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篆刻學習者是不是經過系統化訓練,標準之一就是看他對於「印式」的熟知與應用能力,因為,篆刻畢竟是古典藝術,後世印人如果想取得成績,必須要系統化地從傳統中繼承更多的東西:「印式」是關鍵性知識之一。
那麼,被稱為「印式」的經典篆刻樣式有哪些?這些「印式」又是如何發展而來?它們又都各自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呢?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經典的寬邊細朱戰國璽:魏暲)
一般情況下,在篆刻學習中,我們遇到的經典「印式」一般有如下七種:
1、古璽印式。一般來說,古璽印式的經典樣式又包含以下兩種:
(1)寬邊細朱;(2)有界格或邊框的白文。具體如圖:
(兩種古璽印式)
2、秦印印式。秦印絕少有朱文樣式,所以秦印印式基本只有一種。如圖:
(秦印印式)
當然,秦印印式也適合端端正正四四方方的樣式,不過那是摹印篆發展到後期才有的樣子。
3、漢印印式。漢印有白文朱文兩種,所以,典型的漢印印式有兩種。如圖:
(漢印印式)
4、隋唐官印印式。隋唐時期,朱文印多,白文印少。因此,隋唐官印印式只有朱文一種,如圖:
(隋唐官印印式)
5、宋明官印印式。宋明官印也基本只有朱文印一種樣式。如圖:
(宋明官印印式)
6、元押印式。元押印式樣式特別,在現代已不經常使用。如圖:
(元押印式)
7、元朱文印式。這是當代印壇最常見的印式之一了。如圖:
(元朱文印式)
當然,以上所舉的七種印式只是較為公認的典型印式罷了,篆刻是藝術,當然是多元的,後世趙之謙之後的吳昌碩、黃特甫等大師所創的「印外求印」的各種典型印式(比如吳昌碩的粗朱文)並未列入。
要說明這些「印式」的成因,我們需要從中國的實用印章史(或者說早期的篆刻史)開始一點點地說清楚。
1、古璽印式的由來。中國的實用印章,最早起源於商代三璽,後來經過西周及春秋時期的發展,成為戰國璽的樣子。商、西周、春秋時期合在一起,可以算是實用印章的萌生期。在這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實用印章沒有形成定形的「印式」,原因有兩個:
(極度古樸的商璽)
(1)這個時期的印章樣式是試驗性質的,並不成熟。在印章的萌生期,人們發明並使用印章,純粹出於實用目的,並且是試驗、探索性質的,印章樣式還遠未成熟。
(2)這個時期的文字並不成熟,沒有成熟的文字系統。在這個時期,漢字還停留在甲骨文、金文時期,還沒有發展出可完美適配印章的文字系統。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雖然諸國的文字並不統一,但卻各自發展出了獨立的文字系統,並且因為印章日益進入人們的經濟、軍事、文化生活,因為應用量大,熟練度越來越高,審美能力也越來越強,人們漸漸摸索出了與自己文字系統相匹配的印章樣式。
但請注意,不管是秦系的大篆(包括金文和石鼓文),還是其他非秦系的六國文字,還遠沒有發展成能與方形印面適配的方塊漢字。
(典型的寬邊細朱戰國璽)
但是聰明的古人很快找到了解決方法,他們給朱文印與白文印都加上了邊框。於是,有了經典的古璽印式。其中,朱文寬邊細朱的樣式最為經典,因為粗壯的邊框與細如髮絲的朱文線條形成了兩極對比,加強了視覺衝突,因此,闊邊細朱的戰國印式也了最為經典的戰國古璽印式;而帶有邊框的白文戰國璽,因為有了後來的秦印做對比,影響力不如朱文印大。
(戰國白文璽)
2、秦印印式的由來。秦統一,最大的文化貢獻是統一六國文字,於是有了「小篆」。
小篆的字形不是端正的正方形,而是豎方向的長方形,如果將其放入正方形的印面,顯然不能解決空間的規整性以及印面秩序問題。
(《嶧山碑》里的小篆字形)
秦人講規矩,他們除了一方面將小篆儘量的方化,一方面又保留了戰國璽印的十字界格與邊框。於是,這就有了典型的秦印印式。
在秦印中,印章文字已由小篆發展成了「摹印篆」,相對「方化」了很多。後來更是漸漸方化成了接近正方形的秦印樣式,如圖:
(秦摹印篆字形的發展)
方不方圓不圓的秦印在近一段時期,很受當代印人的喜愛。
3、漢印印式的由來。到了漢代,特別是漢中期以後,「繆篆」成熟,史上最為典型的印章文字成形。它的字形是端正的正方形,原來包裹在白文印印章邊緣的邊框不需要了,「繆篆」正方形的字形實在太適合四字印面了。於是,漢白文印式成了古往今來最經典的白文印式,大部分初學篆刻的朋友,都是從臨一方白文四字漢印開始進入篆刻大門的。
(漢印的樣子)
隨之伴生的還有朱文印,朱文印大多出現在私印中,只是朱文印為了印章文字的團聚,漢人額外又給加了與文字等粗的邊框。如圖:
(漢朱文印的樣子)
