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發迎機遇,超燃衝壓發動機箭在弦上,還獲國際巨頭助力?

2019-12-25     大喵情報局

年關將至,大環境下歡慶的氛圍已經緩緩升騰,國產第一艘航母山服役後的激動、新鮮的心情還沒有緩過來,對於我國國產航發而言,恰似迎來了兩項機遇。

眾所周知,航空發動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大國製造」和「智造」的關鍵衡量要素,它的整個體系幾乎觸及各處分類,對於技術難度要求之高、工藝水準之強、資金投入之大、人才隊伍之廣等,可以稱得上是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

但是,正視航發這個問題之後,我們會發現,中國航發技術在世界的軍事格局中,並未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試看,美國、俄羅斯、法德(歐洲航發主要代表),日本以及看似沒落的烏克蘭,幾乎霸占著世界航發實力排行榜。

通過軍事利益格局割據會發現,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將歐美從某種程度栓在一起,期間的一些技術存在著可控範圍內的「分享」,日本則是在上個世紀依託於成為美國的「製造工廠」,進而除了完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外,還培養了一大批航空技術人才。

從上述分析的例證來看,我國航發發展的優勢途徑只剩下兩點:不計任何成本的獨立研發新一代航空發動機(區別於傳統航發)和巧借「外力」技術縮短研發周期。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然明白大喵所說的,國產航發迎來了兩項機遇的緣由了。

據環球網12月中旬報道稱,烏克蘭馬達西奇航發公司已經被中國企業收購超過半數的股份,並且中國企業還承諾將在兩年內投資2.5億美元,支持烏克蘭馬達西奇航發公司的研發製造。

需要了解的是,馬達西奇是烏克蘭唯一一家航空發動機工廠,在這裡大喵稍微補充一點的是,烏克蘭的航發實力是依靠當年「繼承」蘇聯的大部分工業資產獲得的。但是,由於資金一直是「勒緊的狗鏈子」,讓烏克蘭經濟不堪重負,從而導致這家公司瀕臨倒閉;可是,烏克蘭出色的航發工程師一直都在,所以馬達西奇公司一直被稱為世界航發「動力沙皇」,其吸引力可見一斑。

關於這一步中烏合作,其未來發展趨勢已經是顯而易見的,資金對於技術的相互補足,各取所需,互利共贏。這樣一來,我國航發藉助「外力」助力國產航發,其結果必然後縮短研發周期,這就是第一項機遇。

大喵此前寫文總結道,衡量常規航發的實力的三大要素是:其一、航發的推力是否足夠大;其二、在消耗同等燃料的基礎上,所作的功是否足夠多;其三、航發的使用壽命是否足夠長。那麼,用歸因理論來探究的話,那就是衡量材料的高耐用度以及生產工藝的精度。

曾有軍事愛好者疑問稱,我國的航天火箭發動機技術如此之強,難度就不能將其技術遷移運用大航發上面嗎?實際上,還真不能。火箭發動機技術對比航空發動機技術,著實「矮了一截」。因為,航空發動機除了對動力極高要求外,還對「使用頻次、時長」等因素,都有著考量。也就是說,如何將優勢進行互補,資金和技術整合,工藝和材料科學結合,理論和實驗操作融合才是重點。

梳理一下我國航發的發展節點不難發現,太行WS-10系列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借鑑俄羅斯AL-31F系列研發改進;泰山WS-13中推渦扇發動機、峨眉WS-15大推力小涵道比矢量渦扇發動機、WS-20大推力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等,都是我國下極大成本進行獨立自主進行研發。

這也恰恰應證了,在常規航發的研製道路上,美俄是走在我國前列的。那麼,要想實現「超越」,必須在新領域新技術方面,獲得領先地位。而這,恰恰就是大喵要說的第二項機遇。

近些年來,超燃衝壓發動機這個類目逐漸開始在軍事圈裡頻頻出現,其特點也讓觀察人士評論稱,其是第六代戰機以及高超音速發動機的絕佳選擇。需要指出的是,超燃衝壓發動機與傳統發動機有著相當區別,因其不需要攜帶氧化劑,可在高速飛行中獲氧,發動機自身的重量降低,進而產生更大推力,航速也將因此提升。

論其特點,目前液氫燃料超燃衝壓發動機是各國研發的一個重點,據悉在理論試驗中飛行速度可高達25馬赫,由此可見其非比尋常。而我國從高超音速推進風洞建成,到世界上首台航空煤油超燃衝壓發動機誕生,再到凌雲二號臨近空間平台超燃發動機的研發,這一步步光輝的腳印證明,中國在超燃衝壓發動機領域已經是走在全球前列。特別是,我國王振國院士針對寬範圍發動機研發,提出的全新獨創的多凹腔方案,讓我國在超燃發動機研發方面,定力和信心又堅定了,已經箭在弦上了。

大喵想說的是,在當下國際的背景下,我國完全有資金、人才隊伍以及持之以恆的決心,只要把握住時代的發展機遇,中國航發變大變強,與美俄比肩甚至超越,這都是可以預見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va-PW8BMH2_cNUgQn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