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講究要科學喂養,可是在實際的喂養過程中,還是會受傳統一些錯誤喂養方式的影響。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孩子的發育,還可能損害了孩子的健康。以下提到的這些錯誤的喂養方式,希望你沒有中招,別坑了娃還在傻傻堅持。
1. 喝糖水去黃疸
很多媽媽都想像不到,你的喂養方式可能從孩子剛出生就開始錯了。很多新生兒都會有黃疸,而且多數都是生理性的,不嚴重。記得淘媽生孩子時,同病房的小寶寶就是黃疸,孩子姥姥每天都要給孩子喝糖水,說能去黃疸。黃疸主要是因為小寶寶在剛出生後膽紅素生成的過多,同時代謝和排泄能力比較弱,使得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過高。如果孩子是生理性黃疸的話,需要頻繁喂奶。孩子喝了更多的奶,促排便的同時,也可以排出膽紅素的含量,黃疸慢慢就會變好。如果是病理性黃疸,那就需要去新生兒科進行治療,例如照藍光。
2. 孩子常哭是吃不飽,加奶粉
家人常常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經常哭,肯定是吃不飽,說明媽媽的奶水不足,該添加奶粉了。孩子哭一定就是餓了嗎?顯然不是。如果孩子不舒服、冷了熱了、尿了等等,都會通過哭來表達。而且孩子吃不吃得飽也不是由哭來判斷的,家長可以通過觀察這幾方面來判斷。
·小便次數:從純母乳喂養的第5天起,孩子每天至少尿6次,這就表示能吃飽。
·精神狀態:孩子吃完奶後,表現的心情愉悅,很有滿足感,這也說明孩子吃飽了。
·看體重增長:孩子在出生一個月後,體重至少增長1斤,就說明孩子是可以吃飽的。
如果孩子有以上這些表現的話,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給孩子添加奶粉。如果給孩子加了奶粉,就會影響到母乳的吸奶量,慢慢母乳就會減少。
3. 第一口輔食是蛋黃
像淘媽身邊不少媽媽給孩子添加的第一口輔食就是蛋黃,這其實並不是最佳選擇。給孩子添加輔食,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了補鐵。蛋黃的營養雖然很豐富,但並不是補鐵的首選。媽媽給孩子添加的第一口輔食,應該是高鐵米粉,慢慢再加入其它的食物,豐富食物的多樣化。
4. 不吃鹽沒力氣
這是多少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說法,雖然我們不止一次的闢謠過,可還是有很多家長這樣認為,這樣做。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1歲以內的寶寶是不需要額外加鹽的。6個月以前,母乳中的鈉含量,完全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6個月後開始添加輔食,各種輔食中也會有不同含量的鈉。也就是說,只要孩子飲食正常,就不需要額外加鹽。反而給孩子過早、過多攝入鹽分的話,會加重孩子的腎臟負擔,影響孩子的口味,為以後的健康埋下高血壓、糖尿病等隱患。另外,孩子吃不吃鹽,和有沒有力氣沒什麼關係,這種觀念越早摒棄越好。
淘媽說:家長對孩子的喂養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雖說家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那些錯誤的方法就不要再堅持了。希望媽媽們在這件事上要有堅定的立場,不要因為聽信身邊人的話就輕易動搖。你還知道哪些不靠譜的喂養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