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五映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戰爭電影《解放·終局營救》,上映初就廣受好評。
初看電影片名,很容易會想到「戰爭」和「營救」兩個關鍵詞。
《解放·終局營救》雖然是一出主旋律的戰爭大片,但是與以往戰爭大格局的影片敘事方式又有些不同。
它既延續了戰爭大片的大爆破大火力的場面震撼力,但又從細節處著眼,以兩個父親營救子女的線索中讓觀眾感受到戰爭之外的柔情和動人。
我敢斷言,這絕對是2019年國產電影收官的一匹大黑馬。
大歷史背景下的家園保護戰讓觀眾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營救子女之戰也讓觀眾見證了瘡痍戰爭下親情的溫暖與呵護。
兩位主角報效國家的方式不同,但最終殊途同歸迎來解放。
可以肯定的說,《解放·終局營救》是一部適合闔家齊坐,老少皆宜的影片。
電影不長,僅103分鐘,但推進節奏轉承合理,全程高燃。
《解放·終局營救》真的可以說是驚喜滿滿,大部分國產戰爭題材電影主旋律實在是太明顯了,側重點都不在劇情上面,一味地追求大場面,但又做不到好萊塢那樣的特效,該有可能大多受限於一些限制。這也是造成國產戰爭題材電影題材千篇一律的客觀原因所在。
但觀後《解放·終局營救》你能明顯發現,這確實是國產電影的一大步躍進。
《解放·終局營救》的故事背景是解放北平的天津一戰。
大戰前的天津城黑雲壓城城欲摧,暗堡、工事林立,士兵荷槍實彈進入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此時的兩條敘事線索由此展開:
一個是鍾漢良飾演的軍需官姚哲想盡辦法想把自己的女兒救出去,一個是周一圍飾演的潛伏的共產黨軍官蔡興福想要在戰火中尋找到自己失蹤的兒子。
戰火硝煙、分離、家破人亡......小人物在戰爭環境下的「營救之路」尤為舉步維艱。
而就在這短暫幾個小時的營救過程中,由此迸發的角色之間的立場矛盾,以及在黑暗中撕開的人性一隅,頓時讓觀眾感受到溫暖之所在。
血淚淬鍊,點燃了勝利的曙光。
毫不誇張的說,我的整個觀影過程沉浸在一片炮火聲中。
電影可謂是從頭炸到尾,幾分鐘一小炸,十幾分鐘一大炸,再加上接踵而至的槍戰、肉搏戰、街巷戰、追逐戰、狙擊戰。
兩個小時的觀影完全浸染著戰爭的氛圍,真是太「燃」了。
不禁讓我想起了類似《勇闖奪命島》《空中監獄》一類好萊塢大片的火爆打戲與震撼場面。
影片從一開頭就把觀眾拉到了一個炮火連天的戰爭環境當中,耳邊連綿不絕的飛機炮火聲,倒塌的建築物,廢墟上的城市,衣不裹體的平民,滿身泥土的士兵......
