(7輛可用),屬第3裝甲集團軍指揮。4月17日蘇軍發起柏林總攻擊時,「諾德蘭「師成為第9集團軍的預備隊,與嚴重受損的第56軍一起死守柏林西部斯特拉斯堡陣地,蘇軍裝甲部隊如決堤洪水般洶湧而來,「諾德蘭「陷入重重包圍,經過血戰奇蹟般地突破西南包圍圈並於4月23日晚成功退卻到柏林市區。4月26日,「諾德蘭「殘部在新師長古斯塔夫-庫爾根貝爾格SS旅隊長率領下,以最後的虎王坦克和突擊炮在總理府東南的菩提樹大街繼續著毫無希望的防禦戰。第二天大部分的殘存兵力退入了政府區並於27日撤至國會大廈(Reichstag)一帶。從27日至30日守軍們就在這最後的幾公里範圍內做垂死掙扎,有的士兵竟然將自己用鐵鏈鎖死在據點的機槍座上!


4月29日希特勒自殺後,大部分德國守軍開始投降,防禦市中心的居然只剩SS法國志願兵和「諾德蘭「師。5月1日,該部命令士兵一步也不准後撤死守哈林澤車站,當時裝甲兵力為5輛虎王坦克、4號坦克/突擊炮6輛和少量「追獵者「驅逐坦克。5月2日半夜,最後的防線崩潰,「諾德蘭「師的死硬分子終於不願賣命而以最後2輛虎王坦克為先導試圖突圍逃出柏林,結果所有的坦克皆被擊毀,少量士兵渡過易北河向盟軍投降,大多數人在柏林市區被蘇軍擊斃或俘虜。


評價

SS第11裝甲擲彈兵師「諾德蘭「擁有31名騎士勳章或更高級勳章的擁有者,但是由於該師番號被夾在名氣太響的SS第10「布倫斯堡師「和SS第12「青年師「中間,而且在戰爭中總是執行不為人重視的防禦戰,因此在很長時間裡被忽視了。應該說「諾德蘭「是SS外國志願部隊里少有的精銳,它的裝甲力量遠不如SS第5裝甲師「維京「,但是戰績卻毫不遜色,因此有部分史學家甚至認為「諾德蘭「是比「維京「更勝一籌的SS最強外國志願師。「諾德蘭「在戰爭末期死守柏林的目的亦是一個未解之謎。

第四 國防軍第7裝甲師


法國戰役開始,該師按照裝甲師的編制進行了徹底改編。第66裝甲營被加強,組建了第25裝甲團,下轄3個裝甲營。第6、7步兵團也被改編為第6、7機械化步兵團,並歸第7機械化步兵旅指揮。

1940年2月12日,埃爾溫·隆美爾少將從斯圖姆手中接過了第7裝甲師指揮權。這期間,PzKw38(t)坦克代替了大多數的老舊坦克,特別是Ⅰ型坦克。38(t)坦克性能遠優於原來的Ⅰ型和Ⅱ型坦克,火力與Ⅲ型相當,但是火炮射程更遠。入侵法國前夕,一個摩托化重炮連(裝備150mm自行火炮)被加強到第7裝甲師。這次改編使該師的坦克作戰能力顯著提高,編制的坦克數量達到180輛左右。


法國戰役,該師僅有2624人陣亡、受傷和失蹤,損失坦克42輛,獲得「魔鬼師」的稱號。

在俄羅斯平原上,第7裝甲師像「消防隊」一樣,經常幫助前線的步兵師對付蘇軍的反攻。


第一次防禦:1941/42冬、1942春

第3裝甲集團軍遭到蘇軍打擊,但第7裝甲師未受攻擊。由於疲憊和損失,第7師於12月6日後撤。最後沿利馬建立了第1道防線,可是,此時的第7裝甲師像大多數師一樣,不過是一個戰鬥群規模:僅有千餘步兵和少量坦克。為擋住蘇軍,該師苦戰至1942年3月。援兵終於到達,包括40輛坦克。5月2日勝利。之後部隊脫離第9集團軍,調回法國休整補充。在俄國的第一年中該師損失9200人,其中2100戰死。

