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情緒敘事正在悄悄改變青春劇、都市劇、紅色劇…

2023-10-06     影視獨舌

原標題:瞧!情緒敘事正在悄悄改變青春劇、都市劇、紅色劇…

2023年10月6日刊| 總第3380期

十一長假,秋高氣爽。

近一周來,全國的娛樂消費主要都集中在線下,電影市場票房表現未達預期,劇集市場的聲量也不算顯山露水。

不過,就在這波瀾不驚的十一長假期間,有一部青春劇卻取得了不錯的圈層熱度。這就是正在芒果TV播出,改編自桐華同名小說,由王志勇執導,趙今麥、白宇帆、鄔家楷領銜主演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桐華的原著小說成書於2010年。從女主角羅琦琦(趙今麥 飾)自西北小城來到大城市去最後定居美國的人生曲線來看,《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帶有一定作者自傳的色彩。

不過,從人物關係的戲劇性來講,多少還是走了一些當年流行的「站CP」套路。不是哥哥勝似哥哥的許小波(白宇帆 飾)、激發她好學基因的學霸陳勁(余承恩 飾)、陽光美好的初戀張駿(鄔家楷 飾)……他們在羅琦琦的人生中輪番出現、接力護佑,誰能陪她走到最後,是小說的一大懸念。

在當下的播出環境下,這樣一部小說拿來改編,至少有兩大難關需要跨越。

一來,女主角的成長集中在中學階段,戀愛戲不能明拍又不能不拍,這是一大難關;二來,女主角的成長每一步都有男性主角陪伴,改編稍有不慎就有崇男厭女之嫌,怎麼把每段陪伴都拍得到位而不越位,是第二大難關。

等到劇版《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播出後,這些疑慮都打消了。

因為主創用小情節淡化了強戲劇性,又用詩化的視聽填充了敘事留下的縫隙。這讓觀眾的注意力早就跳出了「站CP」的選擇題,進入了對青春情緒和生長痛的代入和反思。

對這種拍法,有劇迷用「情緒敘事」來命名——它與強情節相對,講究氛圍感、向內開掘和心流驅動。

暑期檔以來,至少已經有《歡顏》《裝腔啟示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三部劇被冠以「情緒敘事」之名,在圈層內受到了廣泛追捧。

所謂事不過三。既然這個聽起來有些玄的「情緒敘事」,在劇迷圈裡高頻出現,那它究竟指的是什麼?它對當下的劇集創作又有什麼影響?

小情節的魅力

如果對照編劇守則,劇迷總結出來的「情緒敘事」並不神秘。

比對著麥基勾勒出的,由大情節、小情節、反情節組成的故事三角,我們可以把「情緒敘事」定位在偏向小情節甚至稍帶點反情節傾向的區域中。

那么小情節敘事具體來說有什麼特點呢?也很明確——內部衝突優於外部衝突,多個主人公而非單一主角,主人公的被動性大於主動性,巧合驅動淡化因果的關聯性,非線性時間打破線性時間,非連貫現實取代連貫現實……

以上三部被劇迷命名為「情緒敘事」的代表劇集,至少符合小情節敘事典型特徵的三點以上。

就拿最近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來說。

這是一部以成長為絕對主題的青春劇,女主角羅琦琦從童年、少女再到青春期的內部心理衝突,劇集用了大段對話、自我剖白和寫意視聽段落來展現,精彩程度遠超本該活色生香的「么兒拐」娛樂場生態。

主角配置上,從童年、小學到初中、高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主角陪伴羅琦琦的成長。有的主角可能跨越1-2個階段,有的主角可能無故或因故消失後又回歸。但無論如何,多個主角撐起的成長沖淡了強戲劇性的唯一性和宿命感,復原了真實人生的階段性和斷裂感。

畢竟,在現實生活里的成長,儘管不無遺憾,但往往一個人也只能陪你走一段。

時間和空間上,《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也並不完全在意時間的線性流逝和現實的連貫性。

一段重要的情節,如果對兩個主角都重要,那就可以從不同視角重複講兩遍,看對不同的主角產生了怎樣不同的影響。

比如,羅琦琦騎著自行車,念巴爾蒙特的「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和蔚藍色的原野」那段戲,就從羅琦琦和張駿的視角拍了兩遍。

思緒如果從中學時代飛回了童年,那就用一隻超現實的鳥引領思緒回到過去,用兩集甚至更多篇幅追溯童年往事和心結,哪怕這只是現實里中學時代的羅琦琦在車站的恍神一瞬。

當女主角準備逃離,她在離鄉的大巴上下來,遇見的可以是過去的自己,然後雙方來一次人生對話,再一次堅定來路和去向……

當然,因為還沒完全倒向反情節的天平,主角的被動性、人生因果的無常性,還沒能在這些劇集中占領上風。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創作傾向,學院派常用來形容文人電影的「以心理情緒為中心」或許更適合形容這類劇集。正因為以心理情緒為軸線,它們能一定程度上突破以情節為中心的模式。放棄了讓矛盾推著觀眾走的省力模式,才讓作品呈現出更偏向自然、靈活、鬆散的詩化敘事外貌。

填補情節縫隙的視聽「雜耍」

當情節不再是整塊、封閉環環相扣時,主創就要拿出額外的功力來留下觀眾了。

如果我們把以情節為中心的劇集的觀賞體驗比喻成吃麵條——爽快且流暢,那以心理情緒為軸線的劇集,那就像吃餃子——餃子一口一個,就像重頭戲一場是一場;中間要不時喝口餃子湯,視聽中氤氳的情緒不能斷。