遠程炮射、街巷對射、高處伏擊、地道追逐、近身肉搏、樓巷交鋒......各種軍事作戰、打法一一呈現在了大銀幕上。
不管是電影中的裝甲車、坦克、吉普車等大型作戰車還是各種爆炸場面,都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產生特彆強的視覺衝擊力。又有《盜夢空間》的特效團隊加盟。
加上常曉陽導演用自己最擅長的大陣列作戰和局部巷戰的表現形式,瞬間將觀眾帶回到硝煙瀰漫的戰場,近距離感受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這也能讓觀眾更加了解平津戰役的嚴峻性。
我在欣賞《解放·終局營救》英雄相惜,生死運籌和大場面激動人心的場面同時,更加注重它的情節性和藝術性。
畢竟是李少紅導演參與拍攝的。
這也是我比較慶幸的地方。標榜戰爭片,卻沒有一味地追求宏大戰爭場面,而是突出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成長,有國才能有家。
尤其可喜的是,影片中人物的演繹沒有落入慣有的愛國主義「特色」中,而是通過親情、友情、民族情等,細膩的描繪了各人物的特點。
這是一部人物形象非常豐滿的作品,軍官、偵察兵、舞女、兒童、地下工作者等。
但無論戲份多少,哪怕只是一個角色轉瞬即逝的鏡頭,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部影片構思十分巧妙,結構流暢,情節更是毫不拖泥帶水,如同一盤布局巧妙的棋局。
《解放·終局營救》的角色帶入感和存在感是缽滿盆溢的。它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在凸顯出戰爭殘酷的同時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影片名是「解放·終局營救」,營救的是兩位軍官的子女,但是解放的,卻是人性良知的一面。
鍾漢良對於姚哲這一角色詮釋的很深刻。他的演技還是可圈可點的,將戰爭中肩負家國命運,充滿父愛的矛盾父親形象體現的淋漓盡致。他是國民黨軍官,主要的職責就是負責轉移還在北平守軍的家眷。
姚哲剛開始的目的很純粹,只想帶著女兒離開。但其實,李少紅導演對姚哲這一角色起初的設定是很「自私」的。
在逃亡途中,因為個人利益,他不惜置團隊於危難之中。直到女兒的一句話感染了他,「爸爸,我們走了叔叔們怎麼辦?」
於是這時候他才放棄逃跑。
後來在流亡途中,他內心的民族大義和良知也在逐漸甦醒。
在影片中,姚哲和蔡興福均為父親。
似火的戰爭里,男兒本色既可以是硬核滿幕陽剛溢屏的好兒郎真男人,也可以是擁有如山父愛似水柔情的好父親。
蔡興福的兒子叫「解放」。為了救姚哲的女兒小蘭而不幸落海,妻子也中彈身亡。
但他為了民族大義,放下了這段痛苦。
在歷史大格局下,小人物的掙扎與糾結,被李少紅導演塑造得立體豐滿,催人淚下。
兩位父親,雖然性格迥異,但在國家統一的立場上都是異常的堅定。
甚至透過這部電影我們能看到,在戰爭中,又有多少像姚哲和蔡興福這樣的英雄,甚至是無名的兵卒,為了人民的安居樂業,不惜犧牲自我和家人。
蔡興福和姚哲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代表,電影里呈現出來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這些無名英雄,應該被歷史牢記。
我對片中的一個片段印象十分深刻。
下著鵝毛大雪的天津,無人的街道,一切靜如止水的表象下是槍林彈雨來臨之前的偽裝。空氣中混合著炮火硝煙的味道,不管是國軍還是共軍。大家都鉚足了勁,準備最後的決戰。
當姚哲臨死前哽咽的說出「「不要告訴我女兒,隨便編個理由,她很好騙的...解放,我盡力了」的時候,很多觀眾止不住的淚流。這是全劇最大的淚點,看的讓人心酸。
這裡的「解放」,不僅是姚哲對蔡興福兒子的愧疚,更是愧對國家人民的自責。
