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鍛鍊孩子獨立,卻讓娃自卑無助?家長別走這種極端

2021-03-15     淘媽育嬰

原標題:本想鍛鍊孩子獨立,卻讓娃自卑無助?家長別走這種極端

文|淘媽

今天無意中刷到某綜藝節目中的這樣一個片段:一位媽媽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3歲的孩子多次自己坐網約車。在場的傅首爾表示不贊成這位媽媽的做法,一旁的教育專家也說這種強行把孩子推出去的行為,並不能真正起到鍛鍊孩子獨立能力的作用,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我覺得這位媽媽也真是大膽,才3歲的孩子,她就這麼放心的交給了一個陌生人?孩子在車上是很享受這段路程,還是內心充滿了無助與恐懼?我想一定是後者。這樣鍛鍊孩子獨立能力的方法,真的合適嗎?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意識到了,擁有獨立能力的孩子,不管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上,都會起到加分的作用。所以家長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了。家長們能有這樣的意識,是在教育觀念上的一種進步,值得鼓勵。但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也是家長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不管孩子能不能做到,把孩子推出去,自己去面對困難,這就是培養獨立能力嗎?我真的不敢苟同。

我有個朋友,她從小就很獨立,什麼都不用家人操心,父母走哪兒夸哪兒。有了孩子以後,她也是朝這個方向培養,希望孩子從小就能擁有獨立能力。記得她跟我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在女兒3歲以前,都是她給孩子穿鞋子。滿3歲後,她覺得孩子該上學了,不應該讓大人幫忙穿鞋子了,所以每次都是讓孩子自己穿。孩子經常穿的時候,腳掌塞進去了,腳後跟怎麼都進不去。孩子哭著讓媽媽幫忙,朋友卻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不能再讓媽媽幫忙穿鞋了。」孩子幾乎每次都是哭著把鞋穿上去,當然,花費的時間也長了很多。孩子剛上幼兒園沒幾天,老師就反應說「孩子每次午休起床就開始哭,尤其是看到鞋子。自己穿鞋的時候也很慢,看到別的小朋友都穿上了,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是不是很諷刺?朋友是如此的期望孩子能獨立,可事實卻是,自己那麼用心良苦,孩子比別的小朋友要獨立的晚。是孩子不夠聰明,不夠努力嗎?當然不是,而是家長的方法不對。

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刻意培養起來的

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媽媽和我的朋友,她們就屬於是在刻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一個3歲的孩子,可能連完整的話都說不明白,就被媽媽送上了陌生人的車。我們且不說安不安全的問題,沒有媽媽陪在身邊,我想孩子一定是緊張、無助甚至會想「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光是想想,我都心疼這個孩子。正如傅首爾所說,3歲的孩子,他的心智就沒有達到獨立的要求,這個時候你刻意培養他的獨立能力的話,只會扭曲他的成長。孩子的獨立能力一定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比如孩子已經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會使用電話,知道怎麼求救,熟悉自己要去目的地的路線,這個時候你再讓孩子自己乘坐網約車,這才是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的。

不要過早讓孩子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

父母過早讓孩子獨立,就相當於是在給孩子施加精神上的痛苦,讓孩子陷入困境。有的父母在孩子2、3歲的時候就急著分房睡,認為這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嚴重的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反而不利於以後的獨立。這是因為孩子的情感發展還沒有達到能獨立的程度,被迫獨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獨立的前提是可以尋求幫助

現在很多家長,嘴上說著說「我不求別的,只要孩子能健康長大,開開心心的就好。」反手卻逼迫孩子要獨立,要堅強,要優秀。說白了,家長對孩子都是高期待、高標準,反覆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孩子自己不會做的事情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忽略了孩子學會求助的重要性。例如朋友的孩子,自己不會穿鞋,多次向媽媽發出求助的信號,媽媽都沒有理會。其實這個時候,如果媽媽能稍微幫助下孩子,或者自己示範幾次,引導孩子怎麼穿,估計孩子早就會穿了,也不至於到了幼兒園看到鞋子就害怕,這得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負擔啊。父母適當的幫助,讓孩子完成這件事,會讓孩子充滿信心,下次更願意做同樣的事,這才是鍛鍊獨立能力的正確打開方式。而不是自己不會,父母也不幫忙,孩子內心著急又無助,之後產生心理陰影。

淘媽說:孩子的獨立性是要培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們千萬不要走上極端:一把推開。家長要做的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身心的發展變化,用正確的方式引導,讓孩子順其自然走上獨立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W8fN3gB9EJ7ZLmJIx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