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11課:細說「衙」字

2020-05-15   談藝錄

原標題:《說文解字》第311課:細說「衙」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行」部的三個漢字:同、(行+戔)、衙「,這三個字中,只有衙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衙,衙門的衙。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同。讀音有兩個:

(一)tò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同,通街也。從行,同聲。」形聲字,本義是通道;巷道。我們現在說的胡同,其實,在古漢語裡,寫作「胡同」,胡同兩個簡化字現在已經看不出來道路的意思了,但繁體字的「胡同」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說:「今京師胡同字如此作。」說的就是這件事。

(胡同)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濼陽消夏錄三》:「(莊)方耕少宗伯,雍正庚戌在京邸遇地震,壓於小同中。」莊方耕就是莊存與,正兒八經的經學家,那年地震,壓在小胡同里了。

(二)dòng。這個讀音出自《廣韻》。病名。腹泄。《玉篇·行部》:「同,下也。」《山海經·北山經》:「梁渠之山……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同。」郭璞註:「治洞下也。」就是治拉肚子。

同的小篆寫法如圖:

(同的小篆寫法)

2、(行+戔)。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所以只能字形描述,就是一行,裡面一個戔。《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行+戔),跡也。從行,戔聲。」形聲字。本義是腳跡。就是足跡。本義之外還有其他意義,均不見於經典,只見於各種辭書。(1)蹈。《玉篇·行部》:「蹈也。」(2)街。《龍龕手鑒·彳部》:「街也。」

(足跡)

這個字在現代漢語是個純生僻字,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小篆寫法)

3、衙。衙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是個多音字。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是yú,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常用讀音yá。此外,它還讀yù。分開說:

(一)yú。用於專用詞「衙衙」, 本義指列隊行進的樣子。《說文解字注》稱:「衙,行貌。從行,吾聲。」學篆刻的朋友一定記得浙派宗師丁敬《石鼓歌》里有一句:「我聞石鼓在大學,左右隊列森衙衙。」指的是石鼓曾經像隊列一樣排列在太學之前。這句詩里的衙衙,要讀這個音,不能讀錯。

(排列成行的石鼓)

此外,衙在讀這個音時,還指疏遠貌。《玉篇·行部》:「衙,疏遠貌。」

(二)yá。這是現代漢語常用讀音,出自《廣韻》。 本義是舊時官署的稱呼。《廣韻·麻韻》:「衙,衙府也。」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公牙》里記道:「近代通謂府廷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馬掌武備,象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軍中聽號令,必至牙旗之下,稱與府朝無異。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音稍論變,轉而為衙也。」這實際上正是衙門又被稱為「牙門」的原因,實際上,「牙門」是衙門的本名。

(衙門)

但,牙門也有特指,指古時駐軍,主帥或主將帳前樹牙旗以為軍門。

此外,衙還有另外的用法。舉常用之義說說,比如:

(1)唐代皇帝坐理朝政的前殿叫「衙」。後世也因此稱皇宮前殿叫「衙」。比如元稹《連昌宮詞》:「蛇出燕巢盤斗拱,菌生香案正當衙。」

(2)舊時官吏到上司辦公地點排班參見,稟白公事。《玉篇·行部》:「衙,參也。」《六書故·人九》:「侗謂衙,行列也。軍行,士卒衙列以朝夕於將帥,故今謂之早晚衙。」就是我們平常在戲文里看到的「到衙」。

(3)排列成行的事物。五代尉遲偓《中朝故事》:「天街兩畔槐樹,俗號為槐衙;曲江池畔多柳,亦號為柳衙。謂其成行列排衙也。」注意,這跟上面的衙衙意思相近,但注意,疊字的讀法和單字的讀法是不一樣的。

(柳衙)

(4)地名,在今陝西省澄城縣西北。《史記·秦始皇本紀》:「憲公享國十二年,居西新邑。死,葬衙。」裴駰《史記集解》引《漢書·地理志》云:「馮翊有衙縣」。

衙還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三》有載。

(三)yù。這是衙的第三個讀音。通「御」,指迎面阻止。又通「御」。指強橫、豪強。不再舉例。

此外,讀此音時,還特指竹名。指古代交州所產「由衙」的省稱。

衙的小篆寫法如圖:

(衙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1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