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一個漢字「逐」,逐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因此需要重點記憶。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夸父逐日」的故事,其中的「逐」字,讀zhòu(胄),意思是奔跑,並不是大多數人理解的「追趕」。
但依國家語委一貫的改革方法,此處的用法,很可能會隨著大眾使用習慣的發展,慢慢約定俗成讀zhú,意義也定義為追趕。回到正題,逐字的詳情如下:
逐。讀音有四個:
(一)zh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逐,追也。從辵,從豚省。」會意字,本義追趕,或者是從後面追趕。關於許慎的這個說法,商承祚在《殷墟文字類編》中有不同意見:「此字或從豕、或從犬、或從兔、從鹿,從止,象獸走壙而追之,故不限何獸,許雲『從豚省'』,失之矣。」我們相對認為許慎因為缺少甲骨文資料,因此有這樣的註解。當然現在我們已經不會有這樣的認識了,因為甲骨文的資料已經很豐富了。我們來看甲骨文字形:
(逐字的甲骨文字形)
在「辵」部之外,或者是兔,或者是豕(豬),或者是鹿,最終發展成小篆,都是《說文》小篆的字形。我們再看一下它的字形發展:
(逐字的字形發展)
金文及漢簡中仍有承襲從犬的字形。不管是追趕的什麼獸類,逐都是追趕的意思。比如《左傳·莊公十年》:「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曹劌)下車,細看齊軍的車轍,然後登上車前橫木遠望,說:「行了。」就追擊齊軍。再比如唐詩里有盧綸的詩《和張僕射塞下曲》:「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用的也是追趕的本義。
(大雪滿弓刀)
本義之外,逐字的用法還有很多,舉常用的說說:
(1)驅逐;放逐。《廣韻·屋韻》:「逐,驅也。」《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逐,放也。」比如《楚辭·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我清白無辜竟然遭到放逐,哪日哪夜不緬懷故鄉!後來,柳宗元也用這個意思,比如《吊屈原文》:「後先生蓋千祀矣,余再逐而浮湘。」柳宗元也是被貶謫放逐的。
(2)競爭;爭先。《爾雅·釋言》:「逐,強也。」注意,這裡的強,指的自我勉勵的「強」,郭璞注稱:「皆自勉強。」《玉篇·辵部》:「逐,競也。」比如《左傳·昭公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杜預注稱:「逐,猶競也。」意思是:自從沒有英明的天子以後,諸侯爭相(競爭)擴張,交替主持結盟。
(3)尋求;追求。《易·暌》:「喪馬勿逐,自復。」孔穎達疏稱:「不須尋求,勢必自復。」馬匹丟失,不用尋找,靜等它自行歸來。又比如《國語·晉語四》:「饜邇逐遠,遠人入服,不為郵矣。」滿足了臨近的國家,遠方的諸侯自然就會歸服,不用來往差使了。
(4)依次;挨著次序。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逐問就是挨著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裡經常用,比如魯迅《「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我的譯《苦悶的象徵》,也和現在一樣,是按板規逐句甚而至於逐字譯的。」
(魯迅像)
(5)疾病。《爾雅·釋詁下》:「逐,病也。」郝懿行的《廣雅義疏》:「逐者,通作軸。」俞樾的《群經平義》中有這樣一段話:「軸與逐古今字異,且逐又通作軸。然逐、軸並非正字也。《詩·(小雅)·鐘鼓篇》:『憂心且妯。』傳曰:『妯,動也。』《說文·心部》引作『怞』。疑逐、軸並怞之假字,怞為心動。《漢書·田延年傳》:『使我至今病悸。』師古曰:『悸,心動也。』是心動亦為病也。」所以,逐也有疾病的意思,只是這個用法非常生僻。
(6)流蕩。比如《荀子·儒效》:「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楊倞注稱:「逐,流蕩也。」因此《國風》之所以不失於流蕩的作品,是因為以此去節制它的緣故。
(7)隨,跟隨。《玉篇·辵部》:「逐,從也。」《史記·匈奴列傳》:「而單于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就是跟隨水草而遷徙居住地。
(逐水草而居)
(二)dí。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速。《集韻·錫韻》:「逐,速也。」用於疊詞「逐逐」,《易·頤》:「虎視眈眈,其欲逐逐。」這個用法不常見。元代尹廷高《玉井樵唱·車中作》有個例子:「車歷轆,車歷轆,驢牛逐逐雙轉轂。」
(三)zhòu。讀音也出自《集韻》有兩個用法:(1)奔;奔跑。《集韻·宥韻》:「逐,奔也。」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郭璞注稱:「逐,音胄。」因此,夸父逐日這個成語,很多人都讀錯了逐字的發音。
(夸父逐日)
(2)獸交配。《集韻·宥韻》:「逐,牡牝合。」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暫不舉例。
(四)tún。這個讀音出自《字彙補》,同「豚」。《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
逐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逐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7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