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原來21處增至30處,位居雲南省前列

2019-10-18     紅河資訊圈

10月16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雲南省新增3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其中,紅河州新增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雲南省新增數量最多的州市。




雲報文旅全媒體記者從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文物處獲悉,加上此次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河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原來的21處增至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位居雲南省前列。



記者從紅河州文化和旅遊局處了解到,近年來,紅河州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確保全州文物安全,通過加大文物保護投入力度,加強和改進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紮實推進文物修繕、老屋拯救行動等項目。



並且在今年,紅河州文化旅遊局(文物局)多次深入全州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調研,認真遴選,組織各縣市文化和旅遊局(文物局)精心收集整理相關申報材料,積極開展申報工作。經國家、省、市各級專家組層層審核篩選,紅河州蒙自市玉皇閣、新安所古建築群,開遠市發電廠舊址、長虹橋,建水縣學政考棚、土主廟、玉皇閣及崇文塔,瀘西縣萬壽寺三佛殿,石屏縣洄瀾橋閣九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蒙自市玉皇閣



玉皇閣又名通明閣,位於蒙自市承恩街原縣政府內,始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為三重檐歇山頂,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梁架,施草袱,有副階通廊,正方形木結構樓閣。通高約20米,三開間、三進間,面闊進深均為19.80米,占地面積393平方米。設有垂帶式踏道五級,角科、柱頭科施斗栱一攢,平升科斗栱二攢,均出兩跳,用材粗大,造型樸拙,具明代建築風格。東西兩閣並列於玉皇閣兩側,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均為二重檐歇山頂,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梁架方形樓閣,徹上明造。玉皇閣及東西兩閣殿宇巍峨,結構宏敞,史書稱「三閣並列」如「三峰插雲」。



蒙自市新安所古建築群



新安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賁古縣,設制於新安所一帶,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在新安所設立守御千戶所,駐紮軍人,屯田戍邊之後,地名一直沿用新安所。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建新安所古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所歸蒙自縣。



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1000多年的軍事活動,孕育了新安所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區域內星羅棋布的文化古蹟,現存明清歷史街道5條,軍事遺址3處和土寺廟9座,古民居120餘座,古墓葬800多座,古石碑23通和古戲台、古商鋪、古驛道等眾多物質文化遺產。


建水縣土主廟



土主廟位於建水縣城關帝廟街,始建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有兩進完整院落,現存山門、正殿、後殿、四廂、六耳共計39間,占地3200平方米。土主廟的建築風格保持了明代營造特徵,呈現出簡潔、典雅的裝飾風格,是建水古建築中原汁原味保存明代彩繪藝術信息的充分展示,也是建水古建築彩繪藝術的珍貴資料。


建水縣玉皇閣及崇文塔



建水縣玉皇閣及崇文塔位於建水縣城內東側桂林街96號。玉皇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永曆甲午年(公元1654年)重建,在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正殿。現存建築為三進院建築。





崇文塔,始建於元,明代重修。清嘉靖四年(公元1799年)因暴雨被毀,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也稱「白馬寺」塔。玉皇閣及崇文塔是記錄和反映建水宗教歷史發展進程中佛、道兩教相互融合,塔院相處的重要史證,是建水眾多以「文」貫之命名的重要建築之一。


建水學政考棚



學政考棚位於建水縣臨安鎮崇正社區臨安路中段377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94年)移至今址,清光緒年間重建,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


開遠市發電廠舊址



新中國成立後,雲南錫業加速發展,電力十分緊缺,在第一個國民經濟計劃中,中央決定建設開遠發電廠,以滿足錫業生產和昆河鐵路用電,並把該工程列入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之一,一期工程勘測設計及全部成套發電設備均由蘇聯援助,蘇聯先後派出17名專家到廠支援建設。開遠市發電廠於1955年興建,1966年全部建成,廠區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開遠發電廠當時是西南第二座、雲南第一座現代化火力發電廠,在建成後的30多年中,極大地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創造了大量財富,為我國以及越南老街電力工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是我國民族電力工業發展的實物見證,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邁進的歷史縮影和西南地區重要的工業文化遺產。



開遠市長虹橋



開遠長虹橋於1960年3月開始施工,1961年9月建成通車,以橋勢如長虹而得名,是我國第一座單孔跨徑超過百米的大跨徑石拱橋,全長171.2米,凈跨徑112.524米,凈矢高21.288米。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稱其為「世界最長的獨拱石橋」。它繼承弘揚了傳統石拱橋的造型特徵,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橋樑事業的發展成就,其精湛高超的建橋技藝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具有很高的中國石拱橋建築藝術特色和時代特徵。



石屏縣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又稱靜波閘,位於紅河州石屏縣壩心鎮新街村,處於異龍湖東出水口處,離縣城18公里,異龍湖水由橋底流經入南盤江。洄瀾橋閣始建於清代乾隆初年,建造者為知州管學宜。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夏,署知州蔣振閱重修,逾年,在橋上建亭,又修築長堤,繞堤栽柳。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冬,邑人王鎮東獨肩重任新建成瀾閣,建築面積2465平方米,長19米,寬6.2米,高19.05米,為三重檐三斗三拱,兩樓一底,為重檐攢尖頂與重檐歇山頂相組合式建築。第三層中間為為抬梁式八角亭,工藝精巧,氣勢宏偉,左右兩閣並立,共五開間。



閣下邊為湖口河,上建單孔石拱橋一座。橋頭原有左獅右象,閣內有「洄瀾疊翠」「龍湖鎖匙」「南湖慈航」「梵宇長春」等匾額。


洄瀾橋閣是滇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水利功能的古建築,目前作為仍延續原有功能的水利工程,是珠江西源—異龍湖流域重要的水利設施,異龍湖水由橋底流經。


瀘西萬壽寺三佛殿



萬壽寺又名西寺,位於紅河州瀘西縣城西北鐵籠山麓。萬壽寺建於明代嘉靖初年,現存三佛殿為明代嘉靖初年所建,坐北朝南,建築面積316.8平方米。大殿為五開間五進間,一層通透至二層,不設樓板。前檐設廊,前檐金柱之間均施隔扇門,其餘三面均為牆體圍護。柱子計有兩圍,即外檐柱和金柱,金柱支托著上檐屋面。一層前檐及兩山面檐下、二層檐下均用斗拱,外檐斗拱雄健龐大,形制古樸,氣勢巍峨,彰顯元明風格。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又極富裝飾性,為典型的明代建築,整體結構保存完好,為雲南省留存不多的明代建築之一,是研究元明時期雲南建築的實物例證。



來源 :紅河文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更多資訊信息請關注公眾號「紅河資訊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a1W3W0BMH2_cNUg6R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