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盼著過年,熱鬧,可以放鞭炮,還有紅包拿,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年的心態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從盼望過年到害怕過年,再到只想簡簡單單地過年。
讀書的時候,特別盼望過年,過年放假啊!回到家裡,可以讓老爸老媽伺候,雖然時常被老媽從被子裡拎起來,嘮叨我什麼都不幹,但我可以肆意地和老媽頂嘴,打完鬧完,誰都不往心裡去。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如果還沒有個對象,沒有個像樣的工作,沒有看得過去的收入,過年就成了劫難,回到家,就要接受七大姑八大姨、街坊鄰居的盤問,「怎麼還沒對象啊?都多大了,成老姑娘了。」「***比你賺得多」「你這工作不用上大學也能幹,大學白念了那麼多年」……
年齡大了,人生所擔負的東西就多了,過年也變得不再那麼純粹,也就不會那麼簡單快樂了。我和老公是讀大學時認識的,老公來自南方的一個小山村,他的父親在我們讀大學時因病去世,是名副其實的「負二代」,大學畢業後,我們做了北漂。
那時候最怕過年,因為每過一年,年齡就大一歲,想有一個家的願望就越迫切,可高高的房價卻橫亘在其中,成了婚姻邁不過去的坎兒,房子是父母的顏面,沒房怎麼結婚呢?雙方家庭經濟條件都不好,一切都只能靠我們自己。
過年同學們聚在一起,說的都是誰買房了,誰結婚了,誰的男朋友是做什麼的,婆家有多大本事等等,每每有朋友聽說我的情況,無不嘆息道:「就靠你們兩個,什麼時候能買得起房啊?」
後來我們靠自己買了房,有了小家,我還記得我們住在新房裡過的第一個春節,兩個人做了一大桌子飯菜,從那時起,我理解的過年就是和愛的人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飯,一起看春晚。
結婚後,身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樣任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不忍心讓爸爸媽媽操勞,因為他們年紀大了,自己也更懂得心疼父母,結婚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過年更是要牽扯到兩個大家庭。
媽媽最不喜歡過年,因為太累,我家親戚多,正月拜年,雖然大家儘量趕在一天團聚,但要做五六十口的飯菜,有多累可想而知。過年大家都像趕場一樣,拜完這家拜那家,根本沒有時間坐下來嘮嘮家常,常常是我和媽媽在後廚還沒有洗完碗筷,客人就要走了。
對媽媽而言,過年就成了勞累和忙碌的代名詞,為人妻之後,我特別理解媽媽。我的老家和老公的老家相隔3000多里,過年光是兩地奔波,就能把人累夠嗆,還要帶上娃,回去還要忙裡忙完,盡到做一個兒媳的孝道,老公家光是舅舅姨娘就七八個,還有很多連老公都不知道如何稱呼的老親,每天都有忙不完的飯局。
不管是我家這邊的親戚,還是老公家的這邊親戚,有很多一年到頭都說不上幾句話,湊在一起,基本上都是客套的寒暄,尬聊,也有不識趣的人會打聽你的收入,買了幾套房,有沒有車子,什麼牌子的等等,春節就變成了一場馬拉松。
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喜歡這種假客套,我嚮往的是一種簡單快樂的春節,和家人在一起,有時間嘮嘮家常就夠了,春節就那麼幾天假,何必把時間花在不必要的社交上呢?現在的人都很忙,都很累,真正感情好,常聯繫,也不在乎春節相聚,吃頓飯吧?
經常聽人抱怨過年沒有年味了,是因為很多年俗都消失了,甚至怪罪於不讓放鞭炮,其實年味淡了,主要是心態的變化,長大了,就不會像小孩子一樣單純,很容易滿足和快樂了,大家覺得呢?