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好不容易趨於穩定了,歸國人員卻日益增多,有帶著病毒回來的,還有回來以後確診的。前兩天,哈爾濱又出現了恐怖的「1傳54」,這些都讓大家剛剛稍顯放鬆的心,又被提了上來。雖然高三初三學生開學的越來越多,但是小學生開學之日,依然遙遙無期。
保守估計,山東的小學怕是這個學期要徹底「歇菜」了,沒什麼開學的希望。我勢必要做出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各位媽媽爸爸,你們開學了嗎?你們和孩子都好嗎?
(一)網絡上呈現的「風起雲湧」
(1)網絡新詞:天網灰灰
正常人上班是「朝九晚五」,老母親的工作時間是「晚九朝五」。
更關鍵的是,發不發工資,還得看老公心情。
如此居家老母親的心情,能不灰暗嗎?
獨生子女還好,只要忙一個就行。遇到兩個孩子的,還要分開兩個房間,一個準備一個平板或手機,一面互相干擾。可是,還要隨時查看孩子們的狀態。稍不注意,有個孩子這邊放著直播,那邊就看漫畫了。要不然趁你喘口氣兒的功夫,兩個孩子就湊到一起看視頻,玩小遊戲去了。
心真是累,累的稀碎!
既要做家務,輔導作業,還要變「監工」,不然就會在群里被點名,讓我們那「老臉」往哪兒擱。
(2)崩潰就在一瞬間:拉著女兒如大海!
2020年4月15日,遼寧葫蘆島派出所突然接到報警電話稱,一對母女欲跳海輕生。四名民警火速趕到現場,看見一個婦女拽著孩子往海里走,10來歲的小女孩一直在哭。婦女情緒激動,一番勸導無果後,4名民警手拉手下水,將母女二人拉回岸邊。
據了解,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女子自己帶著孩子學習,可女兒學習不認真,不聽話,老是惹她生氣,還與她頂嘴,懟她!這次把她氣急了,一時想不開,決定嚇唬嚇唬孩子,這才拖著孩子下了海。
(3)明星媽媽也逃不過這一「劫難」
娃虐媽,從不因為媽媽是什麼身份就會有所改變。虐起來都是那麼乾脆、直接、徹底。不管你平時是什麼職業,在陪孩子網課這件事上,都面臨著同樣的崩潰。比如章齡之。
近期,《天天向上》以疫情期間的居家教育為主題製作了一期節目,演員章齡之帶著兩個兒子酒酒、葫蘆出鏡,分享了一天的帶娃計劃。
章齡之早上陪孩子跟著視頻做廣播體操,接下來是語文課、英語課。從節目中可以看出,因為顧慮鏡頭,章齡之好幾次忍住了揍孩子的雙手。
章齡之這種家務與學習兩手齊抓的崩潰,引網友共鳴:這不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嗎?
(4)不足50字的陪娃吐槽,引數十萬人圍觀
有一個媽媽在一個網絡平台上,發布的內容不足50個字,卻引發了19.9萬人圍觀。還有99%的人選擇路過後沉默,轉身在別人的絕望里汲取力量,然後繼續回去戰鬥!
(二)家長難,孩子也難!
面對家長的各種催促:「快點起床、快點吃飯、直播課快趕不上了、作業認真些、怎麼又錯了這麼多……」孩子們心情也很糟糕。
明明可以在學校和同學們一起上課,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就把學上完了,回來只要在寫作業的時間忍受媽媽的嘮叨就可以了。這樣還能承受。
結果現在,24小時在父母的監視之下,只要稍微走神,就會被罵;想吃個零食,在床上蹦一會兒,也很難被痛痛快快地允許。想看個電視,先被他們問:「作業寫完了嗎?」
沒寫完作業,就不能放鬆一會兒嗎?
電子螢幕時間長?我也不想這樣。可是又不能出去,我還能幹什麼呢?
這淚,不止媽媽在流,孩子心裡也很不舒服。
(三)網課之下,父母的選擇只有這四種
我敢說:網課之下,崩潰的家長,都是極負責任的家長。如果家長不往心裡去,對孩子學習不上心,是不會變成如此模樣的。
可是,看到那麼多崩潰的例子,我在想一個問題:
這種情況下,真的需要事無巨細、需要那麼負責任嗎?