先說重頭戲。以心理情緒為軸線的劇集,它的重頭戲並不一定是明擺著事關生死,更不可能為了營造緊張氛圍來個「最後一分鐘營救」。它的重頭戲總關乎一種覺醒,一次頓悟,一層心理躍遷。

這麼個微妙的事,怎麼用視聽表現出來?是要舉重若輕,還是要力透紙背?需要主創花心思來琢磨。

在《裝腔啟示錄》里,導演李漠喜歡的是舉重若輕。畢竟是都市劇,不懸浮是第一要義。

比如,這部劇里的重場戲,可以就是男女主角喝完酒後的一次相送。

醉酒的許子詮(韓東君 飾)非要送唐影(蔡文靜 飾)友誼之戒,笑鬧一番後,唐影叫車送他回家。就當唐影鬆了一口氣,覺得終於把這個現實和情感中雙重不可控的因素送走了之後,許子詮卻搖下車窗,問:「你難道不送我回家嗎?」

一個俯拍鏡頭對著許子詮,一個仰拍的壓迫鏡頭給到唐影,就這麼俯仰之間,情感天平就失衡了,唐影一直防備的心門就遭到了重擊。

在《歡顏》里,導演徐兵喜歡的是力透紙背。紅色劇,浪漫起來不要命。

比如俞亦秀(張魯一 飾)徹底和家族寨子告別,準備與他在書中和地圖上暢享的世界擁抱時,主創設計了一場濃墨重彩的「胯下之辱」戲。

一個曾經高傲的頭人,對著自己看不起的小人吳達(宋熹 飾)說,「你把腿分開,再大一點,再大一點」。然後,他坦然甚至帶著解脫地,從他兩腿間匍匐而出。在最後一爬起身時,念出了他心中默念萬遍的「Far away」。

表現這一爬,主創用的鏡頭角度堪比動作戲,全劇最有敘事性和記憶點音樂,也歸屬於這一重場戲。

就這麼「一爬」,拍出了一個在想像中走出牢籠的金絲鳥。

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里,導演王志勇喜歡的是出乎意料。青春劇,總要有點冒險。

拍青春劇,常說青春無小事。意思是,對經歷單純、心思敏感的少男少女來說,任何小事都可能在心裡烙下印記。反過來看,這也恰恰說明,青春劇里的重頭戲大機率也不是生離死別的大事。

比如《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里,羅琦琦的一次重要心理轉折,便是在一次演講比賽受挫後,被迫認識到「人最珍貴的是自由意志,但最需要的往往又是認同感」。這兩個互有悖論的因素,沒法選又不得不選,怎麼辦?

原著小說里,叛逆的她無解、憤怒,在眾目睽睽之下連著在桌球檯上占了好幾天以示抗議。到了劇中,導演用了一個炫目的旋轉鏡頭表現同學對她的審視,同時又用畫外音疊進了羅琦琦成長過程中遭受過的批評、質疑。

就在音樂節奏快到崩弦,情緒緊張到快要窒息時,旁邊打球的陳勁說了句「沒事,我們繼續」。隨之音樂變成抒情安靜的,她的憤怒漸漸消失,看到了張駿對她的欣賞,關荷(趙昭儀 飾)對她的羨慕,想到了爺爺從小對她的教導。

就當我們以為這時候羅琦琦要自己放下驕傲,走下桌球檯,並結束這個重場戲時,導演卻出乎意料地來安排了個故人返場。失散多年的童年好友葛曉菲(張昕懿 飾)意外在桌球檯上發現了她,喜出望外地爬上球檯和她相擁。

就是這麼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巧合取代了因果,一個鏡頭之中,最寶貴的友情又回來了,自由意志和認同同時到來了。

重場戲固然重要,但數量總是有限的。

在以心理情緒為中心的劇集中,能直擊人心的視聽段落要夾在情節中,不斷閃現,保持情緒氤氳不斷。它可能是《歡顏》中徐天(董子健 飾)的一段遐想,也可能是《裝腔啟示錄》里唐影的一番翻覆心事,或者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里,羅琦琦一段在街道上的騎行……

但這些視聽「雜耍」是有必要的,有了它們,情緒才有了標點。所謂以心理情緒為中心的敘事,才有了沿線路標。

最後還想就觀眾對「情緒敘事」劇集的敏感捕捉說上一句。

其實,以心理情緒為中心的劇集,與強情節背道而馳,常給人看了兩集沒什麼變化,看了半部劇沒什麼弧光,甚至看了整部劇還沒什麼結果的感覺。這樣的作品,並不符合很多觀眾的文娛消費預期,尤其在短視頻即時滿足邏輯盛行的當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大批觀眾能喜歡這類劇,並能在圈層內形成熱議,這說明情緒敘事的精妙並非大眾不能領會。甚至在被短視頻劇、類型劇調教甚久後,部分觀眾反倒對「情緒敘事」生出了敏感和偏愛。

從這三部劇的口碑來看,主創們以後也不妨用情緒敘事給類型劇添點料。畢竟創作就講究個「不要太老實」,有時候市場禁忌在哪裡,創新的突圍方向就在哪裡。

文/鐵皮小鼓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3cc03134e2edbd3f611f480509e90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