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智說④丨李志明:切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

2023-12-25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智說丨李志明:切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

核心觀點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帳,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李志明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因此,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列為2024年重點任務之一。

準確理解和把握民生的內涵、外延和特徵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孫中山對民生最集中的闡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因此,民生概念的內涵,簡單來講,就是人民的生計或民眾的生活。當前,對於民生概念的外延,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理解。廣義的民生概念,是指所有直接或間接與民生有關的事務。其幾乎可以延伸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任何領域。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領域來界定的,屬於「社會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領域的事情,與民眾生老病死、生存發展緊密相關」,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基本發展權利的實際享有和實現的狀況。相對於廣義民生概念,狹義的民生概念更易把握,也更貼近具體民生政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其中,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分別對應的兒童福利、基本教育、就業與收入分配、醫療衛生、基本養老保障以及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等領域,是民生事業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為突出的民生問題,基本覆蓋了每個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

民生具有層次性。民生包括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質量民生三個層次。底線民生為困難群眾生活托底,主要是指困難群眾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其是政府在民生領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而必須堅持、必須做到的事情。基本民生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包括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等,滿足群眾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等基本需求。這是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要任務。質量民生是指更高層次的民生保障,側重於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這是全社會共同的任務,也是我們在搞建設、謀發展中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了解民生的層次性,有助於我們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守住底線、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努力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同時形成合理預期,使人們認識到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奮鬥的目標。

民生具有發展性。民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受社會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社會經濟水平等的影響,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基本民生和質量民生的邊界也是相對的,一個時期質量民生的內容在下一個時期可能成為基本民生的內容。因此,我們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滿足群眾新期待,在解決民生問題上切不可有懈怠和一勞永逸的思想。

民生需求是剛性的。很多國家的發展實踐表明,民生需求具有剛性的特點,其待遇水平容易往上升、難以往下降,其制度調整更是困難重重。這啟示我們,一定要使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既不能超前,以免引發「福利病」,妨礙經濟持續發展,也不能滯後,以免妨礙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為政貴在行,民生重在實。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帳,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否則就會失信於民。盡力而為是負責態度,量力而行是科學精神,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盡力而為,就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更多的公共資源投入到民生領域,把更多的政府工作精力投入民生領域,努力建設服務型、民生型政府,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我們要拋棄過去那種「民生投入是純消費」、民生「光投入不產出」的錯誤看法。事實上,對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主要民生領域的持續投入,收穫的將是人力資本的提升、就業質量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後顧之憂的緩解、健康水平的獲得,所有這些都將為經濟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巨大需求和持久動力。

量力而行,就是要按照「有多大能力解決多大問題」的原則,合理確定民生工作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要好高騖遠,吊高胃口,作兌現不了的承諾……即使將來發展水平更高、財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過高的目標,搞過頭的保障,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這既是資源和能力約束的客觀要求,也是民生剛性增長規律下我們應當作出的理性選擇。如果我們在進行民生建設時不管不顧,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會造成工作的被動,還可能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因此,在確定民生建設標準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向已開發國家看齊,向福利國家看齊,而應該實事求是,立足國情、循序漸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

抓好重點民生領域切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對此,2024年應圍繞以下重點著力推進。

一是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就業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任何時候都要抓好。必須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要完善調控手段,充實政策工具箱,強化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實現與就業政策協同聯動。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讓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促進位造業高質量就業,擴大服務業就業,拓展農業就業空間,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持續穩定發展以增加就業,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

二是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首先,要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免除全體國民的「生存危機」和「生存恐懼」,維持了國民的最低生活水準,切實起到兜底保障作用。其次,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體系,解除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失能等後顧之憂,保障參保人在風險事故發生後的基本生活。再次,要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特定群體完善社會福利制度體系,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

三是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髮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落實和完善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方面生育支持政策,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促進生育率合理回升;另一方面,開發和利用豐富的低齡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髮經濟,促進養老與教育培訓、健康、體育、文化、旅遊、家政、康復輔具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的適老化轉型。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智觀天下丨中國能源轉型遙遙領先綠色認證將「護航」國際合作

關注丨民宿行業迎豐年特色化品質化是趨勢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fc91e4346f74c9d1f230ef1b4c228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