所以說電影打動我的並非是感人故事本身,而是對電影之外流露的感情——對於革命先烈們血淚淬鍊的致敬,對於來之不易和平時代的珍惜。
我相信,這不只是一個文藝片導演的個人希冀。
秉持如此深沉的愛,李少紅導演選取了另外一種形式去表達。
身處戰爭中的每一個人,不管是武裝到牙齒的士兵,還是平民百姓,都是無助的、弱小的、卑微的。
斷壁殘垣,生命的卑微,血腥的殺戮,人性的詰問...這些元素真的很有代入感。
從電影的製作整體來看,戰爭的硬場面確實十分到位。
但作為一部題材鮮見的作品,《解放·終局營救》擺脫了厚重歷史的桎梏,更注重用濃郁的情感和寫實的戰況來還原戰爭的殘酷無情。
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對於生死的考驗和未卜前途的恐懼。
巾幗不讓鬚眉,我想李少紅導演做到了。
而為打造真實的戰爭場景與場面,讓觀眾得以有最真切的觀影體驗,電影製作團隊還原了天津多處地標性建築。比如大名鼎鼎的勸業場、百貨大樓,再比如海港碼頭、軍營監獄,即便是地下通道、廢墟高樓,影片也都做到了一比一還原,讓觀眾有更加真實的觀影體驗。
其實講述平津戰役的電影很少看到。作為北平的門戶,這場戰役至關重要,相信這部電影能讓很多人重新認知歷史。
影片的故事雖然是杜撰的,但我知道當年一定有這樣類似的無名英雄存在著,為我們幸福的今天做出了奉獻。
在這裡,再次致敬。
總體來說,《解放·終局營救》整體劇情的節奏較快較豐富。
但如果是以火爆的戰爭特效和營救場面為主線的話,文藝片出身的李少紅導演顯然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就憑電影構造而言,利落且不誇張,這是「久經沙場」的名導所具備的質素。
劇情方面是歷史動亂大背景下一小隊人員構成複雜的營救小組為主線,入隊目的不同,最終殊途同歸迎來解放。這期間有慘烈的戰鬥,也有直面的生死,讓父女情、國家情和不同陣營卻同抗戰的惺惺相惜之情在一片血海中呈現了讓觀眾淚奔的共情之力。
電影也憑藉驚險凌厲的戰鬥場面,幾度反轉高潮不斷的劇情,以及一系列鮮活飽滿的人物,點燃了大銀幕前觀眾內心久違的熱血。
這是《解放·終局營救》的一大特色。
戰爭背景下,容不得深思熟慮,容不得細細交代,前仆後繼的犧牲者們沒有臉譜化他們的愛國情懷,讓人覺得很真實。
片中演員們的表現絕對是本片的最大亮點。
演員們各自貢獻了精準的人物塑造能力。姚哲形象豐滿,演技給力,為女兒由平凡膽小變的勇敢無畏繼而為他人子女甚至犧牲自己。當然鍾漢良演的也十分出色。
尤其喜歡鐘漢良和周一圍這對搭檔,從敵對到惺惺相惜,每個鏡頭都很感人。
王迅飾演的偵察兵馬嬸,角色精彩,雖然戲份不多,但全靠個人演繹。王迅以不落窠臼的表演,給這個角色賦予了生命色彩。
樸實的一生,為人善良,最後死的偉大,實在讓人看的心痛。
王迅演喜劇居多,但這次看他演戰爭片絲毫沒有「非科班」出身的劣勢。影片中馬嬸的持槍姿勢,射擊動作,跑動身形,掩護站位,都表現的非常輕鬆自然,卻又非常專業。
他並非第一次在大銀幕飾演軍人形象,但王迅這次帶給角色喜感與悲壯混雜的復合型觀感。
既有演技和動作方面的保障,又有反差帶來的新意,王訊可以說這次給觀眾帶來不小的驚喜。
最重要的是,他投入情感,塑造了出一個與自己以往形象有著鮮明區別的人物,並讓人印象深刻,這一點,值得為這個形象輕鬆但犧牲壯烈的馬嬸鼓掌。
老戲骨姜皓文將大Boss塑造得壞到骨子裡又極其狡詐,令這場對決才相對勢均力敵。
紅衣小女孩的演技自然而有爆發力,鍾楚曦也美得落落大方,女性柔美被李少紅導演詮釋的很恰當。
也正是因為像王迅、郭麒麟這樣的配角配角的賣力演出,讓《解放·終局營救》有了更多的層次與風采,功不可沒。
雖然,我們的年代已不復戰爭,然而英雄們一往無前的拼搏和奉獻精神,依然停駐在我們心間。
另外加上金牌製作團隊和實力群星陣容,電影真的很適合在這個寒冬里暖心。
所以《解放·終局營救》強烈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