注意,漢印印式的入印文字一定是方形的繆篆,這很重要。
4、隋唐官印印式的由來。漢代以後,特別是到了南北朝以後的的隋唐時期,中國文明史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它導致了漢白文印淡出了歷史舞台:
這件事就是造紙術的成熟,由於紙張替代絹帛大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於是印章從抑壓封泥轉換到蘸了印色鈐蓋在紙張上。顯然,這種鈐蓋方式更適合朱文印(因為白文印相對容易模糊掉文字)。
同時,為了使印章加蓋在紙上更加清晰,人們加大了印章尺寸。這時,人們遇到了兩個問題:(1)朱文文字本來就細,放在更加闊大的印面上之後,印面顯得極度鬆散,喪失了團聚的美感(即便有邊框,也仍然顯得精神渙散);(2)篆書早已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對篆書已經不再熟稔,出現在印章中的篆書也漸漸出現不規範的篆法和錯訛的篆法。
為了解決印面布局空曠疏散的問題,隋唐印人開始將篆書中的筆畫故意盤曲交疊,用於填滿印面空疏的位置。這就呈現出了典型的隋唐官印印式特徵。
(隋唐印的特徵)
正是由於印面疏散空曠,篆法不規範等特徵,隋唐官印印式漸漸不為後世文人重視,但為後來元朱文印的誕生提供了樣式上的準備(後面的元朱文與隋唐官印是「近親」)。
5、宋明官印印式的由來。宋明官印印式實際上是隋唐官印印式的進一步發展。只是工藝程度更加精美,篆法層疊更加複雜,漸漸演化為後世的「九疊篆」。這種印式在明清時期走向極度的工藝化,日漸精美,但同時也在審美上日益板滯僵化,這就喪失了更多元的審美可能,因此,宋明官印印式的應用,只偶爾存在於後世官印之中,其極度的工藝化的弊端,使它漸漸淡出了文人篆刻的視野。
(宋明官印印式的作品)
實際上,宋明印式美化得很徹底,工藝水平也相當高,但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它就連隋唐印式的唯一留下的一點「天趣流動」的美感也失去了,只餘下了「精工」二字,而過分的「精工」,在文人圈子裡,實際上是「匠氣」的代名詞,它淡出篆刻舞台是註定的事。
6、元押印式的由來。元押印的產生很有時代特徵,我們現在統稱元代的押印為「元押」,其實」元押「的形式很豐富,有花押、漢楷、八思巴文等多種形式,上面的舉例只是漢楷的一種。其實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之前,蒙古民族尚沒有用印史,所以元押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產物,北方民族不認漢字,又有南北互相取信的需要,於是採用「宋押」的樣式,又進行了極度的簡化,成了典型的「一楷一花」印式,由於「元押」印式樣式簡單,它非常適用於元人與漢人的文化、經濟交流,但終因其文化含量不多而漸漸淡出印壇。後世印人或偶爾興之所至,偶一為之,但大多只是取其新穎雅玩之趣(因為它的入印文字是楷書,實際上,已脫離了篆刻的範疇)。
(上面一個楷書,下面一個花紋)
7、元朱文的由來。元朱文的產生最早起源於宋代書畫大家米芾的倡導,興發於元初趙孟頫的實踐。米芾認為在書畫作品上鈐蓋輕淺的朱文更適合於書法繪畫的內容(具體見米芾的《書史》);趙孟頫從隋唐宋印中得到啟發,將小篆文字成功引入印面,創造出了經典的「元朱文印式」。
所謂的「元朱文」主要是指它產生的時代是「元」代,「元朱文」有時也稱「圓朱文」,「圓朱文」的「圓」指的是小篆的流麗「圓」轉特徵(這與繆篆的「方」互為對比映襯)。由於小篆細朱文適宜於收藏印、藏書印以及齋館、別號、詩句等閒章,既不致污損藏品又秀麗典雅,因此它的用處尤為廣泛,於是累代發展,成了當今印壇最主要的印章樣式之一。
(元朱文是累代發展而成的)
好了,至此,我們可以對「印式」做一下系統的總結了。實際上,經典的「印式」有七大類九種印式,其中最為經典的三大樣式是古璽的寬邊細朱印式、漢白文印式和元朱文印式,初學者,應當從這三類印式做為突破點。
為了便於理解掌握,我們把實用印章發展史中產生的經典的印式匯總如圖:
(實用印章史發展中形成的經典印式)
圖中用紅色文字標註的為七種經典印式,其中古璽和漢印下又各分朱、白兩種印式,它們的具體特徵如下表所列:
(經典印式的相關特徵)
我們建議篆刻新人記憶這些印式的基本特徵並應用於自己的學習和創作,畢竟「印式」的記憶是對傳統的繼承(就如同學象棋要記古譜,學圍棋要記定式一樣),因為這些傳統印式積累了長期以來人們公認的審美式樣,對於篆刻初學者來說,熟悉印式,實際上是奠定審美基礎,有了這些基礎,才可能有進一步的創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