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難就要死要活,不是抗挫能力差,真正原因易忽視

2020-12-07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孩子遇到困難就要死要活,不是抗挫能力差,真正原因易忽視

圖文無關

「安徽望江一名17歲讀高二的女孩投河自殺,涉事民警輔警被指救援不力停職調查」一事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衝上了各大平台熱搜的榜首。有人認為警方救援不力導致女孩溺亡,也有人認為是女孩不珍惜自己生命,怪不得別人。

一個年輕的生命已經失去,不管是否有人應該為女孩的溺亡承擔責任,鮮活的生命都無法挽回了,可能比追求是誰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是什麼導致了年輕生命的隕落。

據女孩的父親周賢節介紹,事發前一晚,女孩在父親的手機上查詢了最近一次的考試成績,成績雖有退步,但退步不多,父女倆對成績感到滿意,女孩還表示不擔心自己的成績。因此,女孩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情選擇輕生,至今還不清楚。

適應能力差,抗挫能力就弱

每每有類似事情發生,大家都會這樣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太脆弱了,經不起一點挫折。可我們是否想過,孩子的挫折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他會這麼脆弱呢?

比如,一次普通的考試,同樣是考得不理想的兩個學生,A會認為天塌下來了,特別消沉,久久無法從這次考試失敗中走出來。B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調整好心態,繼續努力。

A和B的區別就在於適應能力上,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自適應效應」,它是指人們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比如,新生兒出生後,立馬會用肺呼吸,而腹中的胎兒在子宮裡是不會呼吸的,是藉助臍帶維持生命的;再比如,新生兒就會做吸吮動作,會吃奶。這些都是孩子適應能力的典型表現。

正常情況下,孩子年齡越大,適應能力越強。但是有些父母卻剝脫了成長的機會,讓他們成為了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浪,一旦遇到點困難,立馬就會「枯萎」。

我家二寶讀幼兒園中班,孩子的班級每周一上午9:00會有一堂40分鐘的足球課,教練是從校園聘的一個專業老師,這原本是一個很難得的鍛鍊機會,可一些家長卻覺得大冬天在室外踢足球太冷了,凍感冒了怎麼辦,於是,找各種藉口給孩子請假,錯過周一的足球課。

不踢足球,就不會感冒嗎?這顯然是沒有必然的聯繫的。日本的孩子在學校里都會接受「抗寒訓練」,孩子們在室外跑步都穿著短袖短褲,有時甚至是赤膊上陣,用毛巾擦拭身體。這與媒體報道的洛陽一所幼兒園的孩子上學,家長竟然給他穿了8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語有云:欲使小兒安,耐得三分飢與寒。我們過度保護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而不是愛。每個孩子對自己的挫折和困難,都有強大的修復能力,父母千萬不要去破壞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

做父母不要自以為是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認為孩子不行,當我們把這種「你不行」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後,就有可能改變孩子的認知,認為自己是真的不行,這是消極的心理暗示的結果。

我家大寶讀四年級之前,班上69個孩子,上四年級之後,班級做了調整,分走了15個孩子,與其他班級分出來的孩子,組成了兩個新班。班上有一對雙胞胎女孩,其中一個被分到了其他班級,女孩很難過,哭著讓媽媽去找找老師,看看能不能留在原來的班級。

媽媽與老師做了溝通,沒有成功,她很擔心孩子適應不了新班級,問我怎麼辦。我直截了當地對她說:「其實,不是孩子適應不了,是你對孩子沒有信心,你認為她適應不了,你自己也很擔心。」

我的話一語中的,女孩的媽媽點了點頭。我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讓她回去對女兒說,找過老師了,老師覺得她適應能力很強,一定能適應新班級。過了一段時間,女孩媽媽興奮地告訴我,孩子在新班級適應得非常好,每天都十分開心地上學,還非常喜歡新來的數學老師。

「自以為是」是很多家長都容易犯的錯誤,我家大寶讀幼兒園大班的時候,要學習魔方,而我和老公都不會,只好給他找了一個視頻,讓他照著視頻去學。我認為這對於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太難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結果他用三天時間,自己學會了,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自學了十多種魔方。

所以,做父母,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人為地給孩子製造一個天花板,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不去嘗試,你永遠都不知道孩子可不可以。千萬不要在孩子還沒有嘗試之前,就對孩子說:「不可以」「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