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刊| 總第3267期
七年前,《傳承》第一季(2016)開播。這部系列紀錄片將鏡頭對準非遺傳承人的技藝與情感,向大眾展現了鮮為人知的傳統非遺技藝,喚起了人們體驗、觀看、探究非遺的興趣。
七年之後,傳統非遺與現代科技還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6月10日,紀錄片《傳承》(智慧篇)在CCTV-4開播。節目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秉持現代科學的視角,讓古老技藝同現代科技相互碰撞,進一步重新審視潛藏在非遺中的文明密碼。這既可以展現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魅力,又可以助力講好非遺故事,真切地向全世界的觀眾傳達中國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感悟戲劇美學和技術美學價值
非遺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正創新。《傳承》(智慧篇)挖掘傳承人與非遺項目之間帶有「起承轉合」色彩的真實故事,以戲劇化的方式講述非遺項目,訴說傳承人精彩的人生故事。
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進步,非遺項目也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綻放異彩的機會。《傳承》(智慧篇)巧妙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以別具一格的呈現形式,為觀眾打開了一扇婀娜多姿的「觀遺」之門。
《傳承》(智慧篇)的內核是紀實的,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則是充滿矛盾、衝突與和解的。故事化的敘事張力,賦予了節目更多觀賞性。
比如 圍繞壯族銅鼓鑄造技藝展開故事的第三集《配比之妙》。端午節到來之際,韋雄權手裡的一面祖傳十代的銅鼓派不上用場,他將希望寄託於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但對韋啟初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傳統銅鼓鑄造的技法幾乎已經失傳。經過一番思考琢磨,最終,韋啟初巧妙借用了壯族民間製作農具常用的翻砂法,成功複製銅鼓。
可以看到,節目挖掘到了現實世界中的矛盾衝突,曲折迴環間,便引領觀眾思考非遺傳承這一時代課題。
現代影視技術的運用,賦予了節目影像更多的可能性。觀眾克看到日常未見之境,獲得更多愉悅的審美體驗。《傳承》通過微距攝影、虛擬掃描、航拍等多元化的視覺表達手段給予了觀眾新鮮獨特的視聽體驗。
譬如,微距和慢鏡頭捕捉到銅鼓不為人知的細節;虛擬掃描可以觀察到讓古老紙傘抵禦千年風雨的桐油;航拍與動畫模擬相結合,講解呈坎八卦村水系與現代科學水系概念的對應,觀眾可以進一步了解徽州古民居的建造智慧。這為觀眾營造了更為豐富的視覺體驗,也強化了這部非遺紀錄片的科學氣質。
提供影像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方面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傳播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明確提及要「支持加強相關題材紀錄片創作」。
這一表述既是對以《傳承》系列為代表的非遺題材紀錄片在保護、傳承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的肯定,也是對如何更好助力非遺綻放時代新活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期待。
曾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多是搶救性保護,現在則進入了科學保護的新階段。運用現代媒體技術,使非遺重新「活起來」,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蘊,紀錄片《傳承》(智慧篇)的播出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和深度。
從古老的礦石顏料製作,到精妙的絲綢織造技藝;從敦煌彩塑、雲岡石窟,到明式家具、餘杭紙傘……觀眾可以看到更多華夏非遺傳承所創造的珍貴物質留存。這些瀕臨失傳或沒有實體的非遺項目,借紀錄片《傳承》(智慧篇)實現了影像化保存和及時保護。
在《傳承》(智慧篇)的鏡頭下,第三集《配比之妙》中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文立,歷經數百次考古研究和千餘次燒制實驗,反覆挑選、驗證,為天青色汝窯配製出了八百種配方,保證了汝窯的長久延續和發展。
朱文立從未停下對汝窯非遺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嘗試的腳步,《傳承》(智慧篇)同樣也是如此。不斷自我革新創新敘事和展現手法,讓豐富寶貴的非遺資源獲得更有價值的永久影像留存,《傳承》(智慧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影像支撐。
展現文化美學價值
紀錄片《傳承》(智慧篇)不僅突出了傳統文化獨樹一幟的風格,更展現出當代非遺傳承人精湛的技藝、沉著的內心和蓬勃的朝氣。
節目中,為得到國家級非遺香雲紗染整技藝傳承人梁珠老先生的認可,彭晴堅持又執著,反覆配比香雲紗的完美比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桑皮紙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王柏林,帶著自己的女婿,通過對紙漿的千萬次捶打,製作一張張紋理清晰,綿韌而堅的桑皮紙……
通過拍攝80後、90後新一代接班人,觀眾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朝氣。此外,通過融媒體推進傳播,《傳承》(智慧篇)在多平台、多角度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傳承「匠人精神」,也彰顯了手工藝更高的文化價值。
紀錄片《傳承》(智慧篇)也立足時代,思考和擁抱文明的更迭,向觀眾傳達數字時代下傳承的意義。無論是古老的岩茶烘焙技藝還是古法曬鹽技藝,都是一種不變的人文感召。
在這個流水線生產與古法技藝並存的時代里,人們的生活標準都與從前不同。無論是凝聚先輩智慧與心血的傳統手工藝的復興,還是高效率、高生產力的工業設計創新發展,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都是我們應該傳承和發展的東西。
紀錄片《傳承》(智慧篇)的文化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中國非遺魅力、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的多重描繪。這種中國美學詮釋下的表達形式更能體現和傳遞中國文化內涵及範式,也更能引起觀眾共情。
以文化美學價值浸潤,用中國文化美學講好中國故事,《傳承》(智慧篇)不僅在展現、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更為以後的非遺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