返回東線1942/43冬

經過漫長的路途,1月1日至5日第7裝甲師抵達俄國南部頓河流域地區,6日前往佛徹斯太特東北,與蘇軍第3近衛軍的一支部隊遭遇。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該師還是於1月20日後撤了,並堅守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和斯拉萬斯克附近,連日激戰。至2月15日,該師離開防線重組,並轉隸於第1裝甲集團軍第3裝甲軍。此時蘇軍開始了冬季攻勢的最後部分,目標是全殲南方集團軍群。

庫爾斯克

1943年夏,德軍夏季攻勢發起,準備於1943年7月5日發起「堡壘」行動。戰鬥開始後,第7裝甲師是第3裝甲軍內唯一取得進展的部隊。當步兵首先發起進攻時,25裝甲團也在一次坦克大戰中突破了T-34的防守,現在第6裝甲師11裝甲團,隨第7裝甲師共同前進,這兩支部隊不斷獲得勝利。但是,到第3天。即使第7師取得了這些勝利,但第3裝甲軍仍不能突破蘇軍防線,隨後該軍轉向北面進攻,第7師擔任側翼支持。6天後,進攻繼續,在第6裝甲師與敵激戰後,第7師再次衝到了前面,占據多納茨。不過這已經太遲了,蘇軍已經獲得了突出部的全面勝利,此時,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堡壘行動終止。


前往北方

1944年6月21日,蘇聯紅軍發起了它的最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巴格拉季昂」,中央集團軍群遭受重創,一周之內,3個軍幾乎被全殲,損失了24個德國師,並在防線上留下了一個幾百公里寬的缺口,蘇軍正由這個口子飛速湧入,於是從其他前線和部隊調來的德軍撲向白俄羅斯,試圖堵上這個豁口,第7裝甲師也被火車從倫堡(現烏克蘭利沃夫)運至戰線後方30公里的里達,當7月5日,該部的第一個單位到達後,就立即被派往霍爾斯扎尼歸屬第4集團軍第39裝甲軍,實際上此時的第4集團軍以被包圍並殲滅在明斯克以東,所以該裝甲軍兩翼都未於友鄰取得聯繫,因此第7 和第5裝甲師歲竭力抵抗,但為了避免被包圍仍然隨裝甲軍步步後撤,到7月9日,總算與其他部隊取得了聯繫,並渡過聶曼河抵達1941年6月戰鬥過的奧利塔附近,7月12日到24日部隊在東岸建起橋頭堡,並隸屬於第3裝甲集團軍。該軍的北翼此時已與北方集團軍群16集團軍徹底失去了聯繫,因此在這些部隊間有著一個巨大的口子,第7師派駐於此,就是為了以備不測,並被寄望能夠封閉缺口。


第7師受命攻擊龐哲維奇,但是部隊卻無法按規定集結,因為計劃中的進攻出發地域已被蘇軍占領,要發起進攻就的重新奪取這些地方,而奪回這些地方後,估計部隊已無繼續進攻的能力,因此命令只得被撤銷。從7月28日到8月1日,第7師繼續步步後退,退過了渡比薩河,並在拉賽恩與蘇軍展開激戰直至8月15日

這些最後的戰鬥中25裝甲團2營都沒有參加,因為它被留在奧利塔後面,直到8月18日才歸隊。幸運的是第1營已於7月18日歸隊,並換裝了「豹」式坦克,而此時第2營仍使用四號坦克。


最後一戰

在紅軍開始新的進攻前,第7裝甲師被作為第2集團軍預備隊,駐紮於琴查諾夫。在蘇軍進攻的第一天,第7師試圖發起一次反突擊,但是蘇軍太強大了,反突擊幾乎未產生任何影響,之後又與大德意志師和18裝甲擲彈兵師發起多次反攻,雖然擋不住蘇軍,但是還是掩護一部分部隊撤至埃爾並。儘管第7裝甲師曾發起救援行動,但是這最後的一座城市還是於2月9日失守,這部分戰線也隨之安靜了將近一個月,不過此時的第2集團軍業已被徹底切斷。整個第2集團軍包括第7 裝甲師,被慢慢的向但澤附近的海濱地區壓縮。

