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這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2019-12-12   功夫媽咪幫

文丨功夫媽咪

周末的時候,終於把落下了幾期的《奇葩說》看完了,其中有一期的話題給我很大的觸動,那就是「父母該不該告訴小朋友童話都是假的?」

之所以觸動較大,是因為最近我剛好也被孩子問到了類似的問題。

前些天帶孩子去看《冰雪奇緣2》,孩子完全被艾莎的各種魔法給吸引住了,看完之後她還也不停地模仿著,施展著她的「魔法」。

可能是「魔法」一直沒有施展出來,孩子突然抬頭問我:「媽媽,真的有像艾莎那樣厲害的魔法嗎?」

我有一些犯難。

說有,有些擔心孩子會追問為什麼她沒有。

說沒有,又怕她那充滿期待的小眼神會變得沮喪。

童話故事對於大人來說或許就只是一個故事,但對於孩子的意義卻遠沒有那麼簡單。所以當孩子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答案也不應該是簡單粗暴的有或者沒有。

童話故事的存在,從來不是為了解決什麼現實問題,但對於孩子卻有著獨特的意義。

希拉蕊曾說過:「是《小公主》給了我衝出陰影的勇氣,讓我覺得自己就是一位來到凡間的公主。」

傅首爾在這一期奇葩說里也說過:

「因為相信童話世界的那些美好,當你難過時,你知道天上云為你落淚;

當你沮喪時,你知道還有路邊的花為你加油。

成年人的幸福,往往就在於他保留了的多少童真和夢幻的部分。」

對於孩子而言,童話是想像力的來源,是愛和勇氣的來源,更是現實靈魂的救贖。

(1)童話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

兒童心理發展學就指出,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分幾個階段:無意識、有意識、假象和現實混淆、假象和現實區分。

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分清真假之前,童話和遊戲是他們安全探索這個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童話故事能提高孩子的各項能力,幫助孩子搭建去往真實世界的橋樑。

通過《狼來了》的故事,孩子知道不能說謊;

通過《三隻小豬》的故事,孩子明白不能刷小聰明走捷徑;

通過《蛀牙王子》的故事,孩子知道即使再喜歡,也不能多吃甜食。

……

(2)童話是孩子想像力的源泉

一位母親曾把自己看似頗有幾分神童稟賦的兒子帶到愛因斯坦面前,問怎樣才能讓孩子把數學學得更好。

愛因斯坦回答說:「試著給他講些故事吧。」

這位母親堅持問關於數學的問題,愛因斯坦說:「如果想讓他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

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相比,往往更加奇思妙想,更加天馬行空,而這恰恰能夠充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思維。

在童話的世界裡,一切都帶著不可思議的魔法,一切都可能實現。這有利於鍛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童話給孩子帶來勇氣和力量

在《奇葩說》中,傅首爾曾回憶起一段童年往事。

小時候,她和媽媽住在米倉里,米倉經常有老鼠出沒,她特別害怕。

媽媽就告訴她,老鼠會在夜裡給乖乖睡覺的小孩,送來糖果,然後每天醒來,她的枕邊都有一顆水果糖。

就是這顆水果糖,讓恐懼變成期待,困難的日子卻變成一段美好的記憶。

傅首爾哽咽著說出下面這段話:

「如果你經歷過現實的種種磨礪,再看回童話,還會相信他是真的。

什麼是真,我們的勇氣和愛來自哪裡,那就是最真實的存在。」

一個好的童話,不僅能夠給孩子帶來樂趣,還能給孩子帶來勇氣和力量,成為他們抵禦現實世界的有力武器。

正是因為童話有這麼大的「魔力」,所以人們才努力地維護著孩子對童話的那一份期待。

1897年的時候,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弗吉尼婭給《太陽報》寄來了一封信,詢問:

「拜託了,請告訴我,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對於這個在我們看來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太陽報》卻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認認真真回答了小女孩的問題。

你的朋友說沒有聖誕老人,那是錯的。

在這個世界上,如同有愛,有同情心,有誠實一樣,聖誕老人也確確實實是有的。

不止如此,他大概永遠不會死亡。一千年以後,一百萬年以後,聖誕老人也會同現在一樣,讓孩子們的心高興起來。

……

在保護聖誕老人的時候,保護的是孩子的快樂和滿足,保護的是他們童年最美好的感受。

童話能滋養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吸取到很多積極的力量,所以我們不必早早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永遠不能告訴他童話是假的,有些情況下,大人還是需要教會孩子辨認童話中的虛假。

(1)孩子模仿童話里的危險動作

模仿是孩子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但有的時候卻也給孩子帶來危險。

重慶一個6歲男孩,因為模仿奧特曼,從6樓窗台上掉落,幸虧樓下有一個大燈箱,他只是腰椎有兩根骨頭受損,沒有生命危險。

江蘇7歲男孩李某與4歲弟弟、10歲鄰居小孩,在村邊樹林模仿《喜洋洋與灰太狼》烤羊的場景,結果,李某和弟弟都被燒傷,他的燒傷面積達40%,弟弟燒傷面積80%。

10歲姐姐和5歲妹妹在院子裡玩,姐姐模仿故事情節,翻出一把鋸子鋸向妹妹的臉。因為傷口不整齊,就算最後傷口癒合,妹妹的鼻翼和右臉也會永久留下傷口。

……

由於孩子的認知有限,很多時候未必能分別真假,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模仿童話里的危險動作的時候,就必須及時做一個「童話破壞者」,告訴孩子真相,制止孩子的行為。

(2)童話情節讓孩子感到不適

記得小的時候,晚上山上是不是會有一些亮光,村裡的人就跟說那是在山間遊蕩的鬼火,還講了關於鬼火的恐怖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之後,從此我就有了心理陰影。晚上睡覺的時候,外面一閃一閃的,窗戶上就會出現黑影,我被嚇得都快尿褲子了。

後來爸爸跟我說,鬼火是假的,其實是有人在趕夜路,光其實是手電筒或者火把。

為了讓我不再害怕窗戶上的黑影,還跟我做了一個實驗,用手電照著我,然後窗戶上就有黑影,把手電拿開,黑影又沒了。

爸爸解釋說,這個黑影其實是自己的倒影。經過這一番解釋之後,我才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恐懼。

(3)孩子可以分辨一些真假

3-4歲的時候,孩子會開始產生辨別真假的能力,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可以辨別一些真假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探討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比如看完《冰雪奇緣2》,孩子問:「裡面的魔法世界是真的嗎?」

你可以反問孩子:「你覺得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比簡單粗暴的「假的」或許會破壞孩子的樂趣,但是這樣的反問反而會讓孩子更加認真地思考和分辨。

同時這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有研究表明,可以清楚分辨幻想和現實的孩子,其實更有想像力。

功夫媽咪說:

童話和現實並不是完全對立的,生活也不是辯論場,並不是只有「該」和「不該」兩個選擇。

童話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與現實世界連接,這是我們該去守護的,而如果孩子沉迷在通話中,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則需要我們的及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