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籌備多年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將於北美正式上映。
作為基於中國民間傳說、由劉亦菲主演的影片,儘管目前國內定檔無消息,但相關話題卻已頻頻登上熱搜。不過,話題中也包括不小的爭議。
1998年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中的男主角將軍李翔,在真人版中將不會出現。動畫版中守護龍木須的角色亦被刪除,但導演加入了具備雌性元素的鳳凰以表致敬。
部分網友認為此舉「矯枉過正」。但在公眾號上發起的投票中,多數人表示理解,認為木蘭作為不需要感情戲加持,只要影片質量過關就會買單。
但許多國外網友認為,用「MeToo」作為藉口十分愚蠢,因為李翔並沒有做錯任何事。
此外,動畫版中的李翔因在發現木蘭是女性前就對其產生感情,曾被觀眾解讀為有雙性戀的傾向。刪除這一角色更讓網友表示不解與不滿。
這並非電影《花木蘭》首次引起爭議。
去年8月,《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事件在兩地引發熱議,《人民日報》隨後將該宣言作為微博配圖置頂,劉亦菲與眾多中國藝人一同轉發微博,並帶上話題「我也支持香港警察」。
此舉在海外社交媒體激起大量反對聲。網友表示,劉亦菲持有美國國籍卻支持發聲,更加令人失望,且與花木蘭的勇敢形象不符。很多海外網友在其他平台發起話題「抵制木蘭」,熱度延續至今。
但有人認為,雖然面臨著國際上的批評聲,但影片可能因此在中國上映獲得更多的支持。
劉亦菲在近期採訪中謹慎地回應道,她認為這是個非常複雜、敏感的局面,「我並不是專家,我只希望這一局面能夠儘快得到解決|」。
迪士尼製片總裁肖恩·貝利則表示,「亦菲的觀點屬於她自己,我們只專注於影片和她的表演。」
其實思來想去,是不該把藝人跟其他因素放在一起並論的。是沒有任何關聯的,我們不會看到一絲他們的真實表達,哪怕無腦表達。
所以中國的施瓦辛格不會從政,也沒有梅姨鄙夷特朗普,奧斯卡頒獎給《寄生蟲》。他們只會發出一樣格式化的字句,表達支持或抗議,如眾人要求的那般,如機器人一般。
根據美國著名電影雜誌《好萊塢報道者》報道,早期版本中木蘭與陳宏輝有一場吻戲,導演妮基·卡羅表示,那場戲十分唯美,但在我國進行內部試映時,迪士尼中國區域高管認為「這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太合適」。
角色變更、吻戲刪減......
對此,有網友表示,若吻戲與電影背景、氛圍不搭,刪除也可以理解。
美國電影協會MPAA上月宣布,《花木蘭》因含有暴力場景而被劃分為PG-13級(可能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
這是由迪士尼動畫翻拍的真人電影首次被評為該等級,但導演表示影片並沒有血腥場面,依然可以帶孩子觀看。
迪士尼將其經典動畫電影翻拍真人版已成為趨勢,但收到的評價並不總是盡如人意。去年上映的真實版《獅子王》被影迷視為「靠情懷圈錢」之作。
所以在《花木蘭》的預告片評論中,有原作影迷擔心這是否會成為又一部遭毀的經典迪士尼動畫,亦有影迷對真人化表示期待。
《好萊塢報導者》則指出,《花木蘭》更偏向為一部奇幻戰爭史詩而非音樂劇,將突破迪士尼以往缺乏創新的傳統翻拍路線。
木蘭在歷史上屬於北方少數民族,而這個角色也是迪士尼公主中為數不多沒什麼家世背景和特殊能力而打拚出來的一位。挺希望電影能把這兩點更好地體現出來。
該片製片人表示,既要滿足伴隨木蘭傳說長大的中國觀眾,又不能讓其他地區的動畫影迷失望,使得拍攝該片充滿風險。
儘管迪士尼最終選定紐西蘭導演妮基·卡羅指導,而非此前物色的亞洲導演,但選用華人及華裔演員而非白人作為主演得到了網友的認可。
卡羅公開表示,「儘管這是個基於中國文化歷史的中國故事,但也包含著另一種文化,即迪士尼的文化」。作為導演需要兼顧兩者,卡羅為此數次訪問中國與專家交流,並深入研究了傳統民歌《木蘭辭》。
且不管其他負面情緒如何,說實話我還是挺期待《花木蘭》的中西結合劇情的。
然而,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花木蘭》的上映前景並不明朗。作為本片最大的市場,中國的檔期遲遲未定,由於影院作為人員密集場所復工相對困難,與北美同步上映的可能性甚微。
《花木蘭》日本上映日期已從4月17日推遲至5月22日,而在韓國則與其他多部電影一同撤出三月檔期。其他國家也宣布延後檔期,根據迪士尼公告,新的上映日期將視疫情狀況再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