第7裝甲軍包括第7裝甲師被逼向戈滕哈芬,並最後撤往奧古斯霍夫特半島,並在這兒丟棄剩餘坦克後於1945年4月5-6日海運至海拉半島。10 天后,該師(實際上只剩下個名字了)。10天後又被撤至斯維穆德,並呆到4月18/19號左右,又被用火車運至瓦潤-潘茲林,隸屬於第3裝甲集團軍,實際上已無任何戰鬥力,1945年5月3日第7裝甲師向美英軍隊投降。

總評:第7裝甲師雖然是第二批裝甲師,但作為隆美爾調教出來的嫡系部隊,他們顯示出非凡的戰鬥力,法國戰役檢驗了他們的進攻實力;而在俄羅斯平原上,第7又展現了防禦中的堅韌不拔。但他們始終無法和黨衛軍部隊的地位相比,無論裝備更新或者補充上都有差距,在這樣的差距下仍然戰鬥力非凡,足以讓他們配享德軍前五大主力。

第五 黨衛軍第三裝甲師(骷髏)


波蘭戰役後,新建了一些武裝黨衛隊師團。第3武裝黨衛隊師由一些參加過波蘭戰役的「骷髏」單位和國內「骷髏」組織的後備隊加上其他一些武裝黨衛隊輔助部隊而組成。其中一些來自武裝黨衛隊「Heimwehr Danzig」部隊,它原先是武裝黨衛隊骷髏營「Gotze」,經過擴編後改名為武裝黨衛隊「Heimwehr Danzig」部隊,規模在營與團之間。這個部隊在陸軍指揮下參加了波蘭戰役,之後一些部隊被調出以作為新成立的「骷髏」師的骨幹。「骷髏」師在Dachau附近的武裝黨衛隊訓練基地編成,隨後在Wurttemberg和Truppen Ubungsplatz Obermunsingen接受進一步培訓。當培訓結束後,正式任命了Theodor Eicke為該師師長,他原先是國內「骷髏」組織的總指揮。


1943年2月,該師回到東線加入南方集團軍群。隨後參加了對蘇軍冬季攻勢(已經在史達林格勒殲滅了第六集團軍)的反擊。在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中,它加入了南線反擊部隊,為重奪哈爾科夫立下了戰功。在這期間,該師師長Eicke戰死。那以後,它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在南線與黨衛隊兄弟部隊一起參與了幾場最重要和最血腥的戰鬥(包括了在Prochorovka的坦克大戰)。會戰結束後,「骷髏」師擔當起了東線的預備隊(消防隊),轉戰東線南部和中部近一年之久。在這期間,1943年10月它被改編成了裝甲師,名字也改為:第3武裝黨衛隊「骷髏」裝甲師。


隨後,該師被派往南方參加布達佩斯解圍戰。為了解救被圍的45,000德軍,「骷髏」師一直打到了布達佩斯機場,但迫於蘇軍的強大兵力和資源優勢,始終未能達到目的。(戰史上也有爭論,因為該師被從機場附近撤回,在布達佩斯北面發起攻勢,希望能包圍和摧毀一些蘇聯部隊,但未達目的。如果從機場繼續攻擊,有可能為被圍部隊打開一條通路,但這是後話了。)


注意領章,骷髏師標誌

從那以後,隨後該師在布達佩斯以西進行防禦作戰,一直退到維也納附近。該師於1945年5月9日向美軍投降,但作為戰俘被移交給了蘇軍。

評價:他們參加了幾乎所有德軍在東線的軍事行動,除了因為41年重大損失後後撤至法國進行休整躲過了史達林格勒。其他包括著名的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等等無一例外。在東線最危險的地段永遠可以看到他們和「維京師」的身影,作戰的頑強程度在所有11個黨衛軍裝甲師中名列前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QpEynAB3uTiws8KnK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