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丨《鯤鵬擊浪》:青春化表達打開重大革命題材劇新畫卷

2024-01-14     影視獨舌

原標題:研討會丨《鯤鵬擊浪》:青春化表達打開重大革命題材劇新畫卷

2024年1月14日刊| 總第3480期

1月11日下午,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鯤鵬擊浪》研討會在京舉行。

《鯤鵬擊浪》12月18日在北京衛視、浙江衛視、廣東衛視首播,並在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該劇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電視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重點扶持項目、「北京大視聽」重點文藝精品項目、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獻禮作品,以青年毛澤東為敘事主線,講述了毛澤東自1918年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到1921年他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所走過的不平凡的革命歷程。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與會領導、業內專家、劇組主創共同分享了電視劇《鯤鵬擊浪》的播出情況和創作歷程,並從主題思想、藝術創新、現實意義等角度對該劇進行了全方位分析和點評。

厚植紅色基賡續精神血脈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表示,《鯤鵬擊浪》不僅用豐富的歷史細節講述了毛澤東在北京的三年生活,還帶給當下青年很大的激勵和啟發。

「這部劇就像一面鏡子,映射了百年前青年人的奮鬥經歷,它所展現的青年處境,與當下年輕人有很多相似之處。當他們想躺平、『休眠』、逃課的時候,可以看看毛主席當年如何面對人生、事業、愛情、生存方面的艱難困苦。」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張蘇認為,《鯤鵬擊浪》用年輕化、青春態的藝術化表達完成了中國革命青春主題的創作,填補了重大革命題材劇作的空白。「貫穿的青春敘事和青春對話,是深邃的思想光輝、閃耀的人生光芒,是毛澤東的思想進步與心路進程。」

北京廣播電視台影視頻道中心主任、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朱禮慶,介紹了該劇的播出情況和播出成績,「《鯤鵬擊浪》在北京、浙江、廣東三家衛視的收視均居省級衛視前列,獲得了收視和口碑雙豐收。」

回顧《鯤鵬擊浪》的創作歷程,總編劇馬繼紅用「堅持」「信仰」「拼搏」三個詞作了概括。一是堅持選新人、用新人,選角公開、公平、公正,不講條件、不論資歷、誰優秀誰上崗,劇中演員基本都是00後,最年長的是飾演毛澤東的劉承林,生於1996年。

二是劇組成立臨時黨支部,上黨課、學黨史、參觀毛主席故居和紀念館,走進北大和湘潭大學與青年學子對話。此舉激發了年輕演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走進歷史,「這種生動的主題教育對演員是一種靈魂的洗禮,更是一種成長和升華。」

三是永不放棄。「拍戲的120多天裡,演員們在炎熱夏天穿著棉袍拍冬天戲,沒有一個叫苦,發燒三十九度仍然在拼。臨近殺青,導演整整36個小時沒合眼。與其說他們是在拍戲,不如說他們是用愛、用情、用心、用命在構築心中的理想。」

「作為主席的家鄉人,能拍一部中國偉大領袖和英雄的電視劇,我特別自豪。」導演劉飈表示,《鯤鵬擊浪》是一個英雄故事,「崇尚英雄才能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我希望永遠拍英雄的故事。」

毛澤東的飾演者劉承林表示,這次表演經歷帶給他的成長是由內而外、全方位的,「這部戲拍了125天,我一共有690場戲,身體上的勞苦能克服,但創作上遇到的艱難會讓人非常脆弱。幸運的是,我在從人物身上獲得了非常多的能量,也讓我找到了演員腳下的根。」

楊開慧的飾演者米卓清在發言時十分激動,「作為一個剛畢業不久的新人演員,能演楊開慧前輩簡直像做夢一樣。這段經歷一直貫穿著我的生活,楊開慧和她的精神好像在我的身體里靜靜存在著。她的真誠、堅強、勇敢、善良、開朗,洗禮了我,也滋養了我。」

往歷史深處走,貫徹落「育新人」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認為,《鯤鵬擊浪》是今年重大革命題材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新」,「題材新、表現手法新,啟用全新的演員陣容,讓革命歷史題材劇的表演風格為之一變。

青年毛澤東的青春苦悶在劇中也有細膩而真實的呈現,「這部劇非常細膩地寫出了毛澤東來到北京以後怎麼租房、求職、解決一日三餐,刻苦學習的同時還要面對取暖、打水、做飯、省錢這些生活瑣事,劇中的他和普通人一樣面臨著生存困境,還有思想的迷茫、鄉愁的困惑、對黑暗社會的憤怒和失望。」這為革命歷史題材劇如何精緻、精細地進行藝術表達作了探索和啟示。

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黃如軍認為,《鯤鵬擊浪》是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的一部力作。故事的角度十分新穎,「比方說,大家都知道毛澤東曾做過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但他到底是怎麼進入的北大圖書館?都說是經過楊昌濟介紹給李大釗,但究竟是怎麼介紹的?這部劇把細節講清楚了。」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表示,這部劇生動地還原了剛從湖南一師畢業時的毛澤東的尋夢之路,在歷史文獻碎片之中想像了一個鮮活的、可信度高的好故事。

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盧蓉看來,《鯤鵬擊浪》情感戲中充沛的情感力量,和美學歷史感的飽滿衝擊,令人感動。「劇中的一些升華寫意的美學段落,飽含深情、傳神動人。比如程門立雪、書院問心、在湖湘會館雪夜陳情、繁星之下的紀念等。」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李春利從表演角度解讀了《鯤鵬擊浪》帶來的新現象,並認為「特型演員」這個詞如今已基本不存在了,相較於演員外在的形似,表演上的神似更為重要,新人的表現也令人耳目一新。

「現在很多觀眾已經不太了解偉人的外在,比如說方言、眼神、叉腰等等這些舉手投足的東西。在這部劇里演員們沒有刻意去做,而是按照本真的、年輕的狀態,去詮釋了領袖人物作為普通青年時的經歷。這種精神力量可以更加觸達觀眾、達成共鳴,這是與以往作品很不同的地方。」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高度評價了《鯤鵬擊浪》對歷史深處、思想深度的開掘,「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先行者,中國式現代化的奠基者。青年毛澤東的光輝歷程在《鯤鵬擊浪》得到了生動呈現,這是藝術工作者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更加自覺的歷史意識。在把握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一上,《鯤鵬擊浪》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在培育新人這一點上,《鯤鵬擊浪》特別值得肯定。」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總結道,「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的重大節點上,一部重大革命題材作品敢大膽啟用新人,這是電視劇賡續紅色血脈的一次大膽實踐。」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長江電影集團、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相關負責人,業內知名專家仲呈祥、李京盛、黃如軍、王一川、盧蓉、李春利,《鯤鵬擊浪》總製片人高軍、總編劇馬繼紅、導演劉飈,主演劉承林、米卓清出席會議。

文/滿囤兒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df928002f1990d7785eab3d6d985a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