不一定。
平衡,很重要。
在網課之下,父母可做的選擇,只有這四種:
- 極其負責任:不但照顧好孩子的衣食,而且關注孩子每一時每一刻的狀態,不允許開小差,不允許任何磨蹭和拖拉,作業不允許出錯,或不允許超過兩個錯誤。
- 極其不負責任:孩子學習如何,不關我事。孩子要手機,給他便是,你上成什麼樣子,我不在意,只要別來煩我就行。(剛看過一個新聞,一個老師問孩子網課情況,結果被家長拉黑了)
- 普通負責任:孩子偶爾開小差,睜隻眼閉隻眼。懂得抓大放小。比如孩子做作業玩橡皮,隨他,但是要按時完成作業。
- 間歇性負責任:心情好,特別負責任;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表現特別特別差的時候,甩過來一句話「隨便你吧,我不管了」,就走了。
在這四種情況當中,父母情緒較為穩定的,就是第3種。
- 小細節不去抓,大目標不放鬆;
-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也有一定的自由;
- 上完了基礎課程,完成了每項作業任務。
我們要想一想:
在24小時相處的當下,並且這種狀況還要持續下去的情況下,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還是我們的身體和親子關係更重要?
平時對孩子自律性要求很高的家長,現在與孩子互動應該依然不錯,不過是延續著之前的狀態和習慣即可;
可是平時不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家庭,孩子平時都靠老師鞭策學習,因為擔心老師懲罰或批評,努力學習,認真寫作業。現如今,老師的威脅不在,孩子便會放飛自我。在這種狀態下,家長若調整不好心態,就容易崩潰。
所以,認清現狀,及時反思,放過自己,放過孩子。
(四)抓大放小,回歸「普通負責任」狀態
說實話,家裡真的不太適合長時間專注的學習(除非自控力和自律性非常好的孩子)。
身邊的誘惑實在太多,孩子只要一學習,扭頭看到的各種東西都會變得無比好玩。零食、玩具、橡皮、尺子、床、沙發……我們一不留神,他就從學習桌滾到了床上,看起了漫畫,玩起了玩具。
要求孩子每時每刻都認真學習,不太現實。
但是,給孩子設定一定的目標,當天的或者階段性的都可以,很實用。
比如:兩個小時內完成三項作業。
抓大:規定時間內完成內容。
放小:這兩個小時之內,孩子先做哪個,後做哪個,中間有沒有玩橡皮,我們不管。
比如:看完網課,寫完作業後,可自由安排活動,電子娛樂時間不得超過一小時。
抓大:學習任務完成,按時打卡,電子娛樂時間一小時之內。
放小:孩子玩哪個玩具、玩撲克還是下棋、發獃還是睡覺、看抖音還是快手……我們不管。
再比如:兩周讀完一本經典書籍。
抓大:兩周內讀完。
放小:讀哪本名著(家裡有的書,都是咱們買的,孩子放心選)、何時去讀、節奏如何,我們不管。
(五)找出最痛的點,重點擊破
一個人面對一件事,即便這件事很難,我們也不容易煩躁;可是一個人若同時面對很多個問題,哪怕每個問題都不那麼棘手,但當它們同時湧上來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崩潰。
育兒,太過瑣碎。
我們每日的煩躁,甚至說不清到底是因為什麼事。
因為孩子學習不如意,到底哪裡不如意?
- 學習的時候玩橡皮?
- 計算題總是出錯?
- 看直播課的時候,總是走神?
- 學習能力差?
- 理解能力弱?
- 作業寫得太慢?……
我們不要奢望同時解決這些問題。找到讓你最痛的點,暫時忽略其他問題,就從這個最痛點入手,努力找到解決之法。這個問題調整好以後,再去看下一個問題。
但是,我並不贊同以「問題」思維去養育孩子。因為在你救這一處火的時候,另外一處可能再起火。
正面管教提倡的是「鼓勵式教育」。就是:
用心觀察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進步的地方(哪怕一點點),認可和鼓勵孩子,讓孩子逐漸形成自信。
- 自尊者更易自律;
- 自信者更易自律!
用正向的方式引導,激發孩子的內心力量,孩子主動要求進步。——才